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740800000057

第57章 耳鼻咽喉科疾病(1)

耳鸣、耳聋

耳鸣、耳聋是听觉异常的两种症状。耳鸣可单见,但耳聋必伴有耳鸣,故一并论之。

【病因】

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则气血运行受阻,气滞则血行迟缓,耳脉经气失充;或气血瘀滞,耳脉闭塞,经气无以充养耳窍所致;或因肝胆风火上逆,以致少阳经气闭阻;或因震伤;或因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或由其他疾病所引起。

【症状】

卒然耳鸣或耳聋、耳鸣并见。耳鸣如潮涌,或如雷鸣,或如蝉鸣,夜间为甚,耳聋是以听力减退或丧失,且多伴有低音调耳鸣,轻度或暂时性眩晕。致因不同,兼证亦异。证有虚实,治当详察。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太冲、侠溪、丘墟、中渚、听宫、听会、翳风。配穴:实证加丰隆、偏历;虚证加肾俞、关元、太溪、足三里、神阙。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根据辨证每次取4~6穴,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将姜片放在穴上,上置如麦粒大艾炷,点燃施灸,各灸5~7壮,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盐灸,取大青盐适量,研细末,纳脐中,上置如枣核大艾炷,每次灸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耳鸣、耳聋。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百会、太阳、听会、听宫。

灸法:①用艾条雀啄灸,在上述穴位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在上述穴位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主治:耳鸣、耳聋。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皆效。

配穴方三太阳、听会、率谷、翳风、风府、中渚。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或雀啄)灸,每次取3~5穴,各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耳鸣、耳聋。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临床验证有效。

耳胀、耳闭

耳胀、耳闭是听力异常的两种症状,与上述耳鸣、耳聋同中有异。治当有别。

【病因】

多因风邪犯耳;或脾虚失运,痰浊积聚,而上逆;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

【症状】

突然发病,耳胀不适或胀痛,耳鸣如风声,听力下降,多伴发热恶寒;或头晕头重,此为实证;而虚证则见耳闭,听力下降,咽干舌燥,手足心热;或伴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等。耳胀为实,无胀为虚。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风池、外关、翳风、足三里、肾俞。配穴:外感风邪者,加曲池、大椎;痰浊甚者,加丰隆;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太溪。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或雀啄)灸,根据辨证每次取3~5穴,以艾条悬之温和灸或雀啄灸,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②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2~3壮(或10~15分钟),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耳胀、耳闭。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大椎、风池、阳溪、阳谷、肾俞、肝俞、丰隆、三阴交。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根据辨证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或实证先用梅花针叩刺,用泻法,再用艾条悬之温灸之,其效更佳。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耳胀、耳鸣。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

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古称脓耳。临床以耳内反复流脓为特征。本病病程缠绵,且常反复发作,尤以儿童为多见。

【病因】

多因泪水、奶水、呕吐物、洗澡水或游泳使水殃及中耳,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时的酸性分泌物沿耳道咽管进入中耳道等因素,以致耳鼓室发炎所致。

【症状】

急性则耳内呈搏性跳痛,体温升高,听力减退,一旦鼓膜穿破,使脓液从外耳道流出则疼痛减轻;慢性则多由急性失治迁延而来,患耳反复流脓,听力减退,每遇外感则耳痛加剧,且或伴有全身性症状。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翳风、外关、合谷、风池、听宫。配穴:实证可加中渚、曲池、阳陵泉、太阳等;虚证可加中脘、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或雀啄)灸,先清除外耳道脓液,用蘸有过氧化氢溶液的消毒棉签清洗外耳道,洗净后再用干消毒棉签将外耳道拭净。根据辨证每次取3~5穴,各灸5~7分钟。耳周围腧穴施灸时间适当缩短,四肢腧穴施灸时间可适当延长,灸至局部皮肤红润,有灼热感为度。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药线点灸,可在天容、耳门、手三里、合谷穴,用拇、示指持药线,露出线头2~3cm,点燃后吹灭火焰,将有火星之线端对准穴位,迅速准确地点按于穴位上,每穴灸1壮(即点按一下)。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3~5天。主治:脓耳。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配穴方二以患侧耳区附近穴为主---耳门、听宫、听会、上关、翳风、头窍阴、浮白、角孙、和髎等及风池、外关、合谷、中渚、肾俞、太溪等。

灸法:用艾条温和(或雀啄)灸,每次取3~5穴,各灸5~10分钟,灸至局部皮肤红润、灼热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坚持治疗,多获良效。

梅尼埃综合征

梅尼埃综合征又称内耳眩晕症。是由于内耳迷路发生积液而引起的疾病。属中医学的眩晕范畴。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因】

多因脾气虚弱,导致气血亏虚;或脾失健运,水湿分布失司,聚湿成痰,成饮,痰浊上扰,蒙闭清窍;或久病及肾虚,肾阳不足,寒水上攻;或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致肝阳上亢,化火生风,风火上扰;或肝风夹痰上扰;或肾精亏损,均可引发本病。本病多本虚标实,尤以脾肾之虚,肝阳上亢所致者为多。

【症状】

发作性眩晕(自觉周围物体旋转,眼花缭乱,因体位变动而加重,且持续时间较短),波动型听力减退(或耳聋),或耳鸣。常伴有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心悸、畏寒、肢冷、口苦、咽干、遗精滑泄或经闭不行等症状。

【疗法】

配穴方一取百会穴。

灸法:用艾炷无瘢痕灸,取准穴位,剪去局部头发,涂抹少许凡士林,令患者端坐低矮板凳上,术者置高凳坐于患者身侧,将搓成如黄豆大小之艾炷,置于百会穴上,用燃着的线香点燃,任其缓缓燃烧,患者诉痛时称为一报,若患者耐痛较差,术者可用手指呈叩诊姿势,在百会穴周围轻轻叩击,缓解疼痛,延长灸灼时间,待患者有三报之后,用竹质压舌板,将燃烧之艾炷压灭,除去余烬,换上新艾炷再灸,反复进行,一般需灸50~70壮,约需1小时。

主治:梅尼埃综合征。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应灸艾炷多少,应根据病情而定,以患者感觉视物不旋转,恶心呕吐消失,胸部无紧压感,身上微微出汗为宜。灸后1周内不洗头,避免灸处污染,防止感染。高血压患者慎重,血压过高者不可灸,40岁以上的患者灸后宜针泻足三里穴,以引灸火下行。

配穴方二主穴:百会、内关、行间、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配穴:痰浊阻窍者,加脾俞、中脘、丰隆;肝阳上扰者,加肝俞。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取百会穴。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对气血不足及髓海不足者效佳。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取适当大小艾炷隔姜灸,各灸7~10壮,隔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盐灸,取大青盐适量,研细末纳脐中,每次灸10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④用艾条雀啄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上法每疗程间休息3~5日,未愈者再行下1个疗程。主治:梅尼埃综合征。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配穴方三①太溪、肾俞、肝俞、三阴交、行间、风池;②足三里、三阴交、神门、百会、关元;③头维、脾俞、中脘、内关、丰隆。

灸法:上列三方,随证或任选一方,按法施灸。①用艾条雀啄灸,在所选穴位上各灸20~30分钟,每日灸1或2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在施灸的穴位上置2~3mm的厚鲜姜片1片,将如绿豆大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各灸5~10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治:梅尼埃综合征。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皆效,久治效佳。

鼻出血

鼻出血即鼻中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病因】

多因肺有伏热,复感风热;或饮酒过度,多食辛辣之品;或阴虚火动;或气逆于肝;肝火偏旺,木火刑金,均可导致热灼肺络,血随鼻腔溢出所致。虽证有虚实之分,皆因热灼血络所致;或因外伤鼻腔所致。

【症状】

或偶尔出血,或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甚则鼻出血如注不已。

【疗法】

配穴方一少商穴、身柱穴。

灸法:用火柴灼灸,用火柴一支,在磷片上划燃后对准少商穴迅速点灸,手法轻,瞬时离穴,听到啪的响声即可。灸后局部皮肤出现米粒大瘢痕(一般不需处理)。再以相同的方法点燃身柱穴,每日灸1次。

主治:鼻出血。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鼻出血发作者84例,经治3次后,66例血止,10例出血减少,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0%。

配穴方二主穴:迎香、风池、合谷。配穴:肺经热盛者,加少商、孔最;胃火炽盛者,加内庭、巨髎、天枢;阴虚火旺者,加太溪、三阴交等。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根据辨证每次取2或3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中病即止;②用艾炷无瘢痕灸,根据辨证每次取2或3穴,取如黄豆大小的艾炷,着肤(穴上)直接灸,各灸3~5壮,灸至局部温热、红润,但不起疱为度,隔日灸1次,中病即止;③艾炷隔蒜灸,根据辨证每次取3或4穴,将蒜片放在穴上,上置如枣核大艾炷,点燃施灸,各灸7~10壮,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鼻出血。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一般1~5次即见效。

配穴方三①大椎、迎香、合谷;②少商、委中、太冲。

灸法:用艾灸加刺血法,先取①组穴用艾条雀啄灸,各灸10~15分钟;再取②组穴用三棱针点刺,各放血少许。每日治疗1次,中病即止。

主治:鼻出血。

附记:笔者经验。多年使用,效果甚佳,一般1~3次,最多5次即可见效或痊愈。

鼻炎

鼻炎一般分为单纯性急、慢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等。属中医鼻窒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病因】

多因肺络受阻,壅滞鼻窍;或脾肺虚弱,肺气失宣,脾失健运,气血瘀滞,客于鼻窍所致。若迁延失治,又可转成慢性。

【症状】

鼻窍阻塞、干燥或分泌物增多,嗅觉障碍等症,急性者则伴有发热、头痛、头晕、疲乏、打喷嚏等症,则慢性则反复发作,而无表证。

【疗法】

配穴方一迎香、合谷、印堂、足三里、大椎。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上述穴位或每次取3或4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②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2~3壮(或10~15分钟),用泻法,或针后加灸,各灸5~10分钟,每日治疗1次,中病即止。

主治:急性鼻炎。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迎香、印堂、足三里、肺俞、内关、合谷。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或全取,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主治:慢性鼻炎。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配穴方三取印堂穴。

灸法:用冷灸法,取斑蝥一味(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均可),生用,去足翅,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斑蝥粉适量,以水、蜂或蜂蜜调为糊状(不宜太稀,以免流溢他处)。印堂穴擦洗干净,病人取仰坐或仰卧位。胶布一小块,中间剪一黄豆粒大小的孔,先贴于印堂穴处,然后将药粉直接涂于小孔之内,外以胶布盖贴,24小时后去掉。1次不愈者,1周后重复使用。

主治: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