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740800000026

第26章 内科疾病(9)

灸法:用艾条温和灸。①全身酸痛、麻木者,可用固定式艾条薰灸器(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出售)长时间熏灸大椎穴,每次2小时以上,待灸感到达命门穴以下,加熏灸命门穴;再等待灸感抵病痛关节以下,更加熏灸病痛关节处的经络穴或压痛点(阿是穴)。灸后病痛感觉范围会逐渐缩小,再依下述办法施灸。②在背部或有不适感处先找出痛点,再用点燃的艾条在痛区巡回熏灸(没有压痛点则在肤温降低区,或者功能障碍的关节处熏灸,灸时如有特殊感觉直往体内钻,钻得最快,最深的点就是该病区的反应点)。长时间熏灸反应点,会取得满意的疗效。③如果病痛只在一条经络的某一节段,则这一节段上的任何一点,接近艾火马上就产生条状灸感,而灸其他任何经络的任何节段都不会出现此现象。如果条状灸感不趋向肢端方向,则改灸有感线的上端(近心端),灸感就会下行。循着这条有感线相距约3寸处各灸5分钟,灸至不再有灸感出现的地方,便称完成一次灸治。每天可灸3次,逐日灸下去,有感线会自上端起逐渐缩短,病痛也跟着逐渐转好。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病)。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199例,痊愈(灸后临床症状完全消除者)69例,显效(灸后所有症状改善一半以上者)53例,有效(灸后症状有明显改善者)7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8%。

配穴方二主穴:以患部和辨证取穴为主。膝关节部取犊鼻、内膝眼、阳陵泉、梁丘;踝关节部取申脉、照海、丘墟、昆仑。配穴:行痹加风市、血海;痛痹加阿是穴;着痹加足三里、阴陵泉;热痹加三阴交,久病体弱、得气较慢者,加肾俞、命门。

灸法:用温针灸,针法:行痹、热痹用泻法;痛痹、着痹用平补平泻法;有瘀血者,加刺络法。每次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或2次,留针期间均加灸(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未愈者休息5天后,再行第2个疗程。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针灸疗法》。用此法治疗115例,临床治愈(经过1~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关节功能恢复,1年内未复发者)55例,好转(临床症状大减、关节功能基本不受限制)60例,总有效率达100%。

配穴方三阿是穴(以痛点为主或取痛点附近有经穴)。

灸法:用麝火灸法。

药物制备:麝火药块,取麝香12g,明雄、朱砂各8g,硫黄210g。先将硫黄置入铜锅或铝锅内于武火熔化,至锅内产生蓝色火焰时,将研细和匀的其余3昧药倒入锅内,迅速搅拌均匀,待锅内再度产生蓝色火焰时,速端锅离火立即倒在备好晾干的土砖上摊平,此时药料仍在燃烧,用备好的黄草纸迅即盖在药料上,火焰即灭,冷却后分成小块装瓶密封备用。注意操作时动作应迅速,切勿使药料烧透,整个制作过程5~6分钟。

拔毒膏:麻油500ml,黄丹210g,同置铁锅内,文火煎熬20分钟左右,至滴水成珠,不粘手即成。用干净竹片取少许膏药薄摊一层于1.5平方寸之油纸上,制好数百张备用。

追风酒:药用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地龙、茯苓、大枣、杜仲、枸杞子、川牛膝、香附、羌活、独活、寻骨风、木瓜、桂枝、荜茇各15g,水蛭、土鳖虫、田三七、红花、全蝎、蝉蜕、生川乌、生草乌各9g,乌梢蛇30g,蜈蚣16g,马钱子4.5g。共28味药置于400ml白酒中浸泡20天后即可饮用,每服15~20ml,每日3次。

施治步骤:本法施治步骤有四,即一烧、二贴、三发、四饮。按上述先后次序分述如下。

(1)烧:即烧麝火。取麝火药块黄豆大小,用镊子夹好点燃后,速放在选好部位的皮肤上,使其继续燃烧,用指头在所烧处皮肤周围轻轻按揉以减轻疼痛,10~15秒药料烧透后,火自熄灭。一般每次烧10处左右,不宜空腹进行。操作前应做好解释,以消除患者紧张或惧怕心理,以免影响疗效。若症状有明显改善但未痊愈者,3~6个月后可再施灸1次。

禁烧部位为五心:手心、足心、脐心、脑心、真心(心脏部位)、二阴(即前阴、后阴)、七窍(即眼、耳、口、鼻及其周围颜面部)。

(2)贴:即贴拔毒膏。烧后第2天,所烧处呈11度烧伤,起疱后皮肤脱落暴露烧伤处,每处伤口贴拔毒膏1张,以后视脓液多少每天换膏药1或2次,直至伤口愈合,时间约40天。贴膏药作用一是使伤口不致过早愈合影响疗效;二是保护伤口避免与衣物摩擦增加痛若。伤口内消炎粉、消炎药膏及外用消毒药水,亦不能用其他药物代替外贴。换膏药前,应将伤口脓液用消毒干棉球拭净,以免日久溃烂引起湿疹。

(3)发:即服用具有发物的食物。以雄鸡、鲤鱼为佳。若缺尚可因地制宜改用鲫鱼、黄花菜、猪蹄等与发乳原理类同。烧麝火后1~2天即可开始进食发物,连续10~15天,每2~3天进食1次,雄鸡与鲤鱼可交替服食,其他发物可作为补充,目的是促使伤口溃烂,分泌物增多。

(4)饮:即饮追风酒。伤口分泌物增多后,可开始服用追风酒,直至伤口愈合,为巩固疗效,可连续服酒3个月。

主治:凡风寒湿所致痛痹、寒痹。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关节畏寒怕冷,得热则舒,屈伸不利等症。对经中西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顽痹,如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腿痛、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等。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本法禁忌证:①妊娠、哺乳、月经期;②患有严重心、肝、肾、脑等疾患;③肺结核活动期、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④肿瘤、骨结核、骨髓炎、跌打损伤;⑤关节红肿疼痛、辨证为风湿热痹和痛点游走不固定者。

注意事项:①烧麝火后,忌食生冷,避免吹风受寒。伤口禁用水浸湿。防止压迫和外伤。②烧麝火后1周内,伤口局部有轻度烧灼痛感,少数患者可出现低热或全身不适,20日左右伤口有痒感,均为正常现象。③治疗期间禁房事。如患其他急性传染,则应中止,一般感冒,不必停止。④治疗期间,不得使用激素、抗生素类药物,若原已服用激素类等药,可视情况逐渐减量或停用,但以病情不出现恶化为度。

治疗效果:本疗法属化脓灸或瘢痕灸范畴,但与之不同者,其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超过灸法,故疗效较之更佳。周承明老中医用此法施治顽痹,类风湿关节炎数千例,均获良效。本法安全、经济、操作简便易行。如法施治,每获奇效。

配穴方四腰阳关、腰俞、命门、至阳、神道、悬枢、中枢、灵台、大椎。

灸法:用艾炷隔姜灸,取艾绒50g,没药、小茴香、皂角刺、冰片各2g。共研末,拌匀,捏成塔状艾炷。每次取5穴,各灸5壮,以皮肤红润而不起疱为度。每日或隔日灸1次。同时配服中药。

内服药基本处方:青风藤、九节兰(即接骨金粟兰)、海贝藤各20g,雷公藤、皂角刺、乌梢蛇各10g,生甘草梢6g。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风热型加麻黄、防风、羌活、独活、桂枝各10g,淡竹叶15g;湿热型加忍冬藤、生石膏各30g,土茯苓20g,川萆薢10g;寒湿型加胆南星、淡附片、细辛各10g,土茯苓20g;虚寒型加炮姜、淡附片、川芎、白芍、胆南星各10g,全蝎3g。

主治:类风湿关节炎。

附记:引自《浙江中医杂志》。用此法治疗68例,痊愈28例,好转3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7%。其中:风热型痊愈15例,好转3例;湿热型痊愈4例,好转6例,无效2例;寒湿型痊愈7例,好转17例,无效4例;虚寒型痊愈2例,好转4例,无效4例。

痹证

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不通则痛、故本病以疼痛为主症。本病范围广泛,包括现代医学之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周围纤维组织炎等各类关节炎、痛风、肌纤维组织炎、神经根炎、骨质增生、风湿肌肉痛等病症在内,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与关节炎配穴方可互相参用。

【病因】

病因与关节炎一样,同因风寒湿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致。邪客之处,痹阻不通,遂成斯疾。

【症状】

临床以关节部或局部肌肉处以痛、酸、重、麻或肿胀为特征。其疼痛以游走不定为行痹;固定不移为痛痹;沉重疼痛为着痹;隐痛麻木为虚痹;伴灼热红肿为热痹。甚则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关节变形等。

【疗法】

配穴方一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

灸法:用艾炷隔大头菜蒜泥灸,在选定的穴位上,将咸大头菜片放在穴位上,再放指头大的大蒜泥一摄,中间用手指按一窝(深度应使咸大头菜面露出),蒜泥即成一圈,圈的中间放置点燃的艾炷1枚。施治时,一要注意艾火不可熄灭,如果熄灭,须及时点燃,不使火力中断。若患者感觉灼痛难忍,可将大头菜片掀起一点,或将艾火略为减弱,以免发生烧伤或灸疮。若有烧伤,可于治疗完毕后按烧烫伤处理。二要随时观察灸部皮肤,一旦呈现紫红色即可停止灸治。治疗完毕后,再敷料轻轻擦拭皮肤,并喝热茶(或热水)一杯,以助热力。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慢性风湿病(全身筋骨酸痛,四肢麻木,畏寒怕风等症)。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临床屡用,效果颇佳,多施灸1次即效或痊愈。

配穴方二阿是穴(患部或压痛点)。

灸法:用灯火灼灸,用小纱布将棉花包裹成长球形用血管钳(或一般钳子)夹紧,充分浸取乙醇,点着火(为避免烧伤皮肤,可将棉球对准地下轻甩几下,去掉多余的乙醇),然后对准所需灸烤之患部快速轻轻敲打,使少许乙醇在患部燃烧,并用另一手掌快速地拍打着火部位,压灭皮肤上的乙醇火焰。如此反复多次,并上下移动,使患者局部感到熨热、舒适,局部皮肤出现红润为止。每日或隔日灸1次,中病即止。

主治:适用于因风寒痹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酸痛,麻木瘫软及腰背四肢关节扭伤和软组织损伤等。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注意事项:①棉球浸取之乙醇不宜过多。施灸时医者双手需配合协调,避免烧伤患者皮肤和衣物。②头面部及毛发丛生处忌用。③对于感觉麻痹患者,施灸不宜过量,以防烧伤。④外感热证及阴虚患者忌用。治疗效果:临床屡用,均常收到良好效果。本法有温通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故用之多收良效。

配穴方三主穴:大杼、悬钟、阳陵泉。配穴:肩部加肩髃、肩髎;肘臂加天井、曲池、尺泽;腕部加阳池、外关;脊背加身柱、腰阳关;髀股部加环跳、承抉;膝部加犊鼻、梁丘;踝部加申脉、照海、昆仑等。另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肾俞、命门;着痹加三焦俞、阴陵泉;热痹加大椎、曲池等。

灸法:①用温针灸,选穴根据病证而定,每次灸2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无瘢痕灸,取穴多少可根据病证而定,用枣核大的艾炷,各灸4~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温灸器灸,在患处施常规温灸器灸,每次灸20~30分钟,每日灸1或2次,10天为1个疗程。

主治:痹证(包括行痹、着痹、痛痹和热痹)。

附记:引自《艾灸疗法》。屡用效佳。

腰腿痛

腰腿痛,是腰痛和腿痛的合称。是以腰、腿疼痛为主症的疾病。本病既可以腰痛或腿痛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且临床所见居多。腰腿痛多继发于临床各科诸多疾病中。

【病因】

多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劳累外伤等因而致经络阻滞,气血循环不畅所致;或因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年老体衰,纵欲伤肾等因而致精血亏损,经脉失于濡养所致。前者不通则痛多属实,以湿邪引起者为多;后者不荣则痛多属虚,且以肾虚所致者为多。

【症状】

腰痛一侧或双侧的脊柱正中疼痛、隐痛、灼痛、刺痛,或伴腰酸胀,僵硬发板感,或影响屈伸转侧,痛连骶髋,牵引及腿,也可仅表现为腰痛或腿痛。

【疗法】

配穴方一①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气海俞、大肠俞、委中、阳陵泉;②肾俞、命门、环跳、关元、委中、太溪、然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