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便秘奇效良方
13742700000014

第14章 习惯性便秘(13)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皮肤消毒后,选择28号1.5寸毫针,首先针刺双侧丰隆穴,直刺,进针约1寸,施捻转或提插之泻法,应重泻;继而针刺双侧天枢穴,直刺,进针约0.8~1寸,施提插泻法;再选择28号2.5寸毫针,先针刺水道(左侧)、归来(左侧),再刺外水道、外归来,均直刺,进针约1.5~2寸,施提插泻法,施手法后将针微微向上提起。留针30~40min,每隔10min施行手法1次,以加强疗效,10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理气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0例,痊愈25例,占83.33%;显效4例,占13.33%;有效1例,占13.3%。总有效率为100%。

治验:王某,女,28岁。患者足月分娩一健康男婴,但产时出血较多,产程亦较长,此后经常便秘,一般4~5日一行,经常服蜂蜜、芦荟胶囊等均无效。来时大便已7日未行,痛苦面容,神疲乏力,腹胀,饮食正常,睡眠欠佳,小便尚可,舌质淡红,苔白,脉虚弱。症属产后大便难,为阴血亏虚所致。取穴:丰隆(双侧)、天枢(双侧)、水道、归来、外水道、外归来,后4穴均取左侧。施术手法同前操作方法,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

经2次针刺后,患者大便自行排解。又继续按上穴及手法针刺治疗10次后,患者大便每日1行,睡眠亦改善,无神疲乏力,病告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 本病多由病后、产后气血未复,或年迈体衰,气血亏耗所致。气虚则转运无力,血虚则肠失润下,终致肠道腑气受阻而成便秘。而脾胃乃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故在治疗上以调理脾胃,宣通腑气,以助传导为法。本法中的丰隆为足阳明之络穴,别走太阴,能调理脾胃,《针灸大成》谓其可治疗“大小便难”,故能理气通便;水道、归来、外水道、外归来为脾胃经脉所过,有调理脾胃、通利三焦气机之功效,为治疗津枯便秘之经验效穴;天枢居于上、下腹之间,故为调节上、下腹部气机之枢纽,有升清降浊,通调上下,调整大肠功能作用。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与大肠经募穴天枢合用能鼓舞中气,培生化之源,中焦健旺,自能化生气血。诸穴合用能振奋阳气,濡养气血,醒脾胃,促运化,使得三焦通利,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大肠腑气得通,便秘自愈。

方剂出处 韩岩.针刺治疗习惯性便秘30例.吉林中医药,2005;25(9):44针刺法2治疗方法 常规消毒后,以男左女右针刺同侧内关、照海穴。强刺激或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1h左右,每10min运针1次。隔日1次,连续针刺2次。

功效主治 生津润肠。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85例,治愈51例,显效2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8%。其中1次治愈29例,占治愈率的56.9%。

治验:瞿某,女性,39岁。诉大便干结2年,每5~7日1行,解时努挣乏力,面红耳赤。用药后好转,停药则复发。常规消毒后,取右侧照海、内关两穴,中等刺激,留针1h,期间运针6次。次日晨起即大便,便质转润,解时通畅。1个月后随访,诉大便调畅,每日1行。

经验心得 便秘之因各殊,然大肠传导功能失调为其中之一,故常取大肠募穴、俞穴及下合穴为主,再依据寒热虚实之不同而随证配穴。治疗习惯性便秘用照海、内关两穴。照海为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其治疗便秘临床较为常见。如《聚英·杂病》曰:“闭塞照海与章门。”

又曰:“闭塞照海与太白,兼治章门如神丹。”《玉龙歌》:“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其疗效确切。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之“经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临床用于便秘较为少见。照海与内关相配,有生津润肠,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再配合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摄,远期疗效尚佳。

方剂出处 沈海明.针刺治疗习惯性便秘85例.四川中医,2002;20(8):76针刺法3治疗方法 ①辨证取穴:阳明腑实型取双合谷、曲池、内庭,穴位常规消毒,取30号不锈钢毫针,针刺得气后均施泻法;肝郁脾虚型取中脘、气海、双阳陵泉、行间,得气后均施平补平泻法;气血虚弱型取关元、双脾俞、三阴交,得气后施补法;肾阳虚型取百会、双肾俞、石关、照海,得气后施补法。留针20min。

②电针治疗:患者侧卧,取双侧支正、大横、大肠俞、足三里,穴位常规消毒,选用30号不锈钢毫针,行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使用G6805电针治疗仪,4组输出端分别接同侧支正和大横、大肠俞和足三里,用疏密波、频率100/min强度调节,以患者能耐受、无不适感为宜,留针20min。施治方法为一日用电针,一日用辨证取穴针刺,8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

治疗期间停用泻药、栓剂或灌肠治疗,嘱患者每日晨起蹲厕。

功效主治 行气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8例,痊愈26例,显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治疗时间最短者4日痊愈或显效,最长者4周,平均时间2周。一般病程短者见效快,病程长者见效慢。

经验心得 针刺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蠕动增强,并生便意。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针,意在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使大肠传导功能恢复,大便得以畅通。古人曰:“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在针刺治疗过程中注重辨证选穴。电针治疗所取支正属三焦经穴,大横为脾经穴,大肠俞为背俞穴,足三里为阳明合穴,可共奏疏导三焦气机、助脾运化、清泻阳明之效。阳明腑实型,配合谷、曲池、内庭,施泻法,可加强清泻阳明之效。肝郁脾虚型配中脘、气海疏通腑气,行间、阳陵泉疏肝利胆,使疏泻有常,腑气得通。气血虚弱型配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施补法以培补中气,生气化血,肠道得濡,排便传送得力。肾阳虚弱型取石关、肾俞温煦下焦,百会、照海补益肾气,使肾气复振,化气布津,肠道得濡,便秘得解。

方剂出处 马书玖.针刺治疗习惯性便秘38例.江苏中医,2000;21(11):43针刺配合中药法治疗方法 针刺主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支沟、大肠俞、承山。配穴:中脘、合谷、中渚、阳陵泉、三阴交、丰隆等。痔加长强、会阴、二白、白环俞;肛裂加孔最、承浆;直肠脱垂加百会,提肛穴,会阴;高血压加头维穴、大椎穴、耳后降压沟、足三里。治法:实证采用强刺激泻法,间歇运针;虚证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也可采用不留针。另外,在治疗的同时应用润肠通便,行气运肠的中药,方药:黄精20g,当归20g,桃仁15g,杏仁15g,枳壳12g,陈皮15g,肉苁蓉25g,甘草10g,柏子仁15g,郁李仁15g,瓜蒌仁15g,厚朴10g等加减配伍应用以助功效。10次为1个疗程,均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隔3日。

功效主治 疏调腑气,清热泻火,润肠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94例,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大便正常,每日1次,大便不稀不硬,无异常感觉)计58例;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好转,大便基本正常,有时隔日大便较硬)计27例;无效(症状基本无改善)计9例。平均治疗天数31.1日,有效率为90.4%。治愈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 便秘多因气虚、血亏、热盛、阴虚、气滞等,致肺失肃降,气化不足,壅阻腑气下行所致。便秘分虚实,实证多因胃肠积热,热结津伤肠燥,气滞不行;虚证多因气虚不运,推动无力,血虚肠燥,且阴虚寒凝等。针刺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支沟、大肠俞、承山调和肠胃,理气健脾,疏调腑气,清热泻火,润肠通便,可使大便规律、不干,而且远期效果颇佳。中药黄精、当归、桃仁、杏仁、枳壳、陈皮、肉苁蓉、甘草、柏子仁、郁李仁、瓜蒌仁、厚朴等应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加减使用,共奏调肝理脾、补肺强肾、通腑润肠之功效,以达润肠通便,行气运肠之目的。另外,若患者为孕妇应慎用,凡大怒、大惊、过饥、过饱、醉酒、过劳时均不宜针灸,晕针者,也亦慎用。

方剂出处 张焱.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习惯性便秘94例.河南中医,2006;26(5):62针刺配合走罐法治疗方法 ①针刺疗法:主穴为足三里、三阴交、天枢、关元、支沟,配穴为脾俞、大肠俞、中脘。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30min,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共观察4个疗程。②走罐疗法:患者俯卧位,暴露腰骶部,用液状石蜡作为润滑剂,用中号玻璃火罐闪火拔罐,沿腰背部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上下往返走罐,上起大杼穴下至小肠俞,以腰背部皮肤潮红或紫红为度。时间约10min,并在脾俞、大肠俞留罐5min。每3日走罐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功效主治 行气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63例,治愈34例,大便正常,每周≥3次,与排便有关的自觉症状消失,结肠传输试验显示72h标志物排出≥80%。好转23例,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每周排便≥2次,结肠传输试验72h排出标志物较治疗前明显增多。无效6例,便秘症状无改善,每周排便次数少于2次,结肠传输试验72h排出标志物与治疗前无区别。总有效率90.5%。

经验心得 慢性传输型便秘属中医“气秘”、“冷秘”范畴。病机为脾虚腑实,即脾失健运,运化失司,致肠中积热积滞,津亏液少,肠道无以濡润,大便不行。中医学认为,便秘病位虽在大肠,但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情志皆有密切关系。针刺足三里调理脾胃、和肠消滞;天枢穴疏调大肠、理气消滞;关元穴补益肾气、通利下焦;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滋阴生津以润肠;配合脾俞穴、大肠俞、中脘穴调整脾胃大肠气机而润燥通便。诸穴合用可调脾胃大肠之气,使气机升降得顺,生津润肠以通便。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可调节腰骶部脊髓内低级中枢与大脑皮质,促进胃肠平滑肌蠕动功能,增强盆底横纹肌(耻骨直肠肌等)力量,加强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协同作用,促进消化道腺体分泌,增加肠道液体容量,以促进排便。

人体十二脏腑之背俞穴均位于膀胱经上,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之处,因此,腰背部膀胱经诸穴具有治疗脏腑功能失调、扶助正气、调节阴阳、抵御外邪等作用。

方剂出处 向锋,等.针刺配合走罐治疗慢性传输型便秘63例.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4;10(5):365针刺支沟穴法治疗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取双侧手臂支沟穴,常规消毒后,用28号1.5寸针顺桡、尺两骨之间刺入1~1.2寸,强刺激泻法,使针刺入局部立即有较强的酸、麻、胀、重感,感觉向肘、肩部放射,针双侧,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行气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2例,经治疗1~2个疗程后,52例患者全部痊愈。治疗后1~2日排便1次,随访6个月未复发。

治验:患者,女,45岁。大便秘结,7~10日1次,已经5年。伴有头痛、头晕、腹胀等症状。曾服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遂要求针灸治疗。取双侧支沟穴,用重刺激泻法。第1次针后,当日即行排便。连针7次后,大便通畅,由便秘所引起的周身症状也随之消失。随访6个月未复发。

经验心得 便秘主要病理变化在脾胃和大肠,《类经图翼》云:“凡三焦相火炽盛及大便不通,具宜泻支沟。”支沟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经穴,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针刺支沟穴能通调三焦气机,疏通经络,使经气宣上导下,气机顺则腑气通,故便秘之疾得愈。

方剂出处 高洪英,等.针刺支沟穴治疗便秘52例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7):2243枳术丸加味

药物组成 生白术15~30g,枳实12g。

随症加减 气虚甚者加炙黄芪15g,党参12g;阴虚津亏者加火麻仁15g,何首乌12g;肾阳虚者加肉桂3g。

治疗方法 上方,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个月。

功效主治 健脾,益气,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29例,治愈:大便正常,自觉症状消除;显效: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有时服用一般性泻药;有效:便秘症状改善,仍需经常服用一般性泻药;无效:停药后又感大便困难,与治疗前相似,需服泻药或手助排便。疗程满1个月,停药3个月后随访。治愈14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