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背针疗法治百病
13742500000060

第60章 妇科疾病(3)

方四

1.取穴肝俞、膈俞。配穴:乳根、阿是穴。

2.操作用穴位注射加贴敷法。肝俞与膈俞交替取穴,用7号注射针头抽取丹参注射液,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每穴注射2ml。再用三棱、莪术、冰片、急性子、蒲公英、皂角刺、乳香、瓜蒌、阿魏各等份,粉碎后按1∶1比例加凡士林调匀,制成直径1mm、厚0.5cm圆形药饼,贴于配穴。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治疗效果】

陶成兰用方一治疗32例,全部治愈。1次即愈10例,3~5次14例,5次以上8例[陶成兰.中国针灸,1997,17(7):430]。孟宪凯用广博治疗53例,经1~3疗程治疗,痊愈41例,占77.3%,显效9例,占17%;有效2例,占3.8%;无效1例,占1.9%。总有效率98.1%,有效率94.3%[孟宪凯.针灸临床杂志,1997,13(4、5):33]。王玉慧用方三治疗36例,痊愈23例,显效10例,好转3例,[王玉慧.针灸临床杂志,1996,12(9):40]。金肖青用方四治疗31例、注射组31例,贴敷组35例,结果分别痊愈7、3、2例,显效10、7、8例,有效12、13、15例,无效2、10、8例。总有效率93.55%、74.19%、71.43%[金肖青.中国针灸,1998,18,(5):266]。

【处方荟萃】

1.取穴:天宗、肩井、肾俞。肝郁气滞配肝俞;血虚配血海、三阴交。每次选2~4穴,将羊肠线装入9号针头前端,针头刺入皮下和肌层之间,稍做捻转,得气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埋入羊肠线。1个月治疗1次,2次为1疗程[任劲松.中医外治杂志,2006,15(2):52]。

2.选穴大椎、天宗、肩井、肝俞。用1~4号小针刀按四步法刺入1~1.5cm,先切割2刀,再纵行疏通、横向挑拨各2次。每周治疗1次,经净后开始治疗,经来则停止治疗。3次为1小周期,12次为1疗程[种书涛.上海针灸杂志,2006,25(9):17]。

【按语】

用背针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具有较好的止痛消肿的明显效果。研究表明电针具有调节人体内分泌的功能,针刺取效同行,升高的雌二醇水平可降至正常,井使孕酮、泽酮水平进一步提高。针刺时要求四肢远道穴针感向乳房方向传导,局部穴位使针感传导致整个乳房最佳。时间选择上,于月经后第6~8天,第13~15天,第22~27天为最佳治疗时间。但针刺胸、背部穴位时,应掌握好针刺方向,不宜深刺,以免造成气胸。治疗后乳房胀痛症状缓解较快,而消散肿块则需多个疗程,故务必鼓励患者坚持治疗。

第三节其他疾病

一、痛经

凡妇女在月经期间或经期前后发生下腹区疼痛,称为“痛经”。中医也称为“经行腹痛”。

【病因病理】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精神因素有较大关系,在行经期间,受寒饮冷,或体质虚弱,均可引起子宫肌层痉挛性收缩使子宫缺血而致痛经,其他器质性病变也或刺激收缩、痉挛,也会引起痛经。中医学辨证多是情志失调或寒凝胞宫导致冲任瘀阻,气血凝滞,经血不通,不通则痛;也有肝肾素亏,气血不足,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诊断要点】

1.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呈周期性发作。

2.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

3.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胸6穴(第6胸椎棘突上缘)、腰1穴(第1腰椎棘突上缘)、腰4穴(第4腰椎棘突上缘)。

2.操作用埋线疗法。于月经来潮前7~10d采取一次脊背埋线治疗。

将羊肠线段穿置于腰穿针内,右手持针,针尖向下与皮肤成30°~40°进针,然后将针体放平,进针于皮下2.5~3.5cm,将羊肠线植于皮下,出针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2d后取掉。术后2d内不能洗澡,5d内忌食鱼虾等发物。

方二

1.取穴十七椎。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用1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复方当归注射液4ml、维生素B12注射液1mg、2%利多卡因3ml配5号齿科长针头,用快速无痛进针法刺入穴位3~5cm后,稍做提插,患者有酸麻胀重感觉后,回抽针芯无回血,即快速将药液推入穴位中。推注完毕后拔除针头,针眼用无菌干棉球压迫片刻。于月经来潮前5d开始,每日治疗1次,7d为1疗程。

方三

1.取穴次髎。

2.操作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对准穴位叩刺,反复进行。轻度痛经者以叩刺局部皮肤略有潮红,病人无疼痛为度;中度痛经者以叩刺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痛为度;重度痛经者以叩刺穴位局部皮肤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为度。叩刺后用闪火法拔罐,每次留罐15~20min。一般在月经来潮前3~5d开始治疗,每日1次,3次为1疗程。每个月经周期治疗1疗程,以3个疗程为限。

方四

1.取穴次髎、肝俞、肾俞。配穴:地机。

2.操作用穴位注射法。经前1周,选用5ml或10ml一次性注射器,5号齿科针头,抽取10%当归注射液后,快速刺入上述穴位,出现酸胀感回抽无血后快速均匀推药,每穴注射1ml,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若腹痛甚者,下月重复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均未超过3个月。

【治疗效果】

毕伟莲用方一治疗本病77例,经过2~3个疗程治疗,治愈31例(40.3%),好转40例(51.9%),无效6例(7.8%),总有效率为92.2%[毕伟莲.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1):79]。王宗江用方三治疗52例,治愈34例,占65.38%;好转16例,占30.77%:无效2例,占3.85%。总有效率为96.15%[王宗江.上海针灸杂志,2006,25(4):24]。郭学梅用方三治疗34例。经1~3个疗程治疗后。痊愈28例,占82.4%;显效4例,占11.7%;好转2例,占5.9%;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郭学梅.中国针灸,1999,19(2):107]。刘兴东用方四治疗顽固性痛经39例,治愈24例,占61.6%;好转33.3%;无效2例,占5.1%,总有效率为94.9%[刘兴东.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0):34]。

【处方荟萃】

1.用毫针刺入关元俞1.5寸左右,行平补平泻手法,出现针感后,留针30min。出针后,在关元俞拔火罐10min。实证配三阴交,用1.5寸毫针刺入1寸左右,取得针感时提插3~5次后出针,不留针。虚证配关元,用1.5寸毫针刺入1寸左右,取得针感时提插3~5次后出针,不留针。在月经周期的前一周开始治疗,每日1次,经期至时停止治疗,共治疗3个周期[葛书翰.中国针灸,1999,19(12):725]。

2.取第9胸椎至第3腰椎之督脉循行线为治疗部位。先用皮肤针从上向下叩刺(轻重适宜,以不出血为度)3~5遍,继用艾条温和灸10~15遍,最后用艾条雀啄灸法从上向下依次在治疗部位每一椎体棘突下各灸5min,以不烫伤为度。每日2次,6日为1疗程[俞文玲.中国针灸,1997,17(1):32]。

3.用注射针头刺络法。用注射针头在骶部皮肤数处进行点刺,深度为1~4mm,挤压周围皮肤使之出血,或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毫针针刺内关、三阴交留针[刘丽军.摘译《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58]。

【按语】

经临床证实,针刺以行经前5~7d开始收效较佳,在经期不宜针刺。在治疗中,以原发性痛经效果最好,继发性多为器质病变,针灸虽有一定疗效,但较原发者差,且治愈率低,宜配合相应的病因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痛经常根据症状来进行分型,不同的证型应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肝郁气滞用针刺加灸法,寒湿凝滞型用灸法最佳,气滞血瘀刺灸并用或其他方法,虚证用灸法或针药并用。

二、乳汁不足

乳汁不足是指产后乳汁分泌减少,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中医学又称“产后缺乳”。

【病因病理】

本病多因产妇乳腺发育差,孕期因胎盘功能不全等使乳腺发育障碍,或分娩时出血过多,或产后营养不良,或有慢性病及精神因素或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均可影响内分泌功能,使乳汁分泌减少。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或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经脉运行受阻,导致缺乳。

【诊断要点】

1.产后排出的乳汁量少,甚或全无,不够喂养婴儿。

2.乳房检查松软,不胀不痛,挤压乳汁点滴而出,质稀。或乳房丰满乳腺成块,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

3.排除因乳头凹陷和乳头皲裂造成的乳汁壅积不通,哺乳困难。

【治疗方法】

方一

1.取穴天宗、乳根。配穴:膻中、肩贞。

2.操作用圆利针刺络拔罐法。用圆利针直刺双侧天宗穴,得气后出针,使针孔有少量血渗出,然后在此穴加拔火罐20min。同时用毫针针刺其他穴位,留针30min。每周治疗1次,3次为1疗程。

方二

1.取穴脊柱两侧,胸椎9~10或11~12及其两侧及异常反应的部位,配穴:乳房周围区、胸骨柄区、肋间区;中脘、足三里。

2.操作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命门)轻刮3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重点刮胸椎9~10或11~12及其两侧5行,及异常反应的部位,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乳房周围区、胸骨柄区、肋间区,然后点揉配穴。每日1次。

方三

1.取穴天宗、肩井、膏肓。配穴:乳根、膻中。

2.操作采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20min。或先按摩10min,再拔罐15min。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l疗程。

【治疗效果】

黄永泉用方一治疗缺乳症1631例,1个疗程后,痊愈1361例,占82.8%,其中一次治愈672例,2次治愈516例,3次治愈173例,好转256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98.4%[黄永泉.针灸临床杂志,1994,10(4):22]。程爵棠用方二,一般连治7日,多收到良好效果。若配合药物治疗和食疗则效果更佳[程爵棠.刮痧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98]。程爵棠用方三,一般用2~5个疗程有效[程爵棠.拔罐疗法治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76]。

【处方荟萃】

取膀胱经脉。配穴:足三里。用拔罐法。从项后脊椎两旁,由内向外排着拔罐,每罐向下走至腰区,连走3~4遍。再用火罐从足三里穴拔罐,向下顺着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至内踝内边。每日1次或隔日1次[王文善.针灸临床杂志,1995,11(6):52]。

【按语】

有人对24h血清泌乳素值进行比较,结果证明,针刺和刺络可以促进人体泌乳素的分泌;对两组产后泌乳时间进行比较,证明观察组出奶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隋明凤.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2):28]。

治疗期间,患者需保持精神乐观,充分休息,饮食上宜多食富于蛋白质的食品,不宜进食辛辣油腻食物,亦不能饮酒。

患者应掌握正确的哺乳方法。宜配合在乳房局部热敷,以助经络通畅,使乳汁顺利排出,一般可用水或葱煎汤熏洗,或用橘皮煎汤趁热湿敷乳房。

三、慢性盆腔炎

女性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时,称为盆腔炎。

在中医学中属于“带下”、“癥瘕”、“热疝”等范畴。

【病因病理】

慢性盆腔炎多为厌氧菌和需氧菌混合上行感染,多发生于分娩、流产及宫腔手术操作后,亦可由经期房事、不洁性生活所致。造成盆腔粘连、增生、渗出积液或结节改变。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病邪乘虚而入,导致湿热瘀毒,潴留下焦而为病。日久则气血瘀滞,络脉失和,甚则结成块。

【诊断要点】

1.下腹痛史及下腹压痛(可有反跳痛)。

2.宫颈举痛或子宫触痛。

3.附件区有压痛。

4.有发热病史(体温高于摄氏38℃)多普勒超声扫描确诊有炎性肿物。

凡符合以上标准,年龄在20~50岁,病程在1个月至10年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