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740800000035

第35章 妇科疾病(1)

月经不调

《医学心悟》云:“经者,常也,一月一行,循乎常道,以像月盈则亏也。经不行,则反常而灾至矣。方书以趱前为热,退后为寒,其理近似,然不可尽拘也。”说明月经未按月来潮,而紊乱反至者调之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

【病因】

多因情志内伤(如思虑伤脾,恼怒伤肝,过劳伤气等);或嗜食辛热,肠胃积热;或因吐血下血,而致营血损伤,血海不容;或因产后,多产或流产,冲任受损等因所致。致因虽多,但概括言之,不外乎是血热、寒凝、气滞、血瘀、气血亏虚等5种因素互为因果所致。

【症状】

月经先期、后期或先后无定期。月经之色、质、量等亦随之出现异常。

【疗法】

配穴方一①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足三里。烦热口渴者,加曲池、中极。②关元、血海、三阴交、气海。小腹冷痛拒按者,加归来、天枢;小腹冷痛喜按者,加命门、肾俞;血虚者,加肝俞、肾俞、脾俞;肝郁者,加太冲、地机、蠡沟等。③关元、三阴交、血海。肝郁者,加太冲、支沟、地机;肾虚者,加太溪、肾俞、命门。

灸法:上列3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于月经预期该至之前3~5日施常规温针灸法,各灸3壮(或15~20分钟),每日灸1次,方③每穴可连灸1或2次,10~15次为1个疗程。多用于月经先期、后期和先后无定期。用艾炷隔姜灸:每次方①取2或3穴,方②取3~5穴。各灸方①5~7壮,方②7~10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多用于月经先期和月经后期。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取黄豆粒大小艾炷直接着肤灸,各灸5~8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多用于月经先期。用艾条温和(或雀啄)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15天为1个疗程。多用于月经后期和先后无定期。

主治:月经不调(月经先期用方①,月经后期用方②,月经先后无定期用方③)。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①关元、血海、三阴交。实热者,加行间、太冲;虚热者,加复溜、太溪、然谷。②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

灸法: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用艾炷隔姜灸:取方①组穴,各灸5~10壮,每日灸1次。用温针灸:方①组穴中复溜用补法,余穴采用泻法,方②用补法。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用温盒灸:每次取方①组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方②组穴,各灸5~10壮,脾俞可灸10~15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于两次月经中间开始施灸,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方②组穴,各灸15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月经先期(血热用方①,气虚用方②)。

配穴方三①气海、血海、三阴交。实寒者,加天枢、归来;虚寒者,加命门、关元。②膈俞、脾俞、气海、归来、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灸法: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方①各灸3~5壮,腹部穴位可灸10壮,每日灸1次。方②各灸5~7壮,于两次月经中间连续施灸3~5日。多用于寒伤冲脉和血虚后期。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方①组穴,各灸5~10壮,每日灸1次。用艾条温和灸:方①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方②各灸5~10分钟,于两次月经中间连灸3~5日。可用于寒伤冲脉和血虚后期。用温针灸:各灸3壮(或10~15分钟)。方①隔日灸1次。方②于两次月经中间连灸3~5日。可用于寒伤冲脉和血虚后期。

主治:月经后期(寒伤冲脉用方①,血虚后期用方②)。

配穴方四①肝俞、期门、气穴、中极、三阴交、蠡沟、行间、太冲;②肾俞、关元、水泉、三阴交、太溪。

灸法: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方①各灸10分钟,每日灸1次。方②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2次,于经后3周连灸3~5日。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方②于经后3周连灸3~5日。

主治: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气滞和月经后期用方①,肾气不足型用方②)。

附记:方二、三、四均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临床屡用,坚持施灸,效果甚佳。此外,又经常在肾俞、中极、合谷、三阴交穴采用艾炷或艾条温和灸,可防治月经不调。

痛经

痛经是指月经来潮及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属月经病范畴,是妇科常见病。

【病因】

多因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损等因所致。气血瘀阻,冲任失调,不通则痛,故发生痛经。

【症状】

行经或经前、经后小腹痛,或伴腹胀、乳房胀痛,或胸胁胀痛。经前痛多属寒凝;痛在经期多属气滞血瘀;痛在经后多属气血虚损。

【疗法】

配穴方一关元、归来(双)。

灸法:用艾炷隔姜灸,取生姜薄片置于穴上,放上花生米大的艾炷,点燃,各灸3壮。点燃后让其自燃自灭,每日灸2次。同时以艾条悬灸三阴交各10~15分钟。于经来之前4日开始施灸,连灸1周。第2次月经至之前2日稍感小腹疼痛,继续灸1周。

主治:痛经。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一般灸2或3次即愈。

配穴方二主穴: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配穴:气血瘀滞者,加太冲、曲泉;胸胁、乳房痛甚者,加外关、肝俞;小腹剧痛者,加次髎;寒湿凝滞者,加水道、地机;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4~5穴,各灸20分钟左右,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次,至疼痛止。②用艾炷隔盐灸,根据辨证取背部及腹部穴位,穴上铺垫食盐,取艾炷如蚕豆大小,置盐面上灸之,各灸6~7壮,至疼痛止。

主治:痛经。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中极、水道、地机。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先让患者俯卧,腰部垫舒展后,取如黄豆大小艾炷,从第14椎起左右各旁开1.5寸,香火点燃,慢慢烧灼。熄灭后再更换,每穴可灸5~7壮,然后再换体位,灸关元和足三里穴,关元穴多灸5壮,足三里多灸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②用艾炷隔盐灸,命门、肾俞和关元垫食盐,在盐面上加用艾炷灸疗,此法各穴均可酌情加灸数壮,使疼痛停止。每日或隔日灸1次。③用艾条温和灸,艾条点燃后,在各穴位上由远而近慢慢烘烤,令穴位局部红润温热舒适为佳,往往此时疼痛即停止。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痛经。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

闭经

闭经又称经闭,属月经病范畴。是指月经在经期而停经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谓之闭经,是妇科常见多发病。

【病因】

闭经之因较为复杂,凡精神不舒,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房劳多产以及失血、寒邪湿浊侵袭均可导致心、肝、脾、肾及冲任失调而引起闭经。此外,精神过度持久紧张也可引起闭经。概括而言,主要是因虚致闭(如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和因实致闭(如气滞血瘀、寒(痰)湿阻遏等)两类。

【症状】

闭经。常伴有厌食,消瘦或肥胖等症。

【疗法】

配穴方一①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归来、足三里、三阴交。脾胃虚弱者,加胃脘、中脘;肝肾不足者,加命门、阴谷、腰夹脊;潮热盗汗者,加膏肓俞;心悸怔忡者,加内关、神门。②中极、合谷、血海、丰隆、三阴交、地机、太冲。胸胁胀满者,加期门、支沟;小腹胀痛者,加归来、水道;呕恶者,加内关;神疲乏力者,加足三里。

第1组穴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隔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或胡椒饼)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④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隔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

上法,每疗程间隔5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

第2组穴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采用泻法,在中极灸3~5壮,每日灸1次;②用温针灸,采用泻法,在血海、三阴交穴各灸3壮(或5~10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闭经(血虚经闭用方①,血瘀闭经用方②)。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艾灸治疗闭经有良好疗效,尤其治疗精神因素引起的闭经效果更好。

配穴方二虚证取膈俞、肾俞、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实证取膈俞、肝俞、气冲、行间。

灸法:①用温针灸,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在针柄上置艾条段灸灼。每次取3~5穴,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②用艾条温和灸,除背俞穴可以请他人帮助外,腹部和下肢穴均可自行灸疗,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3~5日。

主治:闭经。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配穴方三①关元、肾俞、三阴交、曲骨、足三里;②中脘、关元、气海、归来、命门、肾俞、三阴交。

灸法:①用温针灸,取①组穴,每穴灸1~2壮后,留针1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此法适用于血寒凝滞,气滞血瘀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②组穴中的3~5穴,各灸3~5壮,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宜,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

主治:闭经(温针灸用方①,隔姜灸用方②)。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崩漏

崩漏古谓经乱之甚,同属不规则出血。凡经血量多而阵下、大下为崩;量少而持续不止或止而又来,淋漓不断的为漏。本病多发生于青春期及绝经期的妇女。现代医学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病因】

多因血热、血瘀或肝肾虚热;或心脾气虚而致冲任失调所致;或因脾肾阳虚而起。

【症状】

经血量多或时多时少,或淋漓日久不止,或经血紫暗有块。一般不伴腹痛,可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形瘦神疲,面色萎黄或苍白。若突然大量出血可引起出血性休克。

【疗法】

配穴方一大敦(双)、隐白(双)。

灸法:用艾炷无瘢痕灸,患者仰卧,取双侧大敦或隐白穴(肝郁气滞型取大敦穴,脾气虚型取隐白,肝脾失调型取大敦、隐白同时灸)均用麦粒大艾炷直接灸,每次灸5~7壮,每日灸1次。每壮待焰熄火存时,医者用右手拇指桡侧端将火按灭,续灸下一壮。灸后局部不做任何处理。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50例,显效(灸1次血止,临床症状消失,随访4个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者)36例,有效(灸2次血止,其他症状基本消失,随访3个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者)12例,无效(灸3次以上无改善者)2例,总有效率为96%。

配穴方二气海、关元、肾俞、脾俞、隐白。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在上述穴位上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主穴:隐白、关元、三阴交、肝俞、脾俞、肾俞。配穴:血瘀者,加血海、合谷;脾气虚者,加足三里、地机;肾气虚者,加气海、命门、中极。

灸法:①用艾炷直接(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取艾炷如麦粒大,每穴每次灸7~10壮,每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②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4壮(或15~20分钟),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可灸至穴位皮肤起小水疱,任其自然吸收。

主治:崩漏。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四主穴:①百会、肝俞、脾俞、肾俞、命门、关元、血海、三阴交、隐白;②脾俞、气海、中极、血海、地机、三阴交。配穴:属血热者,加太冲、大敦;血瘀者,加气冲、冲门、支沟;气虚者,加膏肓俞、足三里、阴交;阴虚者,加太溪、阴谷、然谷。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小艾炷灸隐白或大敦穴5~10壮,出血量即可减少。血崩在百会、气海、隐白穴各灸10~20壮,肝俞、脾俞、肾俞穴各灸10壮,血海、三阴交、地机穴各灸5壮。虚寒者,加灸命门、中极穴各20壮;血热者,加灸太冲、大敦穴各5壮(采用泻法);血瘀者,加灸气冲,冲门穴各灸3壮,支沟5~7壮。每日灸1次。②用艾炷隔姜灸,在气海、关元、中极、隐白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③用艾条温和灸,在神阙穴悬灸20分钟,出血量即可减少。重点灸气海、关元、中极、隐白穴各灸15~20分钟,灸至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或2次。④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隐白不针),各灸5~10分钟,每日1次,中病即止。⑤用温盒灸,在中极、子宫穴各灸20~30分钟,每日灸1或2次。⑥用灯火灼灸,在隐白、大敦穴各灼灸一下,崩漏即有立止之效。

主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血崩用方①,漏下用方②)。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艾灸治疗功血有益气摄血、凉血止血的良好效果。

此外,平时在血海、三阴交、隐白穴施以艾炷或艾条温和灸,有预防作用,特别是艾灸隐白穴,有艾到血止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