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爱的安全伞:避孕知识问答
13740900000009

第9章 优生与遗传(1)

1.什么是优生?什么是优生学?

“优生”一词由英国人类遗传学家高尔顿于1883年首次提出,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原意是“健康的遗传”。他主张通过选择性的婚配,来减少不良遗传素质的扩散和劣质个体的出生,从而达到逐步改善和提高人群遗传素质的目的。通俗地说,优生的“生”是指出生,“优”是优秀或优良,“优生”就是运用遗传原理和一系列措施,使生育的后代既健康又聪明。

优生符合生物进化的客观规律,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生物进化是由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过程,是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实现的,人类自身的发展也一样。人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求得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不断通过和大自然斗争,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需要通过代际更替,不断消除劣质个体,增加优质个体,改善遗传素质。这就是优生的意义所在。

优生学是研究如何改善人类遗传素质的一门科学,高尔顿对优生学所下的原定义是:“对于在社会控制下,能从体力方面或智力方面改善或损害后代种族素质的各种动因的研究。”随着科学的发展,优生学包括两大类,一类叫预防性优生学(也曾叫“负优生学”、“消极优生学”、“防范性优生学”),是研究如何使人类健康地遗传,减少以至消除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患儿出生;另一类叫促进性优生学(也叫“正优生学”、“积极优生学”、“前进性优生学”),是研究怎样增加体力和智力上优秀个体的繁衍。前者是劣质的消除,后者是优质的扩展。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人类的遗传素质。

预防性优生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以政策法律形式(如优生条例、优生法)来规定患有某种疾病的人和有近亲家族关系者不得结婚和生育,以选择优良的配偶;②开展婚前检查与咨询、优生与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防止有遗传病和先天性畸形儿的出生;③研究致畸因素,避免致畸因素对生殖细胞、受精卵、胚胎和胎儿的影响及保证健康的胎儿娩出等。

促进性优生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给有劣生危险遗传素质的家庭提供外源的优良配子,以能生育优良的后代;②研究“优境学”,即研究从受孕开始,经过整个孕期直到分娩,为母亲和胎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利于母体健康和胎儿的良好发育;③研究重组DNA技术,即研究人类将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愿望来改造人类本身的遗传因子,促进优良的人口出生。

预防性优生学的研究内容多从“优生”的个体出发,而促进性优生学的研究内容多是从人类社会角度去考虑,两者相辅相成,总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阻止低劣的家系繁衍,促进优良的家系繁衍,生优良、聪明、健康、美丽的下一代,进而促进全人类的优生化。今天,我国的优生工作,大都属于消极优生学的范围,而且这是最基本的工作,不尽量减少那些白痴、畸形儿的出生,就谈不上人口质量的提高。当前面临的保证人口质量的问题,从优生角度来说,正是如何尽力降低以至消除严重缺陷儿的孕育和诞生。

2.什么样的人应禁止结婚或暂时不宜结婚?

(1)直系血统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统的人禁止结婚,因为他们有血缘关系。婚姻法规定他们不准结婚。

(2)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患者。痴呆病人结婚必然会遗传给后代,为了其家族也为了社会的人种质量,不宜结婚。

(3)常见的遗传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等,这类病大多是多基因遗传,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精神病,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这样的病人结婚,一害家庭,二害后代。因为后代也会遗传这类疾病,所以不宜结婚。

(4)男女双方均患精神分裂症及情感性精神病已治愈者,不宜结婚。因为双方都患同类疾病必然遗传后代,同时双方发病也不可能组成一个正常的家庭。如仅一方患病已经治疗,要避免感情激动不再发病,可考虑结婚。

(5)生殖器发育异常,婚后影响性生活。如两性畸形、严重的性功能障碍、先天性的无阴道等,在未经治疗前不宜结婚。由于他们不能有性生活,即使勉强结婚,也会因性生活不满意而造成家庭纠纷,甚至离婚。

(6)各种法定的传染病,特别是麻风病、性病、艾滋病等,在未经治愈前不宜结婚,否则会传染给配偶,使疾病扩散,对个人、家庭及社会都不利。

以上几种人不准结婚或某些病在未治愈前不宜结婚是为了提倡优生。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痴呆人生痴呆儿,精神病人生精神病儿。为了确保人口的质量,为了民族的兴旺,必须限制以上几种人结婚。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措施。

3.哪些妇女不宜生育?

(1)父母有遗传病,如果是显性遗传,像前面所说的那些精神病类型的人,根本就不能结婚,也谈不上生育。如果父母外表一切都正常,但其中一方是遗传病基因的携带者,特别是女方有隐性遗传病,如先天性红绿色盲、先天性智能发育不全、血友病、白化病、脂源性糖尿病等,就有可能传给子女,使子女发病。如果子女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疾病,还不如没有的好。因此,凡是患过遗传病的妇女或者丈夫患遗传病,特别是过去已生过畸形或痴呆儿的妇女,不宜生育。如果一定希望有个自己的孩子,夫妇双方应作遗传病的检测,任何一方有显性遗传病的仍不宜生育。如果一方为隐性遗传,怀孕后要作产前诊断,确定胎儿是否有遗传病。如果胎儿有遗传病,应人工引产。只有胎儿正常,才允许生育。这种情况是极少的。

(2)妇女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肾脏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由于身体负担不了妊娠与分娩,也不宜生育。妇女妊娠后,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的是增加了心脏、肾脏的负担。母体的血液总容量比妊娠前增加了30%~45%,每分钟的心跳也增加了15次之多,体重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而增加,腹部也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而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增加了母体心脏及肾脏的负担。这样大的负担健康的妇女是可以适应的,但对有心脏病、肾脏病的妇女来说,这种负担不仅会促使病情恶化,甚至可危及生命。此外,高血压患者妊娠后期容易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时会发生子痫,不仅血压高,而且可能抽搐昏迷,严重的可危及生命。这类病人的胎儿常发育迟缓,体重增加不快。因此,患有上述疾病的妇女,在疾病未治愈或控制好之前不宜生育。

(3)患有某些传染病的妇女,暂时不宜生育。因为传染病一般都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常常发高烧。高烧会导致胎儿缺氧,发育迟缓,严重时会引起流产、死胎。病毒感染会影响胎儿畸形。母体由于患传染病身体消耗大,体力衰弱,不能胜任妊娠和分娩。因此,在此类疾病未治愈前不宜生育。

(4)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如已经结婚者,应禁止生育。

(5)年龄小于20岁的妇女,虽然生殖器已经发育成熟,但骨骼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尤其是骨盆在妊娠与分娩过程中受影响大,应待完全钙化后,也就是23岁后再生育较为合适。当然年龄超过35岁生育时难产多,也应引起重视。

4.如何选择最佳受孕时机?

选择最有利于优生的时机受孕,可称之为“计划受孕”。要想得到一个健康的胎儿,必须先获得一个优质的受精卵。从医学的角度看,至少有5个重要的因素与孕育相关:身体内是否存在着潜伏的病毒感染;性器官和性生理状况;物质代谢的状况;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环境因素。也就是说5个因素中的众多变量,决定着新生命的质量。它们决定了新生儿智力、心理、生理的特点和健康水平的高低。怎样才能做到在最佳时机受孕呢?为此,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进行认真而细心的选择。

(1)选择夫妇双方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受孕:夫妇双方中的任何一个人患有某些疾患时不宜怀孕,如急性传染病、活动性结核、病毒性肝炎、伤寒等,以及其他如心脏病、肾脏病、肝病、糖尿病、血液病、甲状腺机能亢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即使人们认为的伤风感冒之类的“小病”,或一方感到身体疲倦时,亦不应受孕。这样,既可保护夫妇双方身体健康,也可避免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药物对精子、卵子或胎儿产生不良或损害作用。

(2)在良好的性生活状况下受孕:首先,要掌握女子的排卵期,女性排卵期一般在两次月经周期中间前后几天。排放的卵子大约可存活1~2天,精子在子宫内可存活3天,因此在排卵前3天和后l天过性生活较容易受孕。其次要注意性生活的环境和双方情绪。科学家认为雷电交加的时候最好不要受孕,因为雷电可产生很强的X射线,尤其是大雷雨时产生的X射线足以引起精子和卵子染色体的变化。夜深人静、居室洁静、心境恬和、恩爱缠绵,则适宜和谐的性生活,与优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夫妇双方感到性的满足,必然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于妊娠和胎儿的正常发育。

(3)为精、卵的发育预备充足的养料:在受孕前1个月,夫妇双方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积极为身体贮存平时体内含量偏低的营养素,如铁和钙。进食牛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葡萄干和富含矿物质的谷类,可补充铁;进食乳制品可补充钙。另外,还要注意补充受孕后胚胎发育最初阶段所必需的叶酸和锌。这两种营养素缺乏在育龄妇女中很普遍。某些先天畸形发育的胎儿也与这两种物质缺乏有关。动物肝脏、硬壳果仁、绿叶蔬菜和一些谷物中都含有丰富的叶酸;牛肉、海产品、动物肝脏中含有锌。

(4)严禁吸烟,少饮咖啡:烟酒不但对人体健康有影响,而且会影响性功能,甚至引起孕卵畸形、染色体异常。经常吸烟饮酒的夫妇,应在戒烟酒3~5个月后再怀孕。如果得知自己怀孕了再禁烟酒,可能难以亡羊补牢了。咖啡是颇受人们喜爱的饮料,科学家建议准备怀孕的妇女每天饮用咖啡不要超过3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