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便秘奇效良方
13742700000028

第28章 老年便秘(12)

经验心得 炙甘草汤为心气阳虚而致的心动悸、脉结代、气短胸闷所设,具有温阳复脉、滋阴养血功效。但从炙甘草汤原方药物用量上看,其阴药用量,数倍于阳药,其滋阴养血、生津润燥的功效显著,所以《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白话解》等方书均将炙甘草汤列入润燥剂中。后世医家将其用于津烁而肺焦的肺萎证,也正是取其生津润燥的功效。与其他一些润燥剂不同的是,炙甘草汤中应用了少量桂枝,生姜辛热药,汪昂在《医方集解》中将其解释为“桂枝通营卫、增津液,则肺气能传输,涎沫以渐下,尤为重要”。也有人将其解释为“阴药非重量,则仓促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则主静,无力自动,必凭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促激之……”从临床应用看,也未因使用了少量辛热药而影响疗效。老年慢性便秘患者,除以便秘为主诉就诊外,多伴有胸闷,心慌,气短,排便努责,乏力汗出,以及肢体运动障碍,甚至偏枯不用等一种或多种现代医学所称心脑血管疾病。而炙甘草汤的温阳复脉,滋阴养血功能恰好适用于上述病症。

方剂出处 孙中伟,等.炙甘草汤加味治疗老年性慢性便秘35例.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2(6):59枳术菝葜饮

药物组成 菝葜20g,生白术15g,枳实15g,莱菔子15g。

随症加减 气虚加大枣5枚,黄芪15g;血虚加当归15g;阴虚加麦冬15g。

治疗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服。

功效主治 健脾行气,解毒润肠,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2例。显效:服药1周内大便顺畅,且为软便成形;好转:服药1~2周内大便通下;无效:服药3周便秘未明显改善。12例中显效9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83.1%。

经验心得 老年习惯性便秘,多为脾虚无力,运化失职,肝郁气滞,津液无制。治疗上当宜健脾补虚,行气。气得行则大便自通,脾气旺则津液生,便秘得解。因老年性习惯性便秘,临床常见,且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从本虚标实论治,重补虚行气,辅以解毒为立法。枳术菝葜饮以古代枳术汤(或枳术丸)为基础方变化而成,为健脾行气消痞之基本方,枳实、白术、莱菔子等诸药配伍合用,共奏健脾行气、解毒润肠、通便之功。

方剂出处 李铁男,等.枳术菝葜饮治疗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12例.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3(3):174自拟补虚通便汤

药物组成 黄芪15~30g,太子参15~20g,玄参15~25g,杏仁6~12g,桃仁10~20g,火麻仁、郁李仁各10~15g,槟榔、川楝子各6~12g,木香6~9g,神曲、麦芽各20g,甘草6g。

随症加减 大便干硬、气味特臭加大黄;睡眠欠佳加酸枣仁、柏子仁;食欲缺乏加砂仁、鸡内金。

治疗方法 以上诸药用水400ml浸泡1h,文火煎煮25min,取汁200ml。再兑水200ml煎煮15min,取汁100ml,两煎混合,早晚空腹分服,每服150ml。

功效主治 补气益中,润肠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230例,痊愈(经服用本方15剂以内,大便秘结症状消失,连续1年以上不再复发)166例;显效(服用本方15~30剂,大便秘结症状消失,但在1年之内有时复发,再次使用仍然有效)59例;无效(服用本方临床症状虽有改善,但停药就复发不能巩固)5例。

治验:高某,男,76岁。大便秘结3年为主诉应诊。3年来,每到临厕时,如同受刑,大便干如羊粪,异常难解。每次必使用开塞露,严重时不得不求助家人用手往外抠,其粪质坚硬。

平时饮食较少,面色少华。经常以番泻叶为茶,但收效甚微。

故投以补虚通便汤加何首乌12g,黑芝麻18g,大黄6g。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7日而愈。

经验心得 组方既要考虑润中有通,又要做到润中有补。在众多的老年便秘患者中,肠道失调方面的原因不在少数。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的脾胃与肾气虚弱,气血两亏,血虚则津枯不能滋润大肠,甚至损及下焦精血,以至本元受亏。

真阴一亏,则肠道失润更行干涸;真阳一亏,则不能蒸化津液。

两者都能使大便排出困难,以至秘结不通。正如《医学起源·六气方治》云:“脏腑之秘,不可一概论之……有老人津液干结,妇人生产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气血未复,皆能作秘。”在治疗上常常选用具有滋润含油性的药物,起到增水行舟的目的。

另外,有的药物本身就具有两重性,如蜂蜜、玄参、胡麻、当归、松仁、何首乌、芝麻等,既有通下的作用,同时也均具有滋补之功能。而有的药物在补阴补阳的同时,也具有润肠通便的功能,如火麻仁、肉苁蓉、地黄等。所以,在运用补虚通便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之。

方中既要运用通中加补,又要重视补能助通。这与前者不一样,前者强调补,后者在补的基础上强调通。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的减退势在必行。对于老年便秘患者来说,在治疗时既要考虑大便不通、邪实的一面,又要考虑肠道气虚、推动无力的另一面。如果为了图一时之快妄用攻下,势必会犯“虚虚实实”之戒。所以在遣方用药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适宜地在通便方剂中加补气的药物。这样补药既能扶助正气,防止攻伐太过伤及脏腑;又能通过补气增加肠道的蠕动功能,促进大便的排出,真正做到泻实不忘虚,补虚不忘实。

方剂出处 张玲军.自拟补虚通便汤治疗老年便秘230例.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833自拟润燥通汤

药物组成 熟地黄30g,玄参30g,火麻仁3g,升麻6g,牛乳250ml。

治疗方法 上药前4味加水500ml,浸泡水煎取300ml,将牛乳同调一碗顿服,每日1剂,7d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

功效主治 滋阴补肾,益气升清,润肠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8例,痊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25例;显效(便秘明显改善,间隔时间及便质接近正常;或大便稍干而排便间隔时间在72h以内,其他症状大部分消失)10例;有效(排便间隔时间缩短1d,或便质干结改善,其他症状均有好转)3例。6个月后对临床痊愈病例进行随访,8例便秘重新出现,再服用本方2个疗程后大便保持通畅。

经验心得 阴血不足、津亏肠燥、阳气不足是老年人的病理特点。老年人气血亏虚,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大便排出困难;阴血亏虚则津枯,不能下润大肠,而致大便干燥,排便不畅,甚至便结不通;年老体衰,大便闭结,一般认为是大肠燥甚,实则是肺气燥,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而肾经之水仅足以自顾,不能旁流以润溪涧(大肠)而引起排便艰难。目前用于治疗便秘的中成药大多含有大黄、番泻叶等,泻下通便虽疗效确切,但均为治标之法,不能久服,否则易伤正气而加重病情。另外,应用泻下通便法患者往往停药后又复发。采用具有养阴益气、润肠通便作用的自拟方润燥通汤治疗,疗效显著。

方中熟地黄苦甘而温,质润滋腻,能养五脏,化阴血,调肝气,养心血,为血中之血药;本品滋润纯净,其性缓和,守而不走,能补肾生精,封填骨髓,为补肾生精之要药。玄参功专清降润燥,质润而寒,寒而不峻,润而不腻,能清热养阴;本品禀赋阴寒,味苦则泄,咸能软坚,清上彻下,能清肺金、降火邪、滋肾阴、通血脉。

上两味重用为君药。火麻仁为滋养润肠通便之良品,老人及虚人便秘常用,其体滑滋润,为养阴润肠常用之品,尤以润肠燥、通肠道、滑大肠、养阴血较为擅长,其味甘而滋润,兼能补中气、益血源,滋阴养血补虚,少用为佐使。升麻气性主升,善提清气、升阳气,清气在下者能升之,阳气下陷者能举之,为升阳举陷之要药,为臣使之品。牛乳性甜平,归心肺,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治疗体虚便秘则良。诸药合用滋阴补肾,益气升清,润肠通便。应用本方治疗阴亏气虚,肠燥津枯之大便秘结,一般服用1剂大便可通,2剂必通,可缓大便闭结之急。此方之妙,全在不润大肠而补肾,尤妙不止补肾而且补肺,更妙不止补肺而且升肺。盖大肠居于下流,最难独治,必须从肾经以润之,从肺经以清之。气既下行,沉于海底,非用升提之法,则水注闭塞而不通。启其上孔,则下孔自然流通。此下病治上之法,亦腑病治脏之法也。本方与一般通便药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同,重在扶正固本,通便作用缓和并有较好的调整胃肠功能作用,能改善大便性质和缓解腹痛,对老年人便秘尤为适合。

方剂出处 王秋生.养阴益气润肠法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38例.河南中医,2003;23(9):36自拟通便汤

药物组成 黄芪25g,山药15g,肉苁蓉20g,生何首乌20g,菟丝子20g,玄参20g,生地黄20g,麦冬20g,当归20g,桃仁15g,火麻仁20g,枳实15g,厚朴15g,陈皮15g,杏仁10g,甘草10g。

治疗方法 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7日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温阳行气,增水行舟。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00例,痊愈43例,有效5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

经验心得 本病主要由脾肾亏虚、气血阴液不足、肺失肃降所致。人到老年,阳虚气衰,阴津不足,肠道干涩,加之多静少动,易致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司,糟粕内停而易发便秘。

因此,不仅需要滋阴、润肠、通便,还应结合老年人肾气渐衰,推动无力而加以温阳补气。只有气虚得到纠正,阳气得以恢复,胃肠功能旺盛,推动有力,便秘才能彻底消除。方中黄芪、山药补脾益气,以增强推动之力;肉苁蓉、菟丝子温补肾阳;生何首乌、玄参、生地黄、麦冬滋阴增液,润燥滑肠;当归养血润肠;杏仁降气润肠通便;桃仁、火麻仁润肠通便;枳实、厚朴、陈皮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引气下行;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阳行气、增水行舟、攻补兼施之效。

方剂出处 卢书成.自拟通便汤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100例.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3(1):57自拟顽秘方

药物组成 生地黄、麦冬、玄参各15g,何首乌20g,桑椹、白芍各15g,柏子仁、火麻仁各20g,郁李仁10g。

随症加减 兼腹胀、腹痛,去生地黄,重用白芍30g,加厚朴、枳壳、陈皮各10g;兼咳嗽、息粗,加杏仁、瓜蒌各10g;兼汗出、气短,加黄芪50g,人参10g;兼心悸、胸闷,加丹参30g,枳壳、当归、桃仁各10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主治 滋阴生津,润肠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