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艾灸疗法治百病
13740800000011

第11章 施灸常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4)

然谷(五输穴)位于内踝前舟骨下凹陷中。功用:滋阴补肾,清热利湿。主治:咽喉炎、腭扁桃体炎、心肌炎、呕吐、糖尿病、自汗、盗汗、膀胱炎、睾丸炎、遗精、月经不调、阳痿、小儿脐风、外阴瘙痒症、脚气、足跗肿痛、破伤风、子宫脱垂、崩漏、带下、癃闭、咯血、黄疸、泄泻、下肢痿痹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太溪(五输穴、原穴)位于内踝尖后,脚跟上的大筋(肌腱)凹陷中。功用:滋阴补肾,清热利湿。主治:热病、后四肢厥冷、心内膜炎、膈肌痉挛、咽喉炎、腭扁桃体炎、咳嗽、遗尿、尿频、膀胱炎、水肿、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牙痛、失眠、神经衰弱、下肢麻痹、瘫痪、足跟肿痛、气喘、胸痛、咯血、糖尿病、健忘、腰脊痛、尿路感染、肾炎、眩晕、面黑、中心视网膜脉络膜炎、遗尿、足底痛、脚气、冻疮、衰老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照海(交会穴)位于内踝直下1寸凹陷中。功用:滋阴补肾,清热利湿。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子宫脱垂、外阴瘙痒症、淋病、阴茎异常勃起、小便频数、癃闭、便秘、脚气红肿、不寐、咽喉肿痛、神经衰弱、半身不遂、眩晕、小儿麻痹后遗症、视力减退、疝气、遗尿、癫癎、癔症、腭扁桃体炎、四肢倦怠、咽干、目赤肿痛、肾炎、高血压、慢性咽炎、梅核气、足跟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复溜(五输穴)位于太溪穴上2寸,跟腱前缘。功用:滋阴补肾,清热利湿。主治:腹胀、肠鸣、泄泻、水肿、腿肿、自汗、盗汗、热病汗不出、汗不止、糖尿病、尿路感染、尿闭、小儿麻痹后遗症、肾炎、腹水、月经不调、阳痿、脊髓炎、腹膜炎、淋病、睾丸炎、痢疾、痔疮、小腿寒冷、下肢麻痹、神经衰弱、视力减退、足痿软、腰背强痛、功能性子宫出血、急性腰扭伤、足跟痛、脑外伤后遗症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交信(郄穴)位于内踝尖上2寸,复溜穴前5分胫骨后缘。功用:调补肝肾。主治:睾丸肿痛、淋病、大便不利、痢疾、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赤白带下、子宫脱垂、水肿、肠炎、胫骨内侧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筑宾(郄穴、交会穴)位于内踝穴上5寸,胫骨后约2横指。功用:调补肝肾,清热利湿。主治:癫狂、癔症、疝气、腹痛、遗尿、肾炎、膀胱炎、阳痿、小腿酸痛、足痛、无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阴谷(五输穴)位于膝窝内侧横纹头,两端(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凹陷中。功用:调补肝肾,清热利湿。主治:疝痛、崩漏、小便不利、遗尿、膝内侧痛、膝关节炎、阴囊湿疹、赤白带下、淋病、阳痿、阴茎痛、腹胀、遗精、癫狂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俞府位于前正中线旁开2寸,锁骨下缘凹陷中。功用:宣肺理气。主治:胸满、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胸痛、气喘、呼吸困难、腹胀、呃逆、呕吐、胸胁胀痛、房颤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手厥阴心包经穴本经起于天池、终于中冲、左右共18个穴位。

天泉位于臂前面腋横纹下2寸,两筋之间。功用:疏经活络。主治:心内膜炎、心悸、肋间神经痛、呃道、呕吐、支气管炎、胸胁胀痛、臂内侧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曲泽(五输穴)位于肘窝横纹中央,大筋(肱二头肌腱)内侧凹陷中。功用:清热除烦,舒筋活血。主治:心肌炎(心痛、心悸)、支气管炎、肱神经痛、肺结核、呕血、风疹、中暑、妊娠恶阻、胃脘痛、腹痛、腹泻、身热烦满、臂肘挛痛、手臂震颤、风湿性心脏病、急性胃肠炎、血栓性静脉炎、肘窝囊肿、面紫暗、疥癣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郄门(郄穴)位于大陵穴后5寸,两筋之间。功用:宁心安神,调理气血。主治:心肌炎(心痛、胸满、心悸)、呕血、鼻出血、癫癎、癔症、痔疮、咯血、疔疮、前臂痛、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动过速、胸膜炎、膈肌痉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间使(五输穴)位于大陵穴后3寸,两筋之间。功用: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主治:心肌炎、心脏内外膜炎、咽喉炎、胃炎、中风昏迷、癔症、疟疾、热病、小儿惊风、月经不调、子宫内膜炎、小儿夜啼、虫积、精神分裂症、肘臂挛痛、呕吐、烦躁、腋肿肘挛、癫狂、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单纯性甲状腺肿大、乳腺增生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内关(络穴)位于大陵穴后2寸,两筋之间,伸掌握拳腕部显出之浅沟凹陷处。功用:理气降逆,宁心安神,镇痉止痛。主治:心肌炎、心脏内外膜炎、黄疸、前臂肘神经痛或麻痹、心绞痛、心悸怔忡、无脉症、胃脘痛、呃逆、呕吐、胸胁胀痛、昏迷、眩晕、失眠、疟疾、热病、中暑、癫狂、癔症、精神病、急性胃肠炎、神经衰弱、小儿惊风、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产后血晕、胁痛、胸闷气短、肘臂挛痛、手麻、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压、休克、风湿性心脏病、脑动脉硬化、头痛、妊娠恶阻、醉酒、肋间神经痛、正中神经损伤、冻疮、晕车、晕船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大陵(五输穴)位于手掌面的腕横纹正中,两筋之间凹陷中。功用:理气活血,宁心安神,清热散邪。主治:心肌炎、肋间神经痛、腭扁桃体炎、咽喉炎、心痛、心悸、癫癎、癔症、胃脘痛、中暑、头痛、热病汗不出、呕吐、胸胁胀痛、神经衰弱、急性胃炎、肘臂手挛痛、惊悸、精神分裂症、腕关节痛、喜笑悲恐、烦躁、失眠、喉痹、癫狂、疥癣、天疱疮、手皲裂、腕管综合征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劳宫(五输穴)位于中指和环指之间,掌心内第一道横纹的凹陷中。功用:活血开窍,清热散邪。主治:胸膜炎、吞咽困难、口腔炎、心痛、呕吐、胸胁痛、胃脘痛、大小便带血、鼻出血、黄疸、癫癎、癔症、热病汗不出、中风昏迷、手掌多汗、鹅掌风、痔疮、中暑、烦躁、癫狂、口臭、口疮、冻疮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中冲(五输穴)位于中指尖正中,指甲前约1分。功用:活血开窍,清热散邪。主治:心痛、心烦、热病汗不出、中风、中暑、昏迷、晕厥、休克、急性胃肠炎(吐泻)、癫癎、癔症、精神分裂症、小儿夜啼、舌强不语及急、慢性惊风、心胸烦闷等。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手少阳三焦经穴本经起于关冲,终于丝竹空,左右共46个穴位。

关冲(五输穴)位于环指外侧(尺侧)指甲角处约1分。功用:清三焦热,醒神开窍。主治:头痛、目赤(结膜炎)、目翳、目视不明、热病、腹痛、吐泻、咽喉肿痛、中暑、中风昏迷、流行性腮腺炎、口干、心烦、前肘臂神经痛、五指痛、耳鸣、耳聋、舌强、心烦、小儿惊厥、急性腭扁桃体炎、喉炎等。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3~5分钟。

液门(五输穴)位于第4、第5指缝间,握拳取之。功用:清三焦热,开窍聪耳,舒筋利节。主治:贫血性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咽喉炎、牙龈炎、目赤肿痛、疟疾、手背红肿、痒痛、手指拘挛、前臂痉挛、麻痹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中渚(五输穴)位于液门穴后1.5寸,握拳第4与第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功用:清三焦热,开窍聪耳,舒筋利节。主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聋哑、咽喉肿痛、疟疾、热病汗不出、肘臂痛、手指不能屈伸、手肿痒痛、目赤肿痛、手指麻木、中耳炎、急性结膜炎、眶上神经痛、甲状腺肿大、肋间神经痛、手部冻疮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阳池(原穴)位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功用:清三焦热,舒筋利节。主治:感冒、疟疾、耳聋、虚劳、糖尿病、风湿病、上肢关节炎、子宫前屈或后屈、腭扁桃体炎、上肢肿痛、麻痹、手背肿痛无力、下垂、荨麻疹、肩背痛、腕背腱鞘囊肿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外关(交会穴)位于手背腕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凹陷中。功用:清三焦热,镇惊息风,疏经活络。主治:热病、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及一切目疾、瘰疬、半身不遂、上肢关节炎、前臂神经痛、胸胁痛、流行性腮腺炎、颊肿、流行性感冒、肺炎、中暑、高血压、惊风、牙痛、鼻出血、落枕、上肢挛痛、麻痹、瘫痪、腕痛无力、手指肿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颤、感冒、肺炎、中耳炎、遗尿、腕下垂、神经性皮炎、手癣、冻疮、近视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5~10分钟。

支沟(五输穴)位于手背腕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凹陷中。功用:清三焦热,通关开窍,疏经活络。主治:心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耳鸣、耳聋、暴喑、热病汗不出、口噤不开、胸胁胀痛、水肿、呕吐、便秘、癃闭、瘰疬、产后血晕、上肢酸痛、瘫痪、肩背酸痛、目赤肿痛、心绞痛、急性胆囊炎、带状疱疹、产后缺乳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5~10分钟。

天井(五输穴)位于肘尖上1寸凹陷中。功用:清热化痰,舒筋利节。主治:肱骨及前臂神经痛、痉挛、萎缩、咽喉炎、肾炎、偏头痛、耳聋,颈、项、肩、臂痛,瘰疬、癫癎、精神分裂症、胸胁胀痛、咳嗽、肘腕关节炎、淋巴腺炎、腭扁桃体炎、瘿气、咽痛、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灸法:艾炷灸5~7壮,艾条灸5~10分钟。

肩髎位于肩峰外下方,肩髑穴后约1寸凹陷中。功用:舒筋利节。主治:肩臂垂不能举、臂痛、肩胛肌痉挛、麻痹、胸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中风、上肢偏瘫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翳风(交会穴)位于耳朵根下,耳垂后凹陷中。功用:清热化痰,通关开窍。主治:耳下腺炎、流行性腮腺炎、耳鸣、耳聋、耳痒、颜面神经麻痹、舌肌麻痹、暴暗不语、牙痛、腭扁桃体炎、三叉神经痛、瘰疬、口吃、瘿气、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颊肿、聋哑、颞颌关节炎(痛)、风疹、神经性皮炎、瘙痒症、脱发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角孙(交会穴)位于耳尖上直对耳孔的发际边,张口有凹陷。功用:清热散风。主治:耳中肿痛、耳郭红肿、牙痛、龈肿、口腔炎、头痛、项强、目赤生翳、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咀嚼困难、呕吐等。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3~5分钟。

耳门位于耳屏上缺口处之前方凹陷中。功用:清热散风,通关开窍。主治:耳鸣、耳聋、耳肿、中耳炎、牙痛、头痛、眩晕、颌肿、聋哑、梅尼埃病、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外耳湿疹、耳道疖肿、面瘫等。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足少阳胆经穴本经起于瞳子髎,终于足窍阴,左右共88个穴位。

瞳子髎(交会穴)位于外眼角外的一横指,眶骨外侧凹陷中。功用:清热散风,活络明目。主治:角膜炎、结膜炎、目翳、泪囊炎、夜盲症、近视、视网膜出血、视神经萎缩、目痒、口眼喎斜、三叉神经痛、头痛、迎风流泪、畏光羞明、视力减退、鱼尾较多、视网膜炎、角膜白斑、面瘫、面肌痉挛等。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3~5分钟。

听会位于耳屏下缺口处之前方凹陷中。功用:清热散风,通关开窍。主治:耳鸣、耳聋、聋哑、耳肿痛、牙痛、腮肿、下颌关节炎、口眼喎斜、下颌脱臼、半身不遂、面痛、中耳炎、面神经麻痹(面瘫)、三叉神经痛、梅尼埃病、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率谷(交会穴)位于耳孔直上入发际1.5寸处。功用:清热散风,镇惊除烦,疏经活络。主治:偏头痛、呕吐、眩晕、耳鸣、耳聋、偏瘫、咳嗽、小儿抽搐、酒精中毒、小儿急性与慢性惊风、流行性腮腺炎、头癣、斑秃、脱发等。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3~5分钟。

阳白(交会穴)位于眉毛上1寸,直对瞳孔。功用:清热散风,通经活络。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泪囊炎、角膜痒痛、青光眼(青盲)、夜盲症、口眼喎斜、近视、眼睑痉挛、三叉神经痛、视网膜出血、呕吐、面瘫、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眼睑瞤动、黄褐斑、额纹增多、迎风流泪、外頞疼痛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头临泣(交会穴)位于阳白穴直上入发际约5分,神庭穴与头维穴之间。功用:清热散风,醒神明目,宣通鼻窍。主治:角膜炎、结膜炎、泪囊炎、目眩、目痛、目翳、鼻塞流涕、中风昏迷、鼻窦炎、迎风流泪、外頞疼痛、近视、小儿惊风、癫癎等。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