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亦见于《金匮要略》痰饮病篇28条。本条首冠:“诸呕吐”三字,并用小半夏汤作为寒饮呕吐的通治方。本方具有较强的和胃降逆作用,经过适当的配伍变化,可以治疗各种呕吐。
【原文13】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方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释义】 本条论述饮邪内停呕吐的调治方法。
膈上有病,引起呕吐,吐后想饮水的是呕吐向愈,应及时给病人饮用。口渴想饮水的,用猪苓散主治。
饮停于胃,上逆于膈而呕吐,故曰“病在膈上”;呕吐后口渴思水欲饮,此为饮去阳复,病情好转之兆。此时当因势调治,少少与水饮之,滋其虚燥,令胃气和则愈。
思水仅为病情开始好转,并非呕吐已将宿饮排尽,胃阳欲振的良机易逝,故应速与猪苓散健脾利水。配制散剂,是取“散者散也”之意,方中猪苓、茯苓淡渗利水,白术健脾除湿,使水湿下走,脾胃健运,则呕吐自愈。
【辨治要点】
主证:呕吐,吐后思饮。
成因:吐后脾虚,胃阳欲振。
治法:健脾利水。
方药:猪苓散(猪苓、茯苓、白术)。
“急与之”之意,注家大致有两种看法:多数认为是与水,猪苓散用在与水过多,致饮又停之时;另一种认为是与善后之法。综观本书与本条有关的条文,可知仲景非常重视利用口渴一症对呕吐进行辨证。
【原文14】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释义】
本条论述虚寒呕吐而阴盛格阳的证治。
病人呕吐以后,脉象微弱,小便反而通利,身体微有发热,四肢逆冷的,比较难治,用四逆汤主治。
呕吐而脉微弱无力,为胃气大虚,阴寒上逆;小便复利,指小便清长,主阳气衰微,不能固摄;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故身微热而四肢逆冷。因阴阳有离决之势,故曰难治。方用四逆汤急救回阳救逆。方中附子大热,其性辛燥,回阳救逆,干姜大辛,温中散寒,炙甘草缓中而和内外。
【辨治要点】
主证:呕吐以后,脉象微弱,小便反而通利,身体微有发热,四肢逆冷。
成因: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治法:回阳救逆,通达内外。
方药: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
【原文15】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①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①半夏半斤:《伤寒论》、《医统》本均为“半夏半升”,是。
【释义】 本条论述少阳邪热迫胃致呕的治法。
病人呕吐并且发热的,用小柴胡汤主治。
本条论述简略,呕而发热,用小柴胡汤主治,是邪在少阳之证,少阳邪热迫胃,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吐,结合《伤寒论》有关条文,临床应伴有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等症。故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之枢机。方中柴胡、黄芩解少阳半表半里之热,半夏、生姜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补虚安中。
【辨治要点】
主证:呕吐,发热,或伴有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等。
成因:少阳邪热迫胃,导致胃气上逆。
治法: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
本条与上条对比,均有呕而发热之症,本条是邪郁少阳,枢机不利,病属郁热,前条发热由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故热为身有微热且小便清长、四肢厥冷,二证虚实寒热迥然不同,应注意鉴别。
【原文16】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外台》云:治呕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释义】 本条论述虚寒胃反的治法。
虚寒胃反呕吐的,用大半夏汤主治。
本章第三、四、五条已阐述了虚寒胃反的主证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其病机为中焦虚寒,脾胃功能失职,不能腐熟运化食物。本条则进一步补充其治法。由于胃气不降则呕吐;脾不转输,肠失濡润则便结如羊屎状。故治用大半夏汤和胃降逆,补虚润燥。方中重用半夏开结降逆,人参、白蜜补虚润燥,温燥化浊与甘润补虚并用,白蜜入水润大肠而通腑气,腑气通则胃气降,胃气降则水谷得以转输,饮食归于正化,病可望愈。
【辨治要点】
主证:胃反呕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
成因:中焦虚寒,脾胃失运,腐熟无权。
治法:和胃降逆,补虚润燥。
方药: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
【原文17】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外台》方,又治吐水)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释义】 本条论述胃肠实热呕吐的证治。
吃完食物即呕吐的,用大黄甘草汤主治。
以方测证本条是由于胃肠实热积滞,腑气不通,火热上迫于胃,胃气不得通降,反逆而上行的证候。因病本在肠,故治以通腑泻实之法,肠腑实热一去,大便得通,则胃气和降,呕吐自平。方中大黄通腑泄热,甘草和胃止呕,使热随便泄,腑气通畅,胃气得降,则呕吐即愈。
【辨治要点】
主证:食已即吐,口苦口臭,大便不通或干结难解。
成因:胃肠实热积滞,腑气不通,火热上迫。
治法:通腑泄热,和胃止呕。
方药: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
本条与大半夏汤证都有呕吐而大便秘结之证,本条是胃热冲逆之证,食入即吐;大半夏汤证是脾胃虚寒宿谷不化所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病程较长,二证有虚实寒热,有形无形,病位上下,病程的轻重久暂不同,临证时应当详审细辨。
本章第六条提出“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是为病邪在上者立法,因邪有外出上越之机,故当因势利导使用吐法;本条因腑气不通,肠中有实热积滞停留,使胃气不得通降,反逆而上行所致,故当用攻下,二者均不治呕而使呕自止。
【原文18】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外台》云: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释义】 本条论饮阻气逆呕渴并见的证治。
病人反复呕吐,吐后口渴欲饮水的,用茯苓泽泻汤主治。
本条的“胃反”,是指病人反复呕吐之意,与虚寒胃反呕吐名同而实异。饮停于胃,胃气上逆则吐;饮停不化,脾津不上承,故口渴欲饮;渴饮水多,更助饮邪,则愈吐愈渴,愈饮愈吐,使呕吐和口渴交替、反复出现。茯苓泽泻汤功能利水化饮,方中用桂枝化气行水,茯苓、泽泻、白术淡渗利水,健脾除湿,生姜和胃,甘草补中。
【辨治要点】
主证:反复呕吐,吐后口渴欲饮水。
成因:脾虚饮停。
治法:健脾化饮,通阳利水。
方药:茯苓泽泻汤(桂枝、茯苓、泽泻、白术、生姜、甘草)。
本证与五苓散证相似,皆因饮邪为患,但部位和主证不同。五苓散证重点在于膀胱气化不行,故以小便不利为主症;本证重点在于胃有停饮,中阳不运,故以呕渴不已为主证。五苓散偏于通利小便,泽泻用量独重配以桂枝;茯苓泽泻汤偏重温胃化饮止呕,故重用茯苓,去猪苓,配以甘草、生姜。
【原文19】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麻黄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释义】 本条论述呕吐后口渴贪饮兼表邪的证治。
病人呕吐之后,口渴想喝水而贪饮的,用文蛤汤主治。兼治微受风邪的脉紧,头痛。
吐则伤津,故欲饮水以救燥,吐而贪饮,并不复吐,为里热津伤之故。因文蛤汤系大青龙汤去桂枝加文蛤组成,知本证病机为里有伏热,外有风寒,故用文蛤汤以清热生津,解表散邪。如兼微风、脉紧头痛本方亦适宜。方中用文蛤咸寒生津止渴,配以石膏清解内热,麻杏石甘透散表邪,姜枣安中和营卫,使表解热清,则口渴自愈。
【辨治要点】
主证:呕吐之后,口渴,想喝水,贪饮,兼脉紧,头痛。
成因:吐后内热津伤,兼有表邪。
治法:清热生津,解表散邪。
方药:文蛤汤(文蛤、石膏、麻黄、杏仁、生姜、大枣、甘草)。
历来注家对本条的认识不一,《医宗金鉴》认为是错简;尤在泾认为是吐后水去热存,兼有客邪郁热,呕后贪饮是为止其热甚。结合本方配伍特点,应以尤氏里热兼有外邪的认识更为全面。
对方中文蛤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是指海蛤壳;一种看法认为是指五倍子。但五倍子为汉以后药(首载于唐代《开宝本草》,异名文蛤),仲景所用之文蛤仍以海蛤壳为是。
【原文20】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各等分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释义】 本条论述脾胃阳虚寒饮呕逆的证治。
病人干呕,胃气上逆,吐涎沫,用半夏干姜散主治。
干呕吐逆,吐涎沫可以同时发生也可单独出现,皆属脾阳虚弱不能散津,寒饮不化,变生痰涎,随胃气上逆所致。方用半夏干姜散温胃化饮,降逆止呕。方中半夏降逆止呕,温化水饮,干姜温中散寒止呕,方后强调浓煎顿服之,是使其药力宏厚而收效更切。
【辨治要点】
主证:干呕,吐逆,吐涎沫。
成因:中阳虚弱,寒饮不化,变生痰涎,胃气上逆。
治法:温胃化饮,降逆止呕。
方药:半夏干姜散(半夏、干姜)。
本条当与本章第九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相鉴别,二者皆属寒饮之证,但有偏重肝胃之别,虚实程度之异,治法亦各有侧重。本证寒饮内盛,胃气上逆为重,故用半夏干姜散专治在胃,侧重化饮降逆;茱萸汤证是胃虚有寒,挟厥阴寒气上逆,虚甚而饮邪少,故用茱萸汤肝胃同治,偏于散寒补虚。
半夏干姜散,即小半夏汤以干姜易生姜而成,小半夏汤以生姜散寒,走而不守主治饮盛抑阳之呕吐;本方则以干姜温阳,守而不走治疗中阳不足寒饮呕逆之证。
【原文21】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①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词解】 ①彻心中愦愦然无奈:彻,通联、通彻;愦愦然:《说文》“乱也”,《辞通》“乱貌”;奈:借为“耐”。心中,即胸中,主要指病人自觉胸中烦闷已极有无可奈何之感。
【释义】 本条论述寒饮搏结于胸中的证治。
病人心中好像气喘,而实则不喘;好像是呕而实则不呕;好像是呃逆,而实则没有呃逆。但整个心胸烦闷,有无可奈何之感,当用生姜半夏汤主治。
胸中包括心肺和胃在内,寒饮搏结于胸中,闭郁胸阳,阻碍气机之升降出入,肺气被郁,则似喘不喘;胃气受阻则似呕不呕;胸中气机升达不利则似哕不哕;心阳被郁,气血不能温通畅行,则心胸中极度烦闷不适。病属寒饮搏结,故用宣散寒饮,舒展气机的生姜半夏汤治之。方中生姜温胃通阳散结,和胃止呕;半夏化饮降逆。
【辨治要点】
主证: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呈无可奈何状。
成因:寒饮搏结。
治法:宣散寒饮,舒展气机。
方药:生姜半夏汤(生姜汁、半夏)。
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三方都由姜、夏二味组成,都主治寒饮停胃(胸)的病证。小半夏汤,是半夏和生姜而重用半夏,其方义重在降逆化饮,偏于标实;半夏干姜散用干姜,且干姜用量与半夏相匹,温中散寒,化饮降逆,标本同顾,可知其病证中焦阳虚亦较突出;生姜半夏汤重用生姜且取汁,乃为取其通散之力,主要在于散饮去结,“小冷”服,有反佐之意;“分四服”,既免药力过大反刺激而呕吐,更取频频服之,以发挥药力的持续作用。
【原文22】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释义】 本条论述寒邪客胃呕逆的证治。
病人干呕,呃逆,如果手足厥冷的,用橘皮汤主治。
干呕,呃逆由寒邪客胃,胃气上逆所致,手足厥是由寒邪客胃,阳气被遏,不能布达于四肢所致,治疗用橘皮汤通阳和胃。方中橘皮理气和胃,生姜散寒止呕,合而用之,使阳通寒去,胃气和降,则干呕、哕与厥冷自愈。
【辨治要点】
主证:干呕,呃逆,手足厥冷。
成因:寒邪客胃,气机上逆,阳郁不能外达。
治法:通阳和胃。
方药:橘皮汤(橘皮、生姜)。
本条手足厥仅为手足不温,不同于阳衰阴盛的手足厥冷,更无阳气衰微症。这种厥冷是暂时性的,待寒去则厥止,所以方后说“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原文23】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