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住气做人,沉下心做事
13654900000088

第88章 为孤寡叹,为离人动

多少离人泪,埋葬暮雨中。多少孤寡心,嗟叹世间情。为孤寡叹,为离人动,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要感激生命的恩赐,回报社会的给予。

南丁格尔生活在十九世纪英国的一个富裕的家庭中,小的时候,父母都希望她能够在文学与音乐方面有所早已,从而进入上流社会。可是她自己却不这么想,曾经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摆在我面前的路有三条:一是成为文学家;二是结婚当家庭主妇;三是当护士。而最后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第三条路:当一名护士。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问题,在她生活的那个年代,医院肮脏不堪,病人无法得到很好的护理,护士都是一些无知、粗俗的女人做的工作,甚至她的父母都觉得她的选择损害了家庭的名誉。

可是南丁格尔却发誓要改变这一切。

1853年,南丁格尔在伦敦担任了妇女医院院长。次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她毅然接受政府的邀请和任命,带领38名妇女,离开伦敦,启程前往克里米亚战场担任战地护理工作。刚开始,工作不是很顺利,士兵们由于伤痛和不满,常常对着她们大喊大叫,可是南丁格尔以她的善良和精湛的护理技术,赢得了伤兵们的好感。渐渐地,士兵们不再骂人,也不再粗鲁地叫喊了。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南丁格尔总会提着一盏油灯,一一到病房巡视,她会仔细检查士兵们的伤口,看看是否换过药了,他们是否得到了适当的饮食,被子盖好了没有,病情是否得到了控制。士兵们都被她的举动而感动,有的士兵竟然躺在床上亲吻她落在墙壁上的身影,表示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她还会安慰一些重病患者,为了做好他们的心理工作,并督促士兵往家里写信以报平安,就连她自己也寄了几百封信给那些死亡士兵的家属,安慰他们。虽然这些工作,虽然都是默默无闻的,但正是这些点滴的小事却给士兵们带来了莫大的精神和身体的抚慰。于是,很快,南丁格尔就成了士兵中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了这样一位“持灯女士”。就在南丁格尔克里米亚短短半年时间里,伤兵的死亡率由原来的40%下降到2.2%。

直到1860年,南丁格尔用英国政府奖励自己的钱,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她也被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1907年,英国女王还授予她功绩勋章,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这一最高荣誉的妇女。她逝世后,世人为了表示对她的敬仰,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了国际护士节。1912年,第9届国际红十字大会的代表一致通过决议,设立南丁格尔奖。

不错正是有着像南丁格尔这些心系社会的每一个弱者,心系国家的大无畏精神才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如此的美好,充满温暖。我们来看看关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德蕾莎的故事:

一天,德蕾莎需要去巴丹医院商量工作,她在靠近车站的广场的一角发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感觉像是死了一般。德蕾莎蹲下来仔细一看:老妇人用破布裹着脚,爬满了蚂蚁,头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个洞,还残留着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这时她赶紧替老妇人测量呼吸及脉搏,似乎仍有一口气在,于是,就为老妇人赶走苍蝇,驱走蚂蚁和蛆虫,擦去血迹。德蕾莎心想,假如任她躺在那里,则必死无疑。于是就暂时放弃了去巴丹的行动,请人帮忙把老妇人送到附近的医院。医院开始时对这个没有家属的老妇人根本不予理会,但在德蕾莎的再三恳求下,医师便替老妇人治疗,然后告诉德蕾莎这个老妇人必须暂时住院,等脱离危险期后,再需找个地方静养。德蕾莎把病人托给医院后,立即到市公所保健所,希望能提供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场所。幸运的是市公所保健所的所长也是一位热心的人,当他仔细听完德蕾莎的请求后,便马上带她来到了加尔各答的一座十分有名的卡里寺院,他答应将寺庙后面一处信徒朝拜后的地方免费提供给他使用。但是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其理由是德蕾莎修女并不是印度人,然而她丝毫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更过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提供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正因为她的这种行为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也就渐渐的平息了。

自从找到这个落脚点后,不到一天的时间,她就将三十多个最贫困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这其中有个老年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即断了气,临死前,他拉着德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其实光靠德蕾莎及修女们的工作,要想救助全加尔各答的垂死者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德蕾莎她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认为人类的不幸并不存在于贫困、生病和饥饿,真正的不幸是当人们生病或贫困时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即使一个人死去,临终前也应有个归宿,这就是德蕾莎向垂死者传播的爱。淡定看人生,宁静做自我,我们更要为孤寡叹,为离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