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下
13741800000039

第39章 吐蕃统治敦煌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6)

第二个大类是文献资料,由于丝绸在敦煌的存在,敦煌文书中也有大量关于丝绸使用和交易的记载,除了对当时社会经济中丝绸的研究之外,还可以进行大量的丝绸及其用品的名物考证,在前人整理的敦煌社会文书中,有相当部分都与丝绸纺织有关,特别是什物历、破用历、入破历、贷绢契、唱衣历、施入疏等。敦煌文献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也多少有所涉及,如对于敦煌经济情况的研究和丝绸之路贸易情况的研究。其中专门关注丝绸纺织的要数敦煌研究院的科技史学家王进玉,他从科技的角度对敦煌纺织的原料、纺织品种以及相关的纺织工具等都有所涉及。

第三大类是图像资料,无论是藏经洞发现的绢画,还是莫高窟现存的壁画和彩塑中,都有大量的丝绸服饰和织物图案的详细描绘。在这一方面,当时的中央工艺美院进行过大量的工作,他们的成果集中反映在常沙娜主编的《敦煌染织服饰图案》中,当年参与过临摹工作的除常沙娜之外还有黄能馥等人。其它美术学院的染织设计方面的学者也有所涉及,特别是当时的苏州丝绸工学院的诸葛铠等人,不过,他们当时主要更多地注重染织图案的古为今用。而段文杰对于敦煌服饰的研究也是对这一领域的开拓之作。近年敦煌研究院出版的大型图集中有服饰和染织图案专册,正说明了这一方面的资料工作依然正在进行。

虽然我们的前辈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来进行敦煌丝绸和服饰方面的研究,但相比于其它领域,敦煌丝绸的研究依然显得声音太弱。因此,我们来自丝绸之府、纺织学院的学子希望在敦煌学中再度开辟一片荒地用于栽桑植棉,把它建成一个丝绸之府、纺织之乡。上海东华大学的包铭新教授最早开始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展了敦煌服饰方面的研究,建立了敦煌服饰艺术研究中心,以敦煌壁画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而我接近敦煌则多少有些偶然,研究的方向也主要集中在丝绸实物方面。2006年,借大英博物馆邀我为其整理和研究斯坦因收集的中国纺织品之机,以及与敦煌研究院共同申报《敦煌丝绸与丝绸之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之机,我带领一个团队开始了全面收集20世纪初流散到海外的敦煌丝绸资料的工作。

2006年初夏,我们在伦敦的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家图书馆工作,开始整理这三个机构收藏的敦煌丝绸资料。2006年仲夏,我又前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在爱尔米塔什博物馆调查了鄂登堡考察队收集的敦煌丝绸艺术品。2007年是我们收集敦煌丝绸实物资料最为忙碌的一年,暮春四月,我们在敦煌研究院观摩了20世纪下半叶通过科学考古发掘到的百余件自北魏到元代的丝绸文物。夏初六月,我们又前往法国巴黎,在吉美博物馆研究伯希和收集的敦煌丝绸。盛夏八月,我们再往辽宁旅顺,调查大谷探险队劫后余生留存在那里的敦煌丝绸。2008年春天,我再去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调查了收藏在那里的部分丝织品。这样,我们几乎看到了所有的留存于世的敦煌纺织品,哪怕是极小极小的碎片,我们都努力把其信息准确地采集到手,我们希望尽可能地把相关的敦煌纺织品信息汇总在一起,出版一套《敦煌丝绸艺术全集》,供大家作为研究的基础资料。目前,该项目已经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出版项目,其中第一卷英藏卷的中英文版都已经出版,受到了国内外敦煌学界的好评。

为了推动敦煌学中丝绸、纺织和服饰方面的研究,东华大学服装与设计学院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第一次的“中国服饰史与敦煌学”论坛于2005年8月在敦煌研究院举行,这次会议由东华大学和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40多位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参加,共收到19篇论文和7篇论文提要,所有论文最后由敦煌研究院编辑部出版《敦煌研究》专刊。2007年3月,东华大学又主持召开《丝绸之路——艺术与生活》论坛,来自国内外3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丝绸之路上的美术考古、艺术史、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染织服饰史等方面发表了研究成果,其中也有部分成果涉及敦煌染织与服饰主题。

2007年10月5日,得到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批准与支持,“中国敦煌吐鲁番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成立,委员会挂靠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常沙娜应邀担任名誉主任,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包铭新教授为主任委员。2008年3月26日,借《丝绸之路——设计与文化》论坛在东华大学举行,同时还举行了专业委员会的揭牌仪式。学者们的交流给敦煌纺织服饰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从事染织服饰的学者和文献考证、壁画研究、文字研究的学者一起进行的交流,特别是扬之水开始进行敦煌名物的一系列研究,其中有相当部分与丝绸服饰相关。

展望明天,敦煌学研究中的丝绸纺织研究依然有着广阔的前景,敦煌学领域中有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可以用于栽桑植棉,可以产出大量的纺织产品。

在敦煌丝绸纺织实物采集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进行初步和直接的研究,其中包括对所有的织物进行织物组织的分析和鉴定,对其织造工艺和染缬刺绣技法进行研究和记录,并对所有文物的构成类型和缝制方法进行探讨。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更为深入和详细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染料和纤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展对敦煌丝绸的技术史研究,总结其织物品种的大类,分析了其绞缬和夹缬的制作工艺,并探讨了从锁针、劈针到平绣及钉针绣的发展过程。

看到丝绸,最为直观的是它的艺术风格。敦煌丝绸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很少能有保存这样完好的丝绸从如此远的古老时代留存至今,其色彩之鲜艳更是令我们惊叹!可惜的是,这些丝绸通常已被裁剪成小块再缝制成各种用途的实物,它们的图案往往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正因为有如此的挑战,更增加了我们对当时织物图案进行复原研究的兴趣和激情。我们不仅从那些局部的织物本身出发,同时也大量地比对敦煌壁画上表现的服饰图案,比对与敦煌织物同一时期的吐鲁番出土唐代织物、都兰出土的吐蕃织物,以求复原一个大唐风格的丝绸艺术天地,重温唐代丝绸雍容华贵、典雅富丽的时代风尚。

当然,对敦煌丝绸的研究还仅仅局限于丝绸本身的技术和艺术,我们还必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包括各种资料的使用,特别是大量的敦煌文书的查阅和考证。为此,我们检阅了以社会经济文书为主的敦煌文献,特别是各种什物历、破用历、入破历、贷绢契、唱衣历、施入疏等,我们要了解丝绸在当时的使用形式和使用场合,当时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的人都在服用丝绸,当时的礼佛拜神、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也都在使用丝绸,丝绸还被大量用作实物货币,在各种各样的贸易过程中被转手转运到丝绸之路沿途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来探索敦煌丝绸的来历,无论它是从东方的中原、江南还是西南巴蜀地区,无论它是从远自中亚的粟特地区还是东夷的朝鲜半岛。它们都曾经过敦煌,在敦煌交换,在敦煌留下它们的痕迹和记录。我们就是为了追寻它们的足迹而来。

最后我们是要展示敦煌历年人们生活的场面,特别是与纺织丝绸服饰相关的场面,要研究敦煌丝绸在丝绸之路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和地位,要研究敦煌丝绸纺织与各时代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从而揭示敦煌纺织生活的全貌。

我们期待通过在敦煌学领域的栽桑植棉,最后能开辟出一个丝绸之府、纺织之乡,培养出一批蚕娘织工,把敦煌学研究的领域变得更加充实,更美,更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