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便秘奇效良方
13742700000013

第13章 习惯性便秘(12)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8例,显效(排便通畅,便软,1~2日1次,随访1年未复发)38例,占65.5%。好转(便润,排便顺通但排便时间无规律,时有轻度复发)19例,占32.8%。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占1.7%。总有效率98.3%。最短治疗2个疗程,最长5个疗程。

治验:李某,女,40岁。习惯性便秘10年以上,近来更甚,每3~5日要服导泻药才能排便,粪如球状,口苦咽干,痞闷纳差,舌苔薄腻,脉弦。属肝脾不和,津亏液耗,内有积滞。治宜增液养阴,行气导滞。给予养阴润燥汤加大黄、槟榔、木香,水煎服,日3次,服2剂后大便软,排便通顺,口苦咽干、痞闷纳差症状减轻,原方去大黄再进3剂,诸症除,排便通畅,间日1次,再进2剂汤药后,以上药为末蜜制为丸,每次15g,日2次,服2个疗程,随访1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 习惯性便秘病机为热伤阴液,津液亏耗,或素体阴虚,或气血不足,传导失常。治疗如单用泻法必更伤阴,因此治当增液养阴、润肠通便,佐以行气消痞祛瘀。养阴润燥汤方中火麻仁、郁李仁、杏仁润肠通便,麦冬、玄参养阴补虚润燥,厚朴、枳实行气燥湿、散结消痞,桃仁活血祛瘀通便。诸药合用能润燥通便又不伤阴耗正,收增水行舟之功,故能获效。

方剂出处 唐祖华.养阴润燥汤治疗习惯性便秘58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2):735益肠通秘汤

药物组成 太子参30g,生白术30g,当归尾30g,生白芍30g,生何首乌20g,玄参15g,火麻仁15g,全瓜蒌15g,杏仁12g,陈皮12g,枳壳12g,甘草6g。

随症加减 气虚明显,努挣汗出者加炙黄芪30g,升麻6g,取升润之法,助大肠推动有力;津亏燥结,加生地黄30g,麦冬15g,取增水行舟之法,增液润肠;阳虚者合济川煎温通润下;热邪燥结难以排出者加生大黄(后下)3~6g,芒硝(后下)10g,以软坚泻下,但应中病即止;头晕、头痛者加杭菊花15g,决明子30g,清利头目;恶心纳差加鸡内金15g,砂仁(后下)6g,以助消化;烦躁少寐加柏子仁15g,酸枣仁15g,养心安神;腹胀腹痛加炒莱菔子15g,厚朴12g,理气止痛。

治疗方法 每日1剂,水煎服。10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3日,连续服药1~3个疗程。

功效主治 益气生津,养血润燥。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2例,经过1~8个疗程治疗,结果痊愈18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7%。

经验心得 习惯性便秘常见于老年人或体质虚弱之人,失治误治终成顽固性便秘,中医辨证属气虚津亏血燥者多见,属“虚秘”范畴。便秘之病位在大肠,是由大肠濡润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但与肺、肝、脾、肾关系密切。大肠与肺相表里,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是传化糟粕。大肠传导功能有赖肺气之肃降,肝气之疏泄,脾气之运化,肾气之气化开合。

习惯性便秘起病多因排便习惯不良,病后体虚津亏,或滥用泻下伤津燥血,加之年老气血本亏,肾阴不足所致。可见便秘的形成多与气、血、津液不足有关。病之初期多表现为气虚、血虚或者津亏,日久多相兼为患,终为气虚血亏,津液不足。气血津液虚亏一方面使肠道失于濡养,推动无力;另一方面又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大肠传导功能,而发为本病。因此,气血亏虚,津液不足,肠道及相关脏腑失养,功能失调是本病发病的主要病因病机。针对其病因病机,治疗当益气生津,养血润燥,使元复本固,肠润秘通,缓收其功,用益肠通秘汤加减治之。

方中太子参、生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生津;当归、白芍养血润燥;玄参、何首乌滋补肾阴;陈皮、枳壳疏理气机,以助传导;全瓜蒌、杏仁益肺气,助肃降,利大肠;火麻仁功专润肠通便。气血生化有源,津液充足,各脏腑功能肃降疏泄正常,升降开合有度,大肠濡润,传导有力,便秘何愁不通。

方剂出处 郭国民等.益肠通秘汤治疗习惯性便秘32例.河南中医药学刊,1999;14(4):54益气活血汤

药物组成 白术60g,黄芪30g,升麻10g,柴胡10g,当归10g,木香10g,益母草12g,紫草10g,桃仁12g,甘草6g。

治疗方法 水煎,每日1剂,早晚各1次温服。

功效主治 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46例,表现为:①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排便频率≤2次/周;每次排便时间延长>15min以上,病程>3个月;粪便干燥坚硬,或颗粒便、硬便,重者大便艰难,或先干后稀,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时有腹痛腹胀,矢气少。②脾虚气弱兼血瘀:可伴面色(白光)白,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舌暗淡或有瘀斑,苔白,脉涩弱。全部病例均有脾虚血瘀症状。痊愈14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5%。

经验心得 临床虚性便秘多见且多为顽疾。本组选用脾虚兼血瘀患者,此类便秘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虚”而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内经》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脾(胃)主运化、传送。大肠的正常传导变化,必须依赖脾胃中气的推动。

中气充盛,则大便调和;中气虚弱,传导乏力可形成便秘。而大多数习惯性便秘的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临床表现。气虚可导致血瘀,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若气虚运血无力,可致血流不畅而血瘀。血瘀为有形之邪,又能影响气的运行,加重便秘。舌暗淡或有瘀斑,脉涩弱,乃气虚血瘀之象。《内经》中亦有“气血流通为贵”对便秘病症的论述,因此,调整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实为治疗本病纲领。益气活血汤益气活血,寓补于攻,温润脏腑不伤中气。方中重用白术,因“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浊气善降,而糟粕下降”(《本草通玄》),健脾补气,“生津”,“质滋润”,“所以妙处,在于多脂”,使干燥坚硬之大便变软,有良好的通便作用,并不引起腹泻。黄芪补中益气,善治虚证。柴胡、升麻除可升举清阳外,尚为“治脾胃引经之要药也”(《本草纲目精要》)。当归健脾润肠通便;益母草、紫草、桃仁活血通便;木香行气温中;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方剂出处 武士芬.益气活血汤治疗脾虚血瘀便秘46例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3;21(8):33益气润肠液

药物组成 炙黄芪、生白术、杏仁各20g,党参、生地黄、全当归、麦冬、火麻仁各15g,炙甘草6g,桃仁、炒枳壳、炒枳实、炙麻黄各10g。

治疗方法 日1剂,煎至300ml,早服100ml,临睡前服200ml,5日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益气宣肺,养血润肠。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2例,痊愈17例,显效27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100%。

经验心得 中老年便秘患者,尤其是慢性便秘者,多气虚、血虚或虚中夹实,故采用补益润肠之法治疗。根据“诸气者,皆属于肺”、“肺合大肠”的理论,益气润肠液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气益肺气,培土生金以滋养肺脏;炙麻黄、杏仁、麦冬辛凉宣泄润肺,清肃肺气以助传导功能;生地黄、全当归滋阴养血,增水行舟;气虚多夹有瘀滞,用当归配桃仁养血活血通络;火麻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炒枳壳、炒枳实宽肠理气利于大肠传导,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宣肺、养血润肠之功效。

方剂出处 孟浩.益气润肠液治疗功能性便秘52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1):16益气养阴汤

药物组成 太子参25g,党参15g,沙参15g,麦冬15g,熟地黄25g,女贞子18g,玄参12g,牛膝15g,枳实12g,厚朴9g。

治疗方法 每日取上方1剂,加水500ml煎至300ml,分两次服,7剂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益气,养阴,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36例。治愈:排便顺畅,质软成形,1日1次;好转:排便较原来易解,但仍有排不尽感或仍稍费力,大便2~3日一次;无效:服药后便秘症状无缓解。本组病例以服药1个疗程后判断疗效,治愈6例,占17%;好转28例,占78%;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达95%。

经验心得 本病的病位在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以通为顺,而其与肺、脾、肝、肾均有关系。肺热下移大肠,日久伤津耗气而成便秘;脾虚运化失常,糟粕内停,则大便难行;肝郁化火,火盛伤津,肠道失润,大便难通;肾主五液,司二便,肾精亏虚,肠津涩少,传导失司而见便秘。作者根据临床观察与总结建议用益气养阴汤内服,取太子参补肺生津养血,党参补气健脾,沙参、麦冬滋肾生津养阴润肺,牛膝、生地黄滋补肝、肾之阴,玄参归肺、胃、肾经,养阴并清肠道瘀滞之热毒,枳实调理脾气、通降胃肠,配合厚朴,共呈通下散结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通便之效,对便秘日久气虚津亏肠燥者,效果理想。

少数伴有脾阳不足肾阳亏虚者,适当配合白术、肉苁蓉、锁阳温润通便,可达温通之功,临证仍须详辨方可取得疗效。

方剂出处 谭红.益气养阴汤治疗习惯性便秘36例.四川中医,2004;22(4):40益气运肠汤

药物组成 黄芪30g,肉苁蓉30g,何首乌30g,当归15g,桃仁10g,火麻仁12g,升麻10g,枳壳12g。

随症加减 阴血不足,津枯便秘加生地黄、熟地黄各15g;气虚甚者加太子参15g,白术30g。

治疗方法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于饭前口服,15日为1个疗程,间隔2日后继服下1个疗程,服药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

功效主治 健脾温肾,平补气阴,通便行痹。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58例,其中痊愈27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55%。痊愈病例经随访1~5年,未见复发。

经验心得 本病属“虚秘”范畴。脾肾亏虚,气血津液不足,肠痹传导失司是其致病的主要原因。脾虚中气不足,无力宣导大肠;肾亏温煦失职,气化无权,不能蒸化津液温润肠道;血虚津枯,肠道失润等因素,致大肠传导失职,大便秘结不通。

故在治疗上应以健脾温肾,平补气阴,通便行痹为总则。方中黄芪、肉苁蓉、何首乌平补气阴,健脾温肾;当归、桃仁养血补血,润肠通便;升麻、枳壳升清阳而宽肠下气行肠痹;火麻仁润肠通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当归能使胃肠分泌旺盛,蠕动增加;何首乌、肉苁蓉、升麻兴奋胃肠平滑肌,明显增加结肠运动,对大肠内容物有推动作用;枳壳有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作用。诸药合用脾肾双补,不燥不寒,以加强脾肾对大肠的宣导运化,使得肠道滋润有源,推动有力,既可攻实,又可补虚,从根本上改善了功能性慢传输型便秘的病理状态,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方剂出处 赵宝林.益气运肠汤治疗功能性慢传输型便秘58例.河南中医,2004;24(7):43增液济川煎加味

药物组成 玄参15g,麦冬15g,生地黄20g,肉苁蓉25g,当归15g,牛膝15g,泽泻12g,升麻15g,枳壳12g。

随症加减 热秘加麻子仁15g;气秘加木香15g,沉香12g;气虚加白术15g,黄芪20g;血虚加党参、熟地黄各15g;阳虚加肉桂15g。

治疗方法 每日1剂,煎药前先加水浸泡30min,煮沸后煎15min,分早、中、晚3次服。7日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 清热解郁,益气养血,滋阴润肠,温肾通便。

临床运用 临床治疗126例,治愈112例,好转14例。

总有效率100%,治愈率88.9%。一般服药2剂即可见效,85例1~2个疗程治愈,占75.9%,2个疗程以上治愈27例,占24.1%。

经验心得 便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根据其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分辨虚实论治。实证有热结、气滞;虚证有气虚、血虚、阳虚。根据临床经验选用增液济川煎为基本方辨证加味治疗便秘。方中玄参、麦冬、生地黄可滋阴增液,清热通便,实为“增水行舟”之意;肉苁蓉、牛膝温补肾阳,润肠通便;当归养血润肠;升麻、枳壳升清降浊,宽肠理气;泽泻渗利小便而泄肾浊。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郁、益气养血、滋阴润肠、温肾通便之功效,具有通而不泻之特点。热结者,加麻子仁以泻热通腑;气滞者,加木香、沉香以行气导滞;气虚者,加白术、黄芪以益气润肠;血虚者,加党参、熟地黄以养血润燥;阳虚者,加肉桂以温阳通便。远期治疗效果稳定,未见药物依赖性,为标本兼治的有效方。治疗后要嘱患者养成每日定时大便习惯,增加饮食中纤维含量和适当增加饮水量。

方剂出处 严先龙.增液济川煎辨证加味治疗便秘126例.河北中医,2004;26(2):144针刺法1穴位选择 丰隆(双侧)、天枢(双侧)、水道(左侧)、归来(左侧)、外水道(左侧,即水道旁开2寸)、外归来(左侧,即归来旁开2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