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740800000037

第37章 妇科疾病(3)

灸法:①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5天。②用艾炷瘢痕(化脓)灸,每次取2或3穴,穴上涂适量蒜汁,取黄豆大的艾炷,着肤施瘢痕灸,每穴每次灸3~5壮,灸疮化脓为佳。6周左右结疤,留永久瘢痕。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4穴,各灸5~7壮,隔日灸1次,15日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5日。

主治:不孕症。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有效。

胎位不正

胎位不正中医则有倒生、逆产、横生、坐生等名,是指妊娠28周后,胎儿在子宫体内的位置不正(包括枕后位、臀位、横位、斜位)而言,故又称胎位异常,常见于经产妇或腹壁松弛的孕妇。临床所见,尤以臀位最为常见,而横位对母婴的危害最大。

【病因】

致因虽多,不离虚实。因虚者,孕产妇气血虚弱,胎儿难盛,欲转不能而致横位、倒产;因实者,多因孕妇嗜食肥甘,胎儿过大,兼产妇脏气郁滞,不能推动胎儿正位所致。

【症状】

胎位不正。经产前检查,B超确诊。

【疗法】

配穴方一取至阴穴。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用麦粒大的艾炷,灸3~5壮,以局部灼热或起小水疱为度,灸毕以膝胸卧位休息20分钟,隔日灸1次,至胎位转正为止。②用艾条温和灸,灸30分钟后,取膝胸位,臀位抬高休息20分钟,每日灸1次,至胎位转正为止。③用热吹法,用热吹器热吹至阴穴,每次10分钟,每日吹1次,至胎位转正为止。

主治:胎位不正。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艾灸转胎效果极好,绝大多数经数次治疗后,胎位都能转正。若再发复变,继续施灸,仍可转正。

此外,京骨、飞扬、隐白、太白、三阴交、少商、鱼际、尺泽、少泽、后溪、腕骨等穴,也有不同程度的转胎效应,可以试用。

配穴方二至阴(双)、足三里(双)。

灸法:用艾条熏灸法,令患者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对准所选穴位,进针通电(接用国产G6805治疗仪),同时点燃艾卷,在双侧至阴穴上进行熏烤。注意热力要适当,以能忍受为度,留针时间2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胎位不正。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87例(其中臀位66例,横位21例)。66例臀位中,矫正成功者51例,失败者15例;21例横位中,成功18例,失败3例。

又法:每天艾灸至阴穴2次,每次20分钟。共治疗193例,转正150例,未转正43例。

配穴方三至阴、足三里、肾俞、肝俞等。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取至阴穴,令孕妇取坐位,两足平放,两膝屈曲,下肢曲位于床面,点燃艾条灸至阴穴,每次灸30分钟左右,灸毕再令孕妇呈膝胸卧位,臀部抬高,持续20~30分钟,每日1次,至胎位转正为止;②用艾炷无瘢痕灸,取至阴、肾俞、足三里穴,用如黄豆或麦粒大小的艾炷,直接着肤灸,各灸5~7壮,每日灸1次,灸毕嘱孕妇呈膝胸卧位,臀部抬高,持续20~30分钟,每日灸1次,至胎位转正为止。

主治:胎位不正。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滞产

滞产又称难产。在临产前无明显自觉症状,须在产前有经验的妇产科医生检查,方能确诊。业已存在的内在因素予以一一矫正,方可避免。

【病因】

多因身体素虚,气血不足;或肾虚;或肝气不舒,气滞血瘀等因所致。

【症状】

产时阵痛微弱,宫缩不强;或虽强而无规律,神疲乏力;或产程过长,努责无力,久产不下等。

【疗法】

配穴方一至阴、三阴交、足三里、独阴、神阙。

灸法:①用温针灸,每次取3~4穴,每穴每次可持续灸15~20分钟,还可更换艾条再灸,直至胎儿娩出。②用艾炷无瘢痕灸,取独阴穴,取麦粒大小艾炷,直接置穴上,连续灸独阴穴,直至胎儿产出。施灸3~10壮即可见效。③用艾炷隔药灸,取神阙穴,以肉桂末合樟脑少许,或合麝香少许,混匀,填平脐窝,将黏膏敷其上,再以艾条温和灸或艾炷置黏膏上隔药灸,直至胎儿娩出。

主治:滞产。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皆效。

配穴方二取穴:足三里、至阴、独阴(位于足二趾下横穴中处)。

灸法:①用艾条雀啄灸,在上述穴位双侧,各灸15分钟,连续施灸,直至胎儿娩出;②用艾炷无瘢痕灸,取麦粒大小三艾炷直接着肤施灸,各灸3~10壮,直至胎儿娩出。

主治:难产。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屡用多效。

妊娠恶阻

妊娠恶阻又称妊娠恶心呕吐。在妊娠期尤为多见。

【病因】

多因三焦气机不畅,胃气失于下降而上逆所致。若夹肝热或痰浊,其证尤重。

【症状】

一般在受孕40余天后,出现形寒、体倦,嗜酸,恶心呕吐,甚则入食即吐,不能饮食,多日不愈,呈现全身性虚弱状态,是妊娠早期出现的妊娠反应。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内关、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太冲。配穴:呕吐苦水者,加阴陵泉;腹胀者,加天枢;胸闷者,加膻中;痰湿甚者,加丰隆。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根据辨证选取3~5穴,各灸20~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雀啄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或2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灯火灼灸,每次取2或3穴,各灼灸一下,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妊娠恶阻。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足三里、中脘、天突、巨阙、神门、上脘、间使、内关、太冲、公孙。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取陈艾叶250g,苍术30g。先将苍术研成细末,再将艾叶搓成细绒,两者混匀,制成20~25cm,直径1~2cm的艾卷即可。取中脘、天突、巨阙、内关、神门、足三里穴,灸至局部皮肤呈潮红色,患者感到局部温热舒适为度。每日灸1次。②用艾条雀啄灸,取上脘、太冲、公孙、足三里、间使穴,各灸5~10分钟,每日灸2次。

主治:妊娠呕吐。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主穴:中脘、建里、幽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脾虚痰盛者,加脾俞、阴陵泉、丰隆;肝胃不和者,加内庭、太冲、公孙。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于临睡前施灸效佳。②用艾条熏灸法,取紫苏叶、苍术、艾叶各等份,依法制成药物艾条,点燃熏灸上述穴位,每穴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妊娠呕吐。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艾灸治疗妊娠呕吐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近年来采用药物艾条温和灸,功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

配穴方四主穴:内关、三阴交。配穴:肝热加章门;痰湿加丰隆;脾虚加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取紫苏叶、黄连、苍术各30g,艾绒250g。先将前3味药共研细末,与艾绒混匀,依法制成药物艾条。每次取主配穴各1对,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2或3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至吐止为度。

主治:妊娠呕吐。

附记:笔者经验。屡用效佳,一般2~5次即可见效。

产后缺乳

缺乳是指产妇哺乳期间乳汁分泌过少或全无的一种病症。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病因】

盖乳汁由血所化生,赖气以运行。因此,乳汁多少与气血关系极为密切。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或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经脉运行受阻等因所致。

【症状】

乳汁少或全无,抑或乳房胀满,乳汁不行而伴心悸,气短或胸腹胀满等症。

【疗法】

配穴方一乳三针取法,先定一条标定线,令患者屈肘微握拳,拳与肩平,手心向前方,从大陵穴起至少海穴旁开2分为止,此长度为标定线。再用此标定线量取此三穴。

乳源:以标定线长度从膻中穴起平行至该线之尽头为穴。乳海:将标定线对折成为1/2长,从乳头起(平第4肋间隙、锁骨正中为起点)向下垂直量至尽点即穴。

乳泉:取标定线的1/2长,以乳源穴起平行向背后量至尽头即穴。

灸法:用乳三针灸法,乳三针逐一针之,向乳中心方向针刺1~1.3寸,施小幅度捻转,乳房内有胀感为得气。再施针膻中穴,向下平刺1.5寸,得气后均留针5分钟,乳三针再加艾条灸5分钟,每日治疗1次。肝郁气滞者,加针太冲(或少泽),泻之,以疏肝解郁通络;气血亏虚者,加针足三里,以补气健脾养血;伴头痛失眠者,加针风池,意在清头宁神。

主治:缺乳。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69例,痊愈49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

配穴方二脾俞、足三里、少泽、乳根、膻中。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在脾俞、少泽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温针灸,在上述穴位上,留针加灸各3~5壮(或15~3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产后少乳。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有效。

配穴方三①少泽、膻中、乳根、足三里、脾俞;②少泽、膻中、乳根、内关、太冲。

用温针灸:将毫针分别针入方①各穴,再以艾条少许置诸针柄上,慢慢灼烧,每穴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方②则施用常规温针灸法,每穴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用艾炷直接灸:取方①组穴中的少泽、膻中两穴,服艾炷如麦粒大小,着肤直接灸,每穴可灸3~5壮,每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用艾炷隔姜灸:取方②诸穴,取艾炷如黄豆大小、隔姜灸,每穴灸5~7壮,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产后乳少(气血虚弱型用方①,肝气郁滞型用方②)。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有效。方①还可用艾条温和灸、温盒灸,方②也可用艾条温和灸。同样收效。

配穴方四取膻中穴。

灸法:用针后加灸法,用直刺法深刺5分,留针30~60分钟,起针后用艾条悬灸20分钟,每日1次。

主治:产后无乳症。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用此法治疗20例,针灸1或2次后,痊愈19例,无效1例。

配穴方五①膻中、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合谷;②膻中、乳根、天宗、期门、少泽、内关;③膻中、鹰窗、乳根、内关、足三里。灸法:用针后加灸法,方①捻转补法,针后加灸,留针10~15分钟;用针刺法,方②用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泻法1次;用针后灸法,方③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针后可灸。

主治:产后乳少(虚证用方①,实证用方②,虚实夹杂型用方③)。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50例,治疗2~10次,显效2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仅治1次)。总有效率为96%。

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多由产后子宫收缩引起,是产后常见病症。症有轻重,轻者一般3~4日后可自行消失,不药而愈;重者则痛剧或持续腹痛不止。

【病因】

多因产后气血虚弱,运行不畅,经脉失养所致;或因产后受寒,寒凝血瘀;或情志不畅,肝郁失疏,瘀血内停,恶露不净所致。

【症状】

产后腹痛。

【疗法】

配穴方一关元、三阴交、归来、气海。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对上述穴位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以腹痛止为度。

主治:产后腹痛。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中极、神阙、三阴交、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在上述穴位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以痛止为度;②用艾炷隔姜灸,在中极、神阙穴隔姜灸,各灸3~5壮,每日灸1次,以痛止为度;③用温针灸,取中极、三阴交、足三里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在神阙穴用隔盐灸3~5壮,每日灸1次。

主治:产后腹痛。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屡用效佳,多1或2次见效。

产后尿潴留

产后尿潴留是指产后6~8小时不能排尿,属中医癃闭范畴。

【病因】多因膀胱和三焦功能失常所致。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证多虚。

【症状】产后排尿困难,甚至小便不通。

【疗法】

配穴方一曲骨、中极、三阴交(双)。

灸法:用电子针灸法,采用福建霞浦电子仪器厂生产的2Y-5型电子针灸按摩器,针灸频率调至8.5~10.0He,电极面积0.8~0.8cm2。分别置于上述穴位上,每穴持续刺激3~5分钟。

主治:产后尿潴留。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①注意:治疗时要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情绪,并令患者排尿。②效果:用此法治疗44例,经治疗后患者能自行排尿为治愈。结果1次治愈者41例,2次治愈者3例。

配穴方二①水道,少泽;②下腹正中线(自脐正中开始至耻骨联合处)。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取①组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或2次;用艾条回旋灸,取②组穴沿正中线来回旋灸3~5分钟,每日灸1或2次。

上两法可配合同时施灸,灸至溺通为度。

主治:产后小便不通。

附记:笔者经验。屡用效佳,一般1或2次即效。

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一般妇女分娩后,胞宫内残留的余血和浊液(统称恶露),产后2周左右即可排净,若超过此段时间仍淋漓不断者,即称恶露不绝。

【病因】

致因虽多,概括有三:气虚、瘀阻、血热是也。

【症状】

产后恶露淋漓,日久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