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便秘奇效良方
13742700000042

第42章 其他便秘(8)

经验心得 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大便坚硬干结如羊屎,可带有黏液,排便费力,排便未尽感明显,可为间歇性或持续性便秘。西医认为胃肠动力学改变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采用胃肠动力药加抗抑郁、抗焦虑药治疗,但长期用药易致肠道对胃肠动力药的依赖,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肝气郁滞。因肝属木,喜条达而主疏泄,脾气得之而能升发,胃气得之方能和降,饮食得以纳化,糟粕得以下行。若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失于疏泄,则木郁而土壅,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内停,从而导致便秘。正如《证治要诀·大便秘》所谓:“气秘者,因气滞后重迫痛,烦闷胀满,大便结燥而不通。”

故治疗的关键是疏肝理气,润肠通便。方中柴胡、枳壳疏肝理气;白芍、炙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郁金行气解郁止痛;厚朴、槟榔行气导滞;当归、火麻仁、郁李仁养血润肠通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润肠通便之功。

方剂出处 王奎平.疏肝理气润肠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6例.浙江中医杂志,2004;(1):19疏肝润肠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

药物组成 柴胡、山楂、川楝子、厚朴各12g,枳壳、槟榔、郁金、苦杏仁、桃仁、救必王各15g,甘草6g。

随症加减 阴虚肠燥者加生地黄30g,玄参24g,麦冬15g;阳虚便秘者加肉苁蓉、黄芪各30g,怀牛膝15g,乌药10g;夹湿热者加败酱草20g,仙鹤草、槐花各15g;夹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20g,石斛15g。

治疗方法 每日1剂,水煎服,复渣,服药期间停服其他中西药物,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最长不超过2个疗程。

功效主治 疏肝理气,润肠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6例,显效19例,显效率41.3%,有效21例,有效率45.7%,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7%。

治验:陈某,女,42岁。主诉:反复便秘,腹痛5年。患者5年前因工作紧张开始出现经常性左中下腹隐痛,便秘,3~4日1次,干结如羊粪状,伴黏液,无脓血,无里急后重。曾自服润肠丸、小檗碱、酚酞片等中西药物,症状稍缓解,但腹痛未有明显改善。本院纤维结肠镜检查报告:全结肠未见明显异常。此次发病已有2周,大便3~4日1次,干结如羊屎,伴黏液少许,左中下腹隐痛,无发热,胃纳尚可。体查:一般情况好,左中下腹压痛,未扪及包块肿物,余无异常。舌偏红、前部苔少,根部黄腻,脉弦细。西医诊断为便秘型IBS。中医诊断为便秘,辨证属肝郁阴亏夹湿热。予疏肝润肠汤加生地黄30g,玄参24g,败酱草20g,麦冬、槐花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1周后复诊,诉服中药第3日大便通畅,呈软便,腹痛随之渐减,2周后腹痛基本消失。以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后诸症消失,病情稳定,至今随访1年未见再发。

经验心得 疏肝润肠汤以柴胡、枳壳疏肝理气;川楝子、厚朴、槟榔行气导滞;苦杏仁、桃仁解郁活血,润肠通便;郁金、救必王理气止痛;山楂消滞活血。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润肠通便之效。阴虚明显者加入生地黄、玄参、麦冬,取其“增液行舟”之意;夹湿热者加败酱草、槐花、仙鹤草清热利湿;偏阳虚者加黄芪、肉苁蓉、怀牛膝益气温阳通便。

方剂出处 潘志恒,等.疏肝润肠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46例疗效观察.新中医,1998;30(11):12四磨汤加减治疗阿片类止痛药所致便秘

药物组成 木香6g、枳壳12g、槟榔12g、乌药10g、玄参25g、人参15g。

治疗方法 每日1剂,浓煎,分2次温服,每次20~100ml。便次正常者可减量或停数日再服,以保证长期用止痛药期间大便正常。

功效主治 通腑排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28例。痊愈:2日以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短期无复发;有效:3日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无效:3日以上仍无排便。痊愈21例,占75.00%;有效5例,占17.86%;无效2例,占7.14%。总有效率92.86%。

经验心得 对于中、重度癌性疼痛,首选药物是口服吗啡。其有肯定的止痛作用,但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其中便秘可持续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使用阿片类止痛药的患者均有便秘。便秘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和睡眠,有时在所有症状中其痛苦程度可上升到第一位。其机制为:内啡肽也存在于胃肠神经丛和分泌腺体中,当麻醉止痛药与这些受体结合时,可抑制肠蠕动并使肠道腺体分泌减少,如患者液体入量不足,活动减少,饮食缺乏维生素,会使便秘加重。本组患者多数长期卧床,体质虚弱,气阴不足,肠腑气机壅滞不通,多属虚实相兼,不宜强攻。四磨汤由宋·严用和所创,含人参、沉香、槟榔、乌药,为虚实兼顾之方。通过加减变通,既有木香、枳壳、槟榔、乌药宽肠行滞之力,又有人参、玄参益气润肠扶正之功。

方剂出处 郑 玉.四磨汤加减治疗阿片类止痛药所致便秘28例.江苏中医,2000;21(4):19四逆散合五仁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

药物组成 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0g,甘草5g,火麻仁20g,郁李仁20g,桃仁10g,杏仁10g,瓜蒌子10g。

随症加减 腹痛甚者加延胡索30g;腹满气滞者加大腹皮、川芎、川楝子各15g;胃气上逆,嗳气恶心者加白术30g、苏梗15g;失眠甚者加合欢皮10g、郁金15g。

治疗方法 每日1剂,加水500ml,煎取汁300ml,顿服。14日为1个疗程,连服4个疗程。

功效主治 疏肝理气,润肠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2例,痊愈2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8%。

经验心得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学“便秘”、“气秘”、“腹痛”等范畴,认为该病病因主要为忧愁思虑、情志不畅所致。《丹溪心法》曰:“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不得升,当降不得降,当变化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病机为肝气郁结,肝脾不和,气机郁滞,不能宣达,通降失常,传导失职,糟粕内停。病位在大肠,与肝、脾有关。根据“六腑以通为用”及“治病求本”的原则,用四逆散合五仁汤治疗本病。《证治要诀·大便秘》所谓:“气秘者,因气滞后重迫痛,烦闷胀满,大便结燥而不通。”故治疗的关键是疏肝理气,润肠通便。方中柴胡、枳实疏肝理气;白芍、炙甘草柔肝缓急止痛;桃仁、杏仁、瓜蒌子、火麻仁、郁李仁活血润肠通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润肠通便之功。现代研究证明,四逆散可明显增强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杏仁、瓜蒌子、火麻仁、郁李仁含脂肪油,致泻作用较强。

方剂出处 杜刚毅,等.四逆散合五仁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2例.江西中医药,2006;3(3):53四逆散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

药物组成 柴胡12g,白芍15g,枳实15g,甘草5g,木香10g(后下),砂仁10g(后下),布渣叶30g,火麻仁30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均以4周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疏肝解郁,润肠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2例,治愈13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8%。

经验心得 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属中医的“便秘”、“肠郁”、“腹痛”、“郁”等范畴。其发病主要与肝、脾、胃、大肠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其中,以肝与大肠为主,即肝气不调、大肠传导失司为主要病机。大便排泄的正常与否,既与大肠的传导密不可分,又与肝的条达疏泄息息相关。情志不畅则肝气郁滞,大肠之气不得肝之疏泄,则传导失司,糟粕蓄而不去引起便秘。采用疏肝润肠通便法,以四逆散为主方加味。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敛阴和阳,条达肝气,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伤阴血之弊。枳实行气宽中除胀,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调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理气和血,佐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木香、砂仁行气消积,为治疗腹胀之要药。布渣叶宽中导滞,火麻仁能润肠通便,综合上述诸药,共奏疏肝解郁、润肠通便之功。

从上述结果看,四逆散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显著疗效,而且无不良反应。

方剂出处 刘建新.四逆散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32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1):35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胸腰椎骨折便秘

药物组成 桃仁10g,大黄10g,全瓜蒌20g,当归10g,红花5g,穿山甲8g,甘草6g。

随症加减 疼痛较剧,加制乳香、没药各4~5g。

治疗方法 视患者的体质、症状的轻重可随症加减;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功效主治 润肠通便,消瘀散结。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5例,痊愈19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0例。

经验心得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要求长时间(4~6周)卧床休息及腰背肌功能锻炼,方能使骨折复位及愈合。《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但宜仰睡,不可俯卧侧眠,腰下以枕垫之,勿令左右移动。”《证治准绳》说:“只宜仰卧,不可翻卧,大动后恐成损患。”卧床本身运动幅度小,胃肠蠕动减弱,加之骨折部位的出血,引起腹膜后血肿,刺激腹膜,引起胃肠蠕动更加缓慢,易引起便秘,可伴有腹部胀痛、胃纳不佳、舌苔薄白转黄腻、脉弦数等里实证。应用桃核承气汤与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给患者解决了痛苦,给医疗及护理带来方便。桃仁承气汤是调胃承气汤加桂枝、桃仁组成,桃仁活血逐瘀,桂枝疏通经络,宣导瘀血邪热,同时借调胃承气汤的泻下作用,使瘀血从肠腑而出;重用大黄意在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下瘀止痛;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当归尚有补血之功,助元气恢复;穿山甲破瘀通络;瓜蒌根既能入血分,而消瘀散结,又能清热润燥,正合血气郁久化热化燥之治;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润肠通便、消瘀散结之功能。

方剂出处 朱俊琛,等.桃核承气汤与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便秘35例.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5):372桃核承气汤治疗2型糖尿病便秘

药物组成 桃仁15g,桂枝6g,大黄(后下)6~15g,芒硝(冲)10g,甘草10g。

随症加减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阴虚者加生地黄、玄参;血虚者加肉苁蓉、当归尾;气滞者加槟榔、枳壳。

治疗方法 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应用时应注意大黄、芒硝用量一般在6~15g左右,以大便通畅或微利为度,不宜过量;且在便秘症状消除后,应及时减大黄、芒硝用量,以防过量耗伤阴津,同时佐以养阴清热之品,调理阴阳,巩固疗效。

功效主治 泻热通下,逐瘀活血。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2例。治愈22例(排便通畅规律,每日≥1次,无明显不适,且粪便性状正常),有效10例(排便基本规律,1~2日1行,偶有粪便干燥),无无效病例。

治验:王某,女性,59岁。因大便干结难解5日就诊,询问其病史知患有2型糖尿病6年。诊时见:大便干燥难解,5日未行,伴有腹胀满疼痛,烦躁不安,口干多饮,纳差、睡眠欠佳,舌质紫有斑点,脉弦涩。空腹血糖12.8mmol/L。辨证为瘀热内结,津伤肠燥,腑气不通。治宜清热逐瘀,通腑存阴。处方:桃仁15g,大黄(后下)10g,芒硝(冲)10g,桂枝6g,生地黄24g,玄参15g,槟榔15g,甘草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服药1剂后,排出栗状硬结粪块4~6枚,腹胀痛得减。

服3剂后,大便通畅,口干、多饮症状减轻,继以养阴润燥剂调理。3个月后随访,便秘未再发生。

经验心得 糖尿病常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燥热伤肺,津液枯涸,故多饮而渴;胃火炽盛则消谷善饥;热结下焦,津伤肠燥,邪归阳明,腑气不通,故大便坚硬,腹部胀满疼痛。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久病必瘀,且2型糖尿病在无明显症状时,患者的舌象、舌下静脉已显瘀血征象,燥热与瘀血互结在阳明,即可出现顽固性便秘。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凡在下者皆可下式》中说:“《内经》以气血流通为贵。”凡“积聚陈痤于中,留结寒热在内”,宜用下法。下法能使“陈痤去而肠胃洁,癓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焉”。故据“下而勿损正气”之原则,攻补有机结合,通下肠道积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之平衡,实为便秘之根本治则。桃核承气汤出自《伤寒论》。

方中桃仁活血逐瘀,大黄攻下瘀积,荡涤邪热。二药合用,瘀热并治;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行瘀;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通便泄热;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用,同奏泻热通下、逐瘀活血之功。2型糖尿患者以便秘干结、腹部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应急下瘀热,以存阴津,寓通于补之中,万不可拘泥阴虚之本,不用下法,以致邪热瘀结在里,变生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