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住气做人,沉下心做事
13654900000072

第72章 凡事三思,方能后行

“三思而后行”出自于《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的话究竟有何含义?这里有两种解读:一是孔子主张何必要三思而后行,其实再思就完全可以了。一是孔子是认为“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做得还不够,需要“再思考一次才可以。”很明显,其实后一种解读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三思而后行”当中的“三”字是再三、多次的意思,而并不是实指三次。同“三人行,必有我师”中的“三人”,并非实指三个人是一样的道理。

季文子本姓季孙,名行父,谥文,是当时鲁国的大夫。他在做事情的时候过于小心,也过分的仔细。一件事情,他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可是还会常常出错。于是当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说:“再,斯可矣!”。

其实以孔子看来,凡事只要是经过正反两方面的考虑之后,权衡利弊,斟酌左右,便可付诸行动,无须乎“三思”。所以说《论语》当中的这一段话,其实并不是在表扬季文子办事的谨慎,而恰恰是在批评他做事过于谨小慎微、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的风格。

原本一句带有贬意的话,反而却成了中国人遵循了几千年的处世原则。假如孔夫子若死后有知,岂不是要晕死?

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对孔子的话怎样解读,而是“三思而后行”到底好不好?这就要我们依据具体情况,作出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孔子的话也仅仅是针对季文子而发,并非泛指一切。

我们不禁要发问,为何“三思而后行”这个古训能够一直流行到现在呢?因为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针对复杂的问题,必须得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付诸于行动,谋定而后动。假如我们做那种冲动,轻率,凡事不经过脑子,鲁莽从事的人一定会吃大亏的。

然而“过犹不及”,有时候办事谨慎也是对的,可是过分谨慎就会变成小气。那么“三思而后行”应该“思”些什么呢?其实无非就是判断是非和利弊、得失和后果。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这些是非、利弊以及得失其实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因此,相对就会出现矛盾,比如有利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多方利益博弈,谁又得益最多?其实这些都有一个权衡的过程。我们都知道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是发展的一个循环,假如一思为肯定,从正面进行思考;再思为否定,从反面进行思考;三思为否定之否定,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就永远也下不了结论。

历史上,因谋而不决,优柔寡断而误事的例子很多。《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对袁绍的评价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非英雄也”。袁绍确实多次因为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而延误战机,最后袁绍在官渡决战中,惨败于曹操绝不是偶然的。

在战场上也没有事实上的常胜将军,一定要在自己有六、七分把握时敢于“亮剑”,假如非要等到十成把握时才开打,就没有仗可打。林彪曾经在辽沈战役指挥战斗中一度谨小慎微、犹豫不决,这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道理,可要是思虑过多,则会容易贻误战机,假如当时没有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一再督促,战局就很难说了。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商场如战场,若是稍一犹豫,商机会则会在转瞬间错失。所以这就需要当机立断,根本容不得你“三思而后行”。真正打仗的时候讲知己知彼,同样在商战中也必须掌握各种信息。信息不能过少,因为风险太大,更不好决策;信息过于充分了,而你的对手已经开始行动了,这样你就不免要出局。所以只要掌握了四成到七成的信息,就必须马上果断出手,虽然有些冒险,总比出局要好。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再,斯可矣。”还真是有些道理呢。

汉代韩婴曾说过“慎于言者不哗,慎于行者不伐。”这其中的“不伐”,则是指不自夸自大,不自骄自纵,不独断专行。唐代《贞观政要》中也说过:“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及,志不可满。”又说:“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只有始终如履如临,戒骄戒躁,凡事三思,方能后行。

记得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德成以谨言慎行为要。”假如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那么慎行,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今时代不同了,那些看起来貌似君子的,说不定就是十足的小人。而一些表面看上去像是小人的人,保不准还真是个堂堂正正的君子。其实判断,来自实际,更来自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