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740800000033

第33章 内科疾病(16)

痿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松弛,手足痿软无力,日久肌肉萎缩或运动障碍,甚则肌肉瘦削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症。故又称痿躄。

【病因】

多因温热病后期热邪灼阴,筋脉失养;或因湿热浸淫筋脉,肌肉、弛纵不用;或久病体虚,肝肾亏损,精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肌肉;或瘀阻脉络所致。本病以正虚为本,邪热为标。与肺、脾、肝、肾等关系密切。

【症状】

一侧或两侧上肢或下肢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至瘫痪,患肢肌肉瘦削等症。可见于多种疾病中。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①痿在上肢,夹脊穴(颈椎5至胸椎3)、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外关、合谷。②痿在下肢,腰骶夹脊穴、环跳、风市、足三里、解溪、阳陵泉、三阴交。配穴:皮肤干燥且口渴者,加肺俞、尺泽;小便赤涩热痛者,加阴陵泉、中极;神倦者,加气海、脾俞;腰酸者,加肾俞、关元。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在所选穴位上,各灸5分钟,每日灸1次,2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无瘢痕灸,在所选穴位上,各灸4~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外灸,在所选穴位上,每次灸20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④用艾条回旋灸,多用于夹脊穴处,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2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痿证。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配穴方二①脾俞、气海、足三里、解溪;②肝俞、肾俞、阳陵泉、足三里、绝骨;③肾俞、曲池、血海、梁丘。

灸法:上列3组穴,随证选用,按法施灸。①用艾炷无瘢痕灸,脾胃虚弱、瘀阻脉络而萎者,各选相应穴位,各灸3~5壮,每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脊髓和延髓空洞症,在肝俞、脾俞、肾俞、命门、足三里,每次取1或2穴,各灸5~7壮,每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②用艾炷隔山药灸,进行性肌萎缩,每次取3~5穴,取生山药用淡盐水浸泡10分钟,切成0.2cm薄片,置穴上或肌肉萎缩处,上放艾炷灸4~8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条温和(或回旋)灸,肝肾亏损、瘀阻脉络而萎者,各选相应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20次为1个疗程。重症肌无力,在百会、气海、关元、足三里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侧索硬化症,在百会、天窗穴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④用温针灸,脾胃虚弱、瘀阻脉络而萎者,各选相应穴位3~5穴,每穴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脊髓压迫症,取病损脊髓上下各1或2节段的夹脊穴及病变所影响的肢体局部穴位,各灸20分钟,隔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日。⑤用雷火神针灸,每次取3~5穴,各按灸5~7次,使药气深入穴位深部,每日或隔日按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

主治:痿证(脾胃虚弱型用方①,肝肾亏损型用方②,脉络瘀阻型用方③)。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用艾灸治疗对上述各型痿证疗效较好。但需久治缓图,其效始著。

癫癎

癫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症,表现为突发性的短暂脑功能异常,并可反复发作。临床上以青少年与小儿为多见。

【病因】

多因痰气交结,蒙蔽神明,或因外伤、气血瘀阻所致;或胎儿在母腹中受惊;或从小受风寒暑湿,饥饱失宜,逆于胎气而得之;或因受惊吓及精神刺激,伤及肝肾所致。病在心肝,关乎脾肾,与遗传有关。

【症状】

发作性突然神志昏迷,眩晕颠倒,不省人事,意识丧失,尿失禁,或两目上视,口吐涎沫,或四肢抽搐,背脊强直。病发时壅遏气促,致喉间作响而发出似猪、羊、牛、马、鸡等不同的叫声。移动时,倾刻苏醒,醒后起居饮食如常,或伴有失眠多梦,心烦等症。

【疗法】

配穴方一①大椎、膏肓俞、身柱、前额;②百会、神道、囱会、筋缩。

灸法:用艾炷瘢痕(化脓)灸,多年久病气虚,取1组穴,灸大椎、膏肓俞、身柱各9壮,前额3壮。如灸后不发可停灸。改善者于第2年,取2组穴,灸百会3壮,神道9壮,第3年灸囱会3壮,筋缩9壮。

主治:癫癎。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主穴:百会、风府、大椎、心俞、腰奇、中脘、内关、神门、后溪、太冲。配穴:阳痫抽搐重者,加风池、合谷、阳陵泉;阴痫痰湿盛者,加气海、足三里、丰隆;日间发作,病在阳跷加申脉;夜间发作病在阴跷加照海;小发作加内庭;局限性发作加合谷、太冲、阳陵泉、三阴交;精神运动性发作加丰隆、间使。

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30壮,每日灸1次,灸至停止发作为止。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灸至停止发作为止。③用灯火灼灸,小儿癫癎,轻症在百会、崇骨、会阴穴各灼灸一下,半月1次;重症选百会、神庭、印堂、太阳、哑门、大椎、身柱、崇骨、神道、缩根、脊中、命门、长强、会阴、至阴。每次选5~7穴,各灼灸一下,半月1次。

主治:癫癎(发作期)。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屡用有效,对改善症状,减少发作有一定的效果。

配穴方三心俞、肾俞、神阙、气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溪。

灸法:①用艾炷瘢痕(化脓)灸,每次取1或2穴,各灸3~5壮,每月灸1次,共灸4次。②用灯火灼灸,每次取3~4穴,各灼灸一下,半月1次。③用艾炷隔定痫糊灸,取制马钱子、胆南星、僵蚕、明矾各等份,共研细末,然后取艾叶、生姜各适量捣汁与上药末调和制成定痫糊,每次取5~10g,分别置神阙与会阴穴上,用艾炷灸1~12壮(小儿每岁1壮),每日灸1次。④用阳燧锭灸,取艾叶500g,硫黄120g,麝香6g,西黄、珠粉各0.9g。先将艾叶置铜锅内加水1000ml煎取浓汁120ml,依法制成阳燧锭。施灸时每次选1穴,先于穴位上放一圆形薄纸片,再取麦粒大阳燧锭1块置纸片中央穴位上点燃施灸。每次灸1壮,灸后局部起小水疱,用敷料包扎固定,让其自然吸收,每月灸1次。

主治:癫癎(休止期)。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屡用有效。此外,若能经常在申脉施灸可预防癫癎日间发作,灸照海可预防癫夜间发作。效果很好。

配穴方四主穴:①百会、内关、阳陵泉、筋缩、丰隆、行间;②心俞、神阙、气海、足三里、丰隆、太溪、三阴交。配穴:夜间发作者,加照海;白天发作者,加申脉;发作持续昏迷不醒者,加涌泉、气海;痰湿盛者,加脾俞、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4~6穴,各灸15~2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或4穴,用黄豆大的艾炷,各灸10~20壮,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瘢痕(化脓)灸,每次取3或4穴,各灸3~5壮(艾炷如黄豆大),每20~30天灸1次;④用灯火灼灸,每次取4或5穴,各灼灸一下,每10天灼灸1次。

主治:痫病(发作期用方①,休止期用方②)。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有效。

郁证

郁证又称郁病;不是一病之专名,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尤以妇女发病居多。

【病因】

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所致。或忧郁伤神,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等兼之而起。

【症状】

抑郁善忧,情绪不宁,或易怒善哭,精神不振,胸闷胁胀,善太息,不思饮食,失眠多梦,健忘等。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忧郁伤神,气郁化火,肝气郁结,阴虚火旺和心脾两虚等五型。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太冲、内关、三阴交、心俞、神门。配穴:月经不调者,加蠡沟;吐苦水者,加日月、行间;善惊易怒者,加胆俞、肝俞;烦躁易怒者,加四神聪、阳陵泉;神疲倦怠者,加脾俞、足三里;胸胁痛者,加阳陵泉、支沟、期门等。

灸法:①用温针灸。每次取4~6穴,各灸20分钟,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雀啄灸;每次取4~6穴,各灸15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或4穴,用黄豆大的艾炷,各灸3~5壮,隔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郁病。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久治缓图,效果甚佳。

配穴方二心俞、脾俞、肝俞、期门、神门、内关、阳陵泉、太冲。灸法:①用艾条无瘢痕灸,每取3~5穴,各灸3~5壮,隔日灸1次,5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此外,温针灸、艾条雀啄灸、艾炷隔药物灸等也可随证选用。徐徐调治,必收良效。

主治:郁证。

附记:笔者经验。艾灸治疗不可操之过急,若能久治缓图,多可收到较好的疗效。但配合心理疗法也很重要,切不可小视。

无脉证

无脉证是指主动脉弓的头部和臂部分支慢性进行性闭塞性的动脉炎。本病好发于30岁左右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

多因阳气不足而难以运行血脉,则脉动无力;阴血不足则脉中空虚;或平素气血虚弱,如遇寒邪,则寒凝气滞,气滞则血瘀,从而导致脉络不通所致。证有虚实,治当详察。

【症状】

桡动脉、臂动脉、颈动脉或颞动脉的搏动消失。常伴有上肢或下肢厥冷,痿软无力等症,舌淡,苔薄白。

【疗法】

配穴方一主穴:太渊、孔最、曲池、膈俞、肝俞、心俞、合谷、肩髎。配穴:急脉、髀关、箕门、足三里、阳陵泉、行间、太溪。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或雀啄)灸,每次取主配穴4~6穴,各灸10~15分钟,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次。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主配穴4~6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无脉证。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主穴:①关元、气海、气冲、阴陵泉、足三里;②内关、神门、尺泽、太渊、人迎。配穴:肢体厥冷甚者,加大椎、命门;气短喘咳者,加天突;眩晕者,加风池、百会;脘满纳差者,加脾俞、中脘;胸闷不舒者,加内关、太冲。

灸法: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5~6穴,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10~15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5~7壮,隔日灸1次,7天为1个疗程;③用温针灸,每次取5~6穴,每穴灸3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无脉证(骭厥用方①,臂厥用方②)。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注意事项: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寒就温,免受风、寒、湿刺激,并配合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气血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