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便秘奇效良方
13742700000005

第5章 习惯性便秘(4)

经验心得 便秘(虚秘)相当于现代医学中之慢性单纯性便秘,引起本病的原因有多种,以气阴两虚多见,病及脾、肺、肝三脏,若用芒硝、大黄等药攻下,虽取一时之效,但损其津液,犯虚虚之戒而燥结愈甚。从其虚秘的病因病理看,当为脾肺气阴亏虚,肝失疏泄畅达所致。盖因脾肺气阴两虚,气虚推导无力。阴虚则液少津涸,肠道失润,而肝失疏泄则无以助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治疗上以阴足以润,气足以运为旨,健脾益气补阴,疏肝润肠通便。方用白术健脾益气;白芍柔肝疏肝;两药大剂量合用则大滋脾阴以润肠通导;配黄芪以助补脾肺之气,增传输之力;配当归以收养阴补血润肠之功;加用防风助气运行,清升浊降而便通;又暗合玉屏风散意助肺之开阖,用甘草以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则脾健运,肺开阖,肝疏泄,气充津足,传导有力,大便通畅。对虚秘病情顽固者加用莱菔子,清代名医张锡纯力荐此药:“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其性味甘平,不致如大黄悍利之品耗气伤阴,但其总为行气破气之品,久服必伤正气,应中病即止。

方剂出处 童良康.二白通便汤治疗便秘(虚秘)92例.湖南中医杂志,1999;15(3):51耳穴埋针法

穴位选择 主穴:肝、直肠、便秘点。配穴:实证加大肠、三焦、腹;虚证加肺、脾、内分泌。

治疗方法 对耳郭进行严格的消毒,用75%的乙醇浸泡耳针,剪一块0.6cm×0.6cm大小的关节止痛膏,用消毒镊子持消毒的耳针置于关节止痛膏的中央,垂直刺入耳穴,固定、按压,使局部有明显胀、热、痛等感应为止。两耳交替进行,埋针5日,停1日,5次为1个疗程,停3日,再进行第2个疗程。

功效主治 泻热通腑理肠。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0例,痊愈5例(10%),显效20例(40%),有效23例(46%),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

治验:刘某,女,34岁,因便秘5年于1997年5月2日就诊,查肠镜未见任何异常。曾服火麻仁滋脾丸、通便灵、番泻叶等效果均欠佳。现大便干结,4~6日1次,腹胀,口臭,舌红,苔黄,脉数,取直肠、大肠、肝、三焦、腹、便秘点。次日大便通,治疗1个疗程,大便恢复正常,又治疗1个疗程,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 耳穴与五脏六腑有密切联系。采用固定穴加辨证取穴的方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一定疗效。功能性便秘患者无论何种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气机不畅,选用肝穴可调畅气机,又能促进脾胃运化功能和大肠的传导功能;直肠为相应部位取穴,可调整直肠功能,促进肠蠕动;便秘点是经验穴,通便作用强。实证加大肠、腹、三焦,共奏泻热通腑理肠之功,虚证加肺、脾、内分泌,具有升清降浊、补气滋阴润燥的作用。关节止痛膏可活血通经,对局部血管有扩张作用,促进耳穴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加强耳针法的疗效。经临床观察,耳穴埋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可靠,简便易行。

方剂出处 张怡芝,等.耳穴埋针治疗功能性便秘50例.河北中医药学报,2000;15(2):41耳穴贴压加针刺法治疗方法

(1)耳穴贴压:主穴取大肠、直肠下段、三焦、脑点,每次于单侧贴王不留行子,两耳交替,2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嘱患者每日按压耳穴5次,每次3~5min。

(2)针刺:主穴取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热结加合谷、曲池;气滞加中脘、行间;气血虚弱加脾俞、胃俞;寒秘加灸神阙、气海。以上穴位均取双侧,按针刺常规操作,捻转进针,得气后接G6805-Ⅱ型电针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厂生产),以低频、疏密波,输出电流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min。神阙、气海采用悬灸法,每次5min,以周围有红晕为宜。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

功效主治 行气通腑,宽中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8例,治愈32例(66.7%),显效12例(25.0%),有效4例(8.3%),总有效率100%。

治验:李某,女,42岁。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反复发作3年。近半月又开始出现大便秘结难解,常3~4日1行,伴腹胀,口干口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诊断为便秘,肠胃积热,治宜清热润肠通便。采用耳穴贴压加针刺治疗,治疗5次后,大便通畅,便质转润,每日1行,无腹胀腹痛不适。继续治疗3个疗程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 便秘虽有虚实之分,但其基本病因是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所致,治疗应以调整大肠功能为主。大肠俞是大肠经的背俞穴,天枢是大肠经的募穴,上巨虚是大肠经的下合穴。

采用合募配穴法及俞募配穴法,取上巨虚配天枢、大肠俞以疏通腑气,腑气通则传导功能自可复常;支沟、三焦宣通三焦气机,三焦气顺则腑气通调。曲池、合谷泻大肠腑气以泄其热。

腑会中脘通降腑气。肝郁气滞,泻行间以疏肝气。补脾俞、胃俞,扶助中气,脾胃气旺,自能生气化血。灸神阙、气海温通下焦阳气以消阴寒。现代研究表明:耳穴中的三焦、大肠、直肠下段、脑点具有较好地调整胃肠、内分泌及全身代谢的作用。诸穴合用,使疏泄有常,升降有序,腑气通降,大便得行。

方剂出处 曾燕芬.耳穴贴压加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48例临床观察.江西中医药,2006;37(1):47耳穴压丸法

穴位选择 主穴:直肠下段、大肠、交感。配穴:脾、皮质下、肺、艇中、腹、三焦。

治疗方法 将耳郭常规消毒后,用耳穴探测仪或探棒在所取耳穴区域内寻找阳性反应点或压痛点,并画标记,然后用小号止血钳把粘有王不留行子的0.5cm×0.5cm的胶布,贴于压痛点上,虚证者按压手法用轻揉的补法,实证者用强刺激的泻法,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并嘱患者按医生按压的方法每日自己按压耳穴4~5次,每次每穴按压30下。每次贴一侧耳穴,隔3~4日换贴另一侧耳穴,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行气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2例,男性15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2岁,多数为20~60岁,病程最短者4个月,最长者48年。其中单纯性便秘无兼症者26例,伴有痔者7例,其他9例。经1个疗程以上治疗后,治愈17例,占40.5%;显效16例,占38.1%;有效6例,占14.3%;无效3例,占7.1%;总有效率为92.9%。

治验:张某,女,45岁,便秘12年,大便4~5日1次,呈羊粪状,排便困难,一般须服“泻药”方可维持大便通畅,并时常伴有胸闷腹胀、全身不适等症,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滑数。用较强的刺激手法,耳穴按压大肠、直肠下段、交感、肺、三焦、腹、艇中,并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次日即解大便1次,连治3次后,排便每日1次,胸闷腹胀等兼症消失。为巩固疗效,继续贴完1个疗程。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 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总的可分为虚实两类。实者多为肠胃积热或气机郁滞,虚者由气、血、阴、阳不足而致。治疗效果与辨证及手法关系较大。虚证用轻柔和缓的补法,以患者有压迫感即可;实证用强刺激泻法,以耳郭有胀、痛、酸的感觉且患者能耐受为度。

方剂出处 张梅.耳穴压丸法治疗习惯性便秘42例.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4;(69):220耳穴压丸加穴位敷贴法

治疗方法 耳穴压丸法:交感、直肠、大肠、肝、脾、皮质下、内分泌、三焦。在上述穴区寻找敏感点(压痛点或低电阻点),将王不留行子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每次用一侧耳郭,双侧交替使用,2日更换1次,嘱患者自行按压,每日5次,每次约10min,以局部出现热、胀、痛为宜。

穴位敷贴法采用自制药饼贴敷于穴位上。

药物组成:吴茱萸、干姜、肉桂、小茴香、广木香、白及、白芷、山柰,上药各等份,共研细末,加蜂蜜调和制成直径为2cm的药饼备用。取穴:天枢、腹结、关元。操作:将药饼贴敷于穴位上,用纱布、胶布固定。隔日更换1次,15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畅腑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67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大便干燥、坚硬、艰涩难下,常数日1行,腹部痞满有块感,按之作痛,甚者非服用泻药或灌肠而大便不下。部分患者因而诱发痔和肛裂。经1个疗程的治疗,临床治愈35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

经验心得 大便的正常与否与人体的阴阳平衡、气机调畅、邪气内聚等因素密切相关。便秘一症常因肠胃积热伤阴,或肺胃津伤不能下润大肠而致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或忧思郁怒,气机不畅,通调失常,大肠传输失职,或气血亏虚,大肠传送无力所致。而便秘日久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浊气不降,引起腹胀、腹痛、纳差、睡眠不安、痔等症,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尤为不利。本法根据耳针疗法和中医内病外治的原理,重在调整脏腑功能,行气通腑,增强大肠传导功能,促进大便排出。耳穴中,交感、皮质下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肝、脾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三焦为元气运行的通路;大肠、直肠为传输之官,均与大便的排泄功能密切相关;内分泌则通过调节肠道内分泌功能而通便。局部药物敷贴,采用辛香、行气、通腑之品,辅以蜂蜜则可制其温燥之性。取大肠之募穴天枢,主一身元气之关元,局部取穴腹结,可起到行气、通腑、降浊,促进肠道蠕动的作用。两种方法合用则效果更佳。

方剂出处 李季,等.耳穴压丸加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便秘67例.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811敷脐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方法 敷脐疗法:将白术60g,大黄、生地黄、枳实各30g,厚朴、木香、当归、桃仁各15g,研末,蜂蜜调糊,均分为5份,取1份填敷于脐,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

耳穴贴压:取耳穴直肠下段、大肠、小肠、胃、脑,将胶布制成0.5cm×0.5cm的小方块,以75%的乙醇棉球消毒耳郭,取备好的王不留行子1粒,粘于胶布正中,准确地贴压在所选的一侧耳穴上,双耳交替,每周贴2次,10次为1个疗程。嘱患者经常按压,每次5~10min,每日3次,按压各穴至耳郭发热为得气。

功效主治 行气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26例,痊愈16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15%。

经验心得 敷脐疗法用药以枳实、厚朴、木香调理气机,以使肠道之气顺降为度;当归、桃仁理血活血,促气机运行;大黄通里攻下;方中重用白术60g,有良好的通便作用;白术配滋阴润燥之生地黄,通便效果佳。白术有“促进胃肠分泌的作用”

和“使胃肠分泌旺盛,蠕动增速”的作用。同时,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肺与大肠,脾与胃相表里。耳为宗脉之所聚,体内和体表病变均可在耳郭出现反应点。运用中医理论,取耳穴直肠下段、大肠、小肠、胃等,就是刺激其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泻胃肠实热,促进气机运行,因而疗效显著。采用敷脐疗法配合耳穴贴压治疗,简单方便无痛苦,且疗效好无副作用。

方剂出处 刘 雁,等.敷脐疗法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便秘26例.菏泽医专学报,2003;15(1):50腹针疗法

治疗方法 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侧)、天枢下(左侧)。用1.5寸毫针直刺,留针20min。

功效主治 泻下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8例,有效46例,无效2例,有效率95.8%。

经验心得 功能性便秘在结肠癌、肝性脑病、乳腺疾病、早老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生中有重要的影响,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症时便秘可导致意外发生。因此早期预防和合理治疗便秘,将会大大减轻便秘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社会负担。

腹针疗法是以脏腑、经络、针灸等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神阙经络系统和腹部全息理论指导临床的微针疗法。本疗法避免了口服药物的副作用,以中脘、下脘健脾胃,气海、关元补肾气,天枢疏通胃经,天枢下刺激肠道蠕动,取得满意疗效。

方剂出处 林庆.腹针治疗功能性便秘(慢传输型)48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6):393固肾缩尿方

药物组成 桑螵蛸12g,龙骨、龟甲、巴戟天、核桃仁各15g,当归、石菖蒲、炙远志各10g,党参、茯苓各20g。

治疗方法 每日1剂,每剂加水500ml文火浓煎成200ml,每次服100ml,每日2次,4周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补肾固肾,调补气血。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62例,痊愈28例,有效2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