书城医学不孕不育中医治疗学
13743200000034

第34章 输卵管因素(1)

急性盆腔炎

女性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称为盆腔炎。盆腔炎可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中医古籍无盆腔炎之名,根据其临床特点,可散见于“热入血室”、“带下病”、“妇人腹痛”、“癥瘕”、“不孕”等病证中。《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此症状的描述,似是有关盆腔炎临床症状的最早记载。本文专论急性盆腔炎。

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和腹膜的急性炎症,称为“急性盆腔炎”。

根据其病变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作急性子宫内膜炎、急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盆腔腹膜炎等。其初期临床表现与古籍记载的“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相似。

一、病因病机

1.热毒炽盛 经期、产后、流产后,手术损伤,体弱胞虚,气血不足,房事不节,邪毒乘虚内侵,客于胞宫、胞脉与冲任,化热酿毒,致高热、腹痛发为本病。

2.湿热瘀结 经行产后,余血未净,湿热内侵,与余血相搏,冲任、胞脉、胞络阻滞,瘀结不畅,致瘀血与湿热内结,滞于少腹,则腹痛带下日久,缠绵难愈,发为本病。

二、辨证论治

1.热毒炽盛

主症 高热恶寒,甚或寒战,下腹部疼痛拒按,口苦,口干渴欲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黏稠,或如脓血,味臭秽,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净;舌红,苔黄厚糙,脉滑数。

治法 清热解毒,化瘀止痛。

方药 解毒安宫汤(自拟)。金银花、蒲公英、红藤、地丁、败酱草、薏苡仁、大黄、牡丹皮、冬瓜仁、延胡索。

2.湿热瘀结

主症 下腹部疼痛拒按,或胀满,热势起伏,寒热往来,胸闷纳呆,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味臭秽,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淋漓不止,大便溏或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有瘀点,苔黄厚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药 清利安宫汤(自拟)。赤芍、牡丹皮、忍冬藤、红藤、败酱草、栀子、车前子、薏苡仁、大黄、枳壳。

慢性盆腔炎

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病变,称为慢性盆腔炎。临床根据病变特点及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等。本病属中医的“带下”、“癥瘕”、“不孕”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

1.湿热瘀结 湿热之邪内侵,与冲任气血相搏结,气血阻滞,湿热瘀血内结于胞宫、胞脉,缠绵日久不愈。

2.气滞血瘀 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或外感湿热之邪,滞留于冲任胞宫,气机不畅,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3.寒湿凝滞 素体阳虚,下焦失于温煦,水湿运化不利,寒湿内结,或寒湿之邪乘虚侵袭,与胞宫内余血浊液相结,凝结瘀滞。

4.气虚血瘀 素体虚弱,或正气内伤,外邪侵袭,留滞于冲任,血行不畅,瘀血停聚;或久病不愈,瘀血内结,日久耗伤正气,致气虚血瘀,内结于胞宫胞脉。

5.肾虚血瘀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命门火衰,或经期摄生不慎,感受风寒,寒邪入里,损伤肾阳,冲任失于温煦,胞脉虚寒,寒则血凝,结于胞宫胞脉,而发为本病。

二、辨证论治

1.湿热瘀结

主症 少腹部隐痛,或疼痛拒按,或痛连腰骶,低热起伏,经期或劳累后加重,带下量多,色黄,质黏稠,胸闷纳呆、口干不欲饮,大便溏,或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干或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药 清利安宫汤(自拟)。赤芍、牡丹皮、忍冬藤、红藤、败酱草、栀子、车前子、薏苡仁、大黄、枳壳。

2.气滞血瘀

主症 少腹或腰腹部胀痛或刺痛,经期疼痛加重,经血量多有块,块下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前心烦,善叹息,乳房胀痛;舌体紫黯,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 柴胡逐瘀汤(自拟)。柴胡、香附、枳壳、三棱、莪术、昆布、延胡索、白术、当归、白芍。

3.寒湿凝滞

主症 少腹冷痛,得温痛减,或坠胀疼痛,经期腹痛加重,喜热恶寒,月经错后,经血量少,色黯,带下淋漓;神疲乏力,腰骶冷痛,小便频数,婚久不孕;舌淡暗,苔白腻,脉沉迟。

治法 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方药 暖宫逐瘀汤(自拟)。小茴香、艾叶、紫石英、肉桂、淫羊藿、巴戟天、当归、川芎、延胡索、三棱、莪术。

4.气虚血瘀

主症 下腹部疼痛或结块,缠绵日久,或痛连腰骶,经期加重,经血量多有块,带下量多;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舌淡暗,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涩无力。

治法 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方药 济气逐瘀汤(自拟)。黄芪、人参、白术、赤芍、川芎、当归、三棱、莪术、水蛭。

5.肾虚血瘀

主症 小腹冷感,少腹坠痛,腰酸如折,带下量多,质稀如水,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 补肾助阳,活血化瘀。

方药 济肾逐瘀汤(自拟)。巴戟天、菟丝子、杜仲、续断、香附、当归、三棱、莪术、水蛭。

盆腔血瘀症

盆腔血瘀症即盆腔静脉曲张症,是由盆腔静脉曲张导致盆腔静脉慢性瘀血而引起的一种常见妇科疾病。多见于25~40岁有过妊娠分娩的妇女。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腰骶痛,性交痛,痛经,极度疲劳感,性感不快,白带过多,乳房痛等。此类患者常被误诊为慢性盆腔炎或慢性附件炎而久治不愈。中医古籍无本病病名的记载,仅有临床特征的描述,属中医学“痛经”、“腰痛”、“带下”、“腹痛”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

1.肾虚血瘀 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或早婚、早育、多产等,损伤肾气。肾精亏损,精血不足,血行不畅,久而瘀血内生,冲任、胞脉、胞络不通。

2.气虚血瘀 脾胃素虚,或久病等致气虚,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迟滞,日久聚结而成瘀,停积冲任、胞宫、胞脉。

3.气滞血瘀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气聚血凝,盆腔脉络瘀滞不通。

4.寒湿凝滞 经期、产后血室正开,饮冷或感寒湿,使寒湿之邪乘虚而入;或素体久病脾肾阳虚,寒湿从内生等,致寒湿之邪凝滞不行,寒则血凝,而生瘀血,滞于冲任、胞脉、胞宫而成本病。

二、辨证论治

1.肾虚血瘀

主症 腰骶部疼痛,或下腹部绵绵作痛,月经量少,白带量多质稀,头晕耳鸣,或畏寒肢冷,舌淡暗,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滋肾添精,养血活血。

方药 济肾逐瘀汤(自拟)。巴戟天、菟丝子、杜仲、续断、香附、当归、三棱、莪术、水蛭。

2.气虚血瘀

主症 小腹及腰骶部隐痛,下坠,经期加重,气短懒言,神疲乏力,性感不快,舌淡暗,苔薄白,脉虚涩。

治法 补气养血,活血止痛。

方药 济气逐瘀汤(自拟)。黄芪、人参、白术、赤芍、川芎、当归、三棱、莪术、水蛭。

3.气滞血瘀

主症 小腹腰骶胀痛,经前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善太息,烦躁易怒,或抑郁少欢,舌紫暗,或舌边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 柴胡逐瘀汤(自拟)。柴胡、香附、枳壳、三棱、莪术、昆布、延胡索、白术、当归、白芍。

4.寒湿凝滞

主症 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按之痛甚,经行加剧,经期延后,量少,色暗有血块,带下量多,清冷质稀,性交不快,畏寒肢冷,腰酸背痛,舌质淡,苔白,脉沉紧。

治法 散寒除湿,理气止痛。

方药 暖宫逐瘀汤(自拟)。小茴香、艾叶、紫石英、肉桂、淫羊藿、巴戟天、当归、川芎、延胡索、三棱、莪术。

生殖器结核

生殖器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女性生殖器官炎症,又称结核性盆腔炎。其中以输卵管结核最常见,占女性生殖器结核的90%~100%,其次为子宫内膜结核,其他如卵巢、子宫颈、外阴及阴道发病者少。原发病灶大多是肺结核,其次是腹膜结核。

潜伏期很长,多发于肺部结核痊愈多年之后。少数由男性附睾结核经阴道上行感染。

多见于20~40岁妇女,因本病病程缓慢,常无自觉症状,临床易被忽视。中医古籍无此病名,属中医学“血枯经闭”、“月经过少”、“不孕”、“干血痨”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有内外两方面因素:一是痨虫感染,邪客冲任、胞宫、胞脉;二为内伤体虚,阴虚亏损。内外因素可以互为因果,但正虚乃发病的关键,阴虚为本病的病机特点。如素体或内伤致脾肺不足,肝肾阴虚,痨虫乘虚而入,伤津灼液,导致阴液亏损,而出现干咳咽燥、痰中带血,或疲乏食少,便溏,或骨蒸潮热,虚烦不眠等症。若治不及时,痨虫流注下焦,损伤冲任,侵蚀胞宫、胞脉,则可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胞脉结块;患病日久,冲任乏源,经水干枯,导致月经过少、闭经或不孕。

二、辨证论治

1.阴虚血燥

主症 午后低热绵绵,五心烦热,颧赤盗汗,月经由量少渐至闭经,不孕,少腹隐痛,咽干口燥,溲赤便结,形体消瘦,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养精杀虫。

方药 鳖甲劫痨汤(自拟)。鳖甲、秦艽、青蒿、地骨皮、生地黄、玄参、阿胶、牡丹皮、百部。

2.阴虚肺燥

主症 月经量多少不一,或经期延长,或初潮较迟,或经量逐渐减少甚至闭经,不孕,皮肤干燥,咯血,咳痰不爽,气短,或喘促不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润肺调经。

方药 百合劫痨汤(自拟)。百合、沙参、麦冬、玄参、生地黄、桔梗、瓜蒌、百部、白芍、甘草。

3.气阴两虚

主症 经行量少,甚至闭经,不孕,少腹隐痛,面色微黄,五心烦热,颧赤盗汗,神疲乏力,胃纳减少,舌淡或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或脉细数。

治法 益气养阴,调经杀虫。

方药 参麦劫痨汤(自拟)。人参、麦冬、黄芪、白芍、熟地黄、阿胶、沙参、鳖甲、五味子、牡丹皮、百部、甘草。

第五节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是指因输卵管不通而使卵不能出,精不能入,精卵不得交合而致不孕。中医无此病名,可归于中医学“无子”、“断绪”、“癥瘕”、“带下”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

1.气滞血瘀 因七情内伤,肝气不疏,气机郁结,气滞则血行不畅,以致瘀阻脉络而不孕。

2.寒湿凝滞 素体阳虚,寒从内生,阳气不运,脏腑功能不振;或外寒入侵,寒客胞中,血为寒凝;或脾虚运化失职,水湿潴留,寒湿凝滞,脉络受阻而不孕。

3.湿热瘀阻 感受湿热之邪,或肝火炽盛,血内蕴热,久而蕴结成瘀,湿热瘀阻,脉络闭塞不通而不孕。

4.气虚血瘀 素体虚弱,或正气内伤,外邪侵袭,留注于冲任,与冲任气血相搏结,血行不畅,瘀血停聚;或久病不愈,瘀血内结,日久耗伤,正气亏乏,致气虚血瘀,脉络阻止而不孕。

5.肾虚血瘀 先天禀赋不足,或房事不节,命门火衰,或经期摄生不慎,感受风寒,寒邪入里,损伤肾阳,冲任失于温煦,胞脉虚寒,寒则血凝,结于胞宫胞脉,而发为本病。

二、辨证施治

1.气滞血瘀

主症 原发或继发不孕,输卵管不通或通而不畅。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行不畅,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经前少腹及乳房胀痛,心烦易怒,平时下腹隐坠或刺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妇科检查双侧附件增厚或压痛,阴道后穹隆及骶骨韧带可查及触痛性结节。

治法 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 疏化通管汤(自拟)。柴胡、炮穿山甲、皂角刺、三棱、莪术、制乳香、制没药、昆布、水蛭、路路通、黄芪、菟丝子。

2.寒湿凝滞

主症 输卵管不通或通而不畅。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血块,带下清冷,形寒肢冷,少腹冷痛,喜温喜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沉滑。妇科检查一般无其他异常发现。

治法 散寒除湿,活血通络。

方药 温活畅管汤(自拟)。紫石英、淫羊藿、炮姜、肉桂、白芥子、茯苓、炮穿山甲、皂角刺、水蛭、制没药、鸡血藤。

3.湿热瘀阻

主症 输卵管不通或通而不畅。月经先期、量多、质黏稠、色鲜红或紫红、夹有血块,带下色黄,少腹疼痛拒按,面红身热,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妇科检查可见子宫稍大,有压痛,双侧附件或有增厚及压痛。

治法 清热利湿,散瘀通络。

方药 清利启管汤(自拟)。红藤、黄柏、败酱草、薏苡仁、苍术、牡丹皮、柴胡、炮穿山甲、三棱、莪术、制没药、当归。

4.气虚血瘀

主症 下腹部疼痛结块,痛连腰骶,缠绵日久,经期加重,经血量多有块,带下量多,神疲乏力,食少纳呆;舌体黯红,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涩无力。

治法 益气健脾,化瘀通络。

方药 济气疏管汤(自拟)。生黄芪、人参、白术、山药、三棱、莪术、鸡内金、水蛭、昆布、菟丝子、柴胡。

5.肾虚血瘀

主症 小腹冷感,少腹隐痛,腰腿酸痛,带下量多,质稀如水,头晕耳鸣,畏寒肢冷,小便频数清长,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 补肾助阳,活血化瘀。

方药 济肾洁管汤(自拟)。巴戟天、菟丝子、杜仲、续断、香附、当归、三棱、莪术、水蛭、昆布、路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