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740800000027

第27章 内科疾病(10)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肾俞可灸10壮,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风寒湿腰腿痛。②用艾炷隔附子饼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肾俞、腰阳关可灸10~15壮,或肾俞、关元及痛点各灸1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方①7次为1个疗程;方②15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风寒湿及肾虚型腰腿痛。③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肾俞、腰阳关可灸20~30分钟,每日灸1或2次。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等,可在局部痛点灸10~15分钟,以局部热透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注意急性损伤24小时内用冷敷以加强止血作用,24小时后才用艾灸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此法适用于风寒湿及肾虚型腰腿痛。④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1次,中病即止。此法适用于风寒湿型腰腿痛。⑤用拍火灸,取荆芥、防风、胡椒各10g,共研细末,撒于痛处施拍火灸。每日或隔日1次。此法适用于风寒湿型腰腿痛。⑥用麝火灸法,在压痛点施灸,每日灸1次,一般不超过10次。具体方法可参照前述关节炎处方施灸。

主治:腰腿痛(风寒湿型用方①,肾虚型用方②)。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艾灸治疗腰腿痛有良好的止痛作用,与针刺同用疗效更好。

配穴方二阿是穴,膈俞、志室、气海俞、委中、承山、绝骨。灸法:①用艾炷(或隔附子饼)灸,慢性腰肌劳损,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阿是穴,志室穴各灸10壮,每日灸1次。②用艾条温和灸,慢性腰肌劳损、髌骨下脂肪垫劳损、足底痛,每次取3~5穴,各灸5~10分钟;志室、阿是穴各灸20~30分钟,每日灸1次。③用温针灸,腰肌劳损可在肾俞、大肠俞、气海俞、委中穴各灸3壮(或15分钟),隔日1次。④用雷火神针灸、百发神针灸,腰腿痛在压痛点施灸,至疼痛缓解为度,每日1次。

主治:腰肌劳损腿痛、陈伤劳损、腰腿部僵直酸痛或腰扭伤等。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配穴方三阿是穴(在腰椎、骶椎及两侧找出最明显之压痛点或皮下阳性反应物之压痛点1或2处)。

灸法:用药锭灸法,①药锭处方:麝香3g,朱砂9g,硫黄18g。

②配制法:先将硫黄置铜勺内用文火熔化,即下朱砂拌匀,离火下麝香迅速搅匀倾在玻璃板上,待稍冷(未硬化)立即捏成米粒大小之药锭,瓶装密封备用。③用法:对所选应灸部位(阿是穴),常规消毒后,用药锭1粒置点上,用火点药锭顶部,待燃烧至3/4时,急以小块胶布覆盖灭火按压,次日揭去胶布,涂以甲紫溶液,盖消毒敷料固定即可。一般不会化脓,无瘢痕及色素沉着。燃灸时有数秒钟最多10秒钟之灼痛,但痛点深部却有极其舒快之感觉。3日1次。

主治:瘀血腰痛。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68例,其中8例配合了先在局部刺络拔罐法,23例(湿热型)配合灸后在腓肠肌小静脉刺血法。结果:近期治愈16例,显效40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

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其痛始于臀部,沿股后侧、腘窝、小腿后外侧而放射至足背。属中医痹证范畴。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本病多为慢性,病程缠绵,根治颇费时日。

【病因】

多因风寒、湿邪侵袭,阻滞经络所致。或为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附近各组织的病变如髋关节、骶髂关节疾病、脊椎炎、肌炎、子宫及前列腺癌肿、腰骶脊髓及其神经根的肿瘤等均能引起本病的发生。前者多属痹证范畴,后者多继发其他疾病中。

【症状】

腰和下肢疼痛,多限于一侧,痛先从臀部开始,并向大腿的外侧后面、小腿的外侧后面、外踝、足背等的一部或全部放射,痛为间歇性或持续性,在走路、运动、咳嗽及用力大便时则痛剧,夜间比白天厉害。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沿坐骨神经走向有多处压痛。

【疗法】

配穴方一秩边、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悬钟。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或2次,2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5日,再行下1个疗程。

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15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3日。③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3日。

主治:坐骨神经痛。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坚持施灸,确有较好疗效。

配穴方二肾俞(双)、腰阳关、大肠俞(双)、17椎、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悬钟。

灸法:用温针灸,让病人取侧卧位,健腿下伸,患腿上屈。除环跳、秩边穴用3寸长毫针外,其余诸穴均用1.5寸长毫针为宜。再剪取1寸长艾条3节备用。腰阳关、十七椎二穴均采用直刺进针,针刺深度1.2寸,针感局部酸胀。肾俞(双)、大肠俞(双)、均采用直刺进针,进针后向脊柱方向斜刺1.3寸深,针感局部酸胀、麻感,若能向下肢传导则疗效更好。环跳、秩边二穴均采用直刺进针,针刺深部2.5寸左右,使局部有酸、麻、胀感或有触电感向足跟放散,然后行提插捻转手法,使下肢出现2或3次肌肉抽动,则疗效显著。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悬钟4穴均采用直刺进针法,使针感达到局部酸、胀或沿经脉向下传导为宜(出现放射性感应时,将针稍略提起,以免损伤神经)。取1寸长艾条3节,点燃后分别套在环跳、秩边、足三里3穴针柄上。针柄下各垫一6cm2的硬纸片,以防烧伤皮肤。针后,还可在腰部及环跳穴处加拔火罐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坐骨神经痛。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52例,治疗1~2疗程后,治愈38例,显效9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配穴方三环跳、秩边、风市、阳陵泉、绝骨(均取患侧,间配健侧)或配委中(刺血)。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实证加刺委中放血。②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条温和灸,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或用雀啄灸、悬灸等。

上法:每疗程间休息3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主治:坐骨神经痛。

附记:笔者经验。笔者临证治疗本病,常进行综合治疗,配用灸疗,不仅缩短了疗程,而且提高了治疗效果。

胁痛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胸壁两侧从腋下至11肋间肝胆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疼痛而言。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是一种患者常见的自觉症状,主要与肝胆疾病有关。可见于肝、胆、胸膜等急慢性疾病及外伤、肋间神经痛等病中。

【病因】

多因情志不舒,饮食不节,或外邪侵袭而导致肝胆湿热,或失血伤阴,久病体虚以及外伤等因而引起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络不通所致。

【症状】

胁痛常表现为隐痛、胀痛、刺痛或窜痛,食后尤甚,一般轻者多可忍受,并伴有胸闷、嗳气、口苦咽干、食欲缺乏;重者则疼痛如刺如绞,突然发作,阵发性加重,或辗转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恶心呕吐,或伴发热、黄疸等症状。治当详察。

【疗法】

配穴方一①胆俞、期门、日月、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腹胀恶心者,加中脘、内关。②肝俞、期门、支沟、阳陵泉、少阳。嗳气反酸者,加足三里、公孙。③膏肓俞、肝俞、肾俞、阴郄、支沟、三阴交。头晕目眩者,加百会、风池;隐痛甚者,加章门、京门。④肝俞、膈俞、血海、大包、行间。气滞者,加膻中;刺痛甚者,加内关。

灸法:上列4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灸至疼痛缓解为度。5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湿热,肝郁及瘀阻型胁痛。②用艾条温和灸,各灸10~15分钟,灸至疼痛缓解为度,每日灸1或2次,5~10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湿热、肝郁、阴虚及瘀阻型胁痛。③用灯火灼灸,采用阴灯灼灸法,每穴灼灸一下,每日或隔日灸1次,灸至疼痛缓解为度。此法适用于肝郁型胁痛。④用太乙神针灸,在期门、阳陵泉、三阴交等穴各灼灸10~15分钟,灸至疼痛缓解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此法适用于阴虚型胁痛。⑤用艾炷隔蒜灸,在肝俞或疼痛处灸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瘀阻型胁痛。⑥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瘀阻型胁痛。

上法每疗程间休息3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

主治:胁痛(湿热型用方①,肝郁型用方②,阴虚型用方③,瘀阻型用方④)。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用此法治疗胁痛,确有较好的止痛效果。若配合药物治疗则效果更佳。

配穴方二主穴:肝俞、期门、阳陵泉、太冲、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呕恶者,加中脘;瘀血内停,痛有定处者,加膈俞;口苦者,加内关、中脘;头晕者,加百会。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各灸5~10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无瘢痕灸,各灸3~5壮,每日灸1~2次,7次为1个疗程。③用灯火灼灸,每次取2~3穴,各灼灸一下,每日或隔日灸1次,至病愈为度。④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留针20~25分钟,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上法每疗程间休息3日后再行下1个疗程。主治:胁痛。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肝俞、期门、膻中、膈俞、支沟、阿是穴。

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中病则止;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或2次,中病则止;③用温针灸,每次取2~4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主治:肋间神经痛、胁痛。

附记:笔者经验。临床屡用,止痛效果颇佳。

配穴方四肝俞、期门、阿是穴。

灸法:①用艾炷隔王不留行灸,取王不留行末适量,用青皮浸液调制成厚约0.2cm小圆饼放在所选穴位上,上置艾炷、点燃,各灸7~9壮,隔日灸1次,中病即止;②用艾条温和灸,每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3日;③用温针灸,每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隔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肋间神经痛、胁痛。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止痛效果好。

黄疸

黄疸一证,古有五疸、三十六疸之名。分类过杂,论治反难,不便临床诊治。后世医家概分阴黄、阳黄,比较实用。后增急黄一名,实是阳黄之危重证候。中医所称之黄疸,实包括现代医学之黄疸型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变、胆囊炎、胆石症、溶血性黄疸、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

【病因】

引起黄疸之因虽多,但总因是内外相引,湿热相搏,由气入血所致。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湿从热化则为阳黄,湿从寒化则为阴黄,热毒夹湿则为急黄。论治虽有从脾、从肝之说,实因肝脾互累,终不离肝之位。

【症状】

本病初起,多发热恶寒,食欲缺乏,或恶心呕吐,周身乏力,小便深黄如浓茶。黄疸先从眼巩膜发黄开始(目黄),渐而周身皮肤发黄。如见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为阳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为阴黄;黄如酱油,并见高热烦躁,神昏,发病急骤,病变迅速,多为急黄。又因病因不同,故伴随症状亦异,治当详察。

【疗法】

配穴方一①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阴陵泉、太冲。②脾俞、胆俞、至阳、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神疲畏寒者,加气海、命门;大便溏薄者,加天枢。

灸法:上列2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或2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灯火灼灸,每次取2~5穴,方①采用阴灯灼灸法,方②采用明灯爆灸法。每穴各灼灸一下,每日灸1次,可连续灼灸至退黄,或7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阳黄和阴黄。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3日。

主治:黄疸(阳黄用方①,阴黄用方②)。

附记:引自《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临床屡用,均有一定效果。

配穴方二①至阳、阴陵泉、阳陵泉、胆俞、太冲。腹胀纳呆者,加中脘;脘腹痞闷者,加足三里;便秘者,加天枢;呕吐者,加内关。②脾俞、足三里、胆俞、阳陵泉、三阴交、气海。神疲畏寒者,加命门、关元;大便溏薄者,加天枢。

灸法:上列2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阳黄每穴灸3壮,阴黄灸5~7壮,每日灸1或2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阳黄和阴黄。②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10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阴黄。 ③用灯火灼灸,每次各灼灸一下,每日灸1次,10~15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阴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