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定力就是能把持自我、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意志力量,是一种宠辱不惊的从容与镇静,一种精神和信念,一种操守和修养。
“定力”,其实最早广泛用于佛教当中,意思说的是假如要想修成正果,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不随波逐流,不为环境的变化而转变,必须能耐得住寂寞,能经得起挫折,并且要拒绝名利诱惑,超越自己本能的欲望。
“定心”才能“定力”。
首先,我们在对待自己获得的成绩要保持一颗脚踏实地的平常心。干事业的时候不能有半点虚假,也容不得任何浮躁。唯有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这样。其次,我们对待自己的进步还要保持一颗从容淡定的平静心。正所谓,淡定看人生,宁静做气我。多一分冷静,少一分浮躁,我们许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定心”需要“醒脑”。
假如一个人头脑发热,盲目乐观,当取得成绩的时候飘飘然,自己出现问题的时候茫茫然,判断形势的时候昏昏然,那么他就很难为自己把好关、定好向。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树立牢固的终身好学的理念,把提高我们自身能力素质当作内在的要求,然后再对照自己新的使命要求在同事朋友之间找差距,要学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抢占机遇,从而掌握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应对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各种挑战。
其实定力也是人的一种精神和信念,一种操守和修养。我们每一个人在法律和制度面前都可以规规矩矩、不越雷池一步,这样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但假如在那种无人监督、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遵从自己内心的信仰,不为物役,不为利诱,而这就需要高超的定力。而正是在这种定力的背后,反映的恰恰是坚定的信念和操守。
《元史》当中有这样的记载,宋末元初,世道纷乱。一日,一个许衡的学者外出,天气燥热,让他口渴难耐。恰好路过一一棵梨树,见行人纷纷上前采摘,可是许衡却丝毫不为所动。有人不禁问他:“这么大热的天,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许衡回答道:“不是我自家的梨,又怎么可以乱摘呢?”那人听了直笑他迂腐,可是他却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不错,“我心有主”,这既是一种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的定力,同样也反映了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其实,人的定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庄子》里有个运斤成风的故事:
一日,庄子去送葬,在去惠子墓地的途中,他告诉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一个人把白粉不规则地涂抹在他的鼻尖上,然后让一个叫石的工匠砍削掉这一小白灰。只见那匠石挥动斧子,快得像一阵风似的很快地砍过去,就削去了鼻尖上的白泥,郢地的人站在那里脸色毫无改变。
诚然,我们在感叹匠石娴熟的技艺的同时,对郢人那种超强的定力无不叹为观止。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假如说这位郢人微微地挪动一下身体,那么不但匠人的技艺无从施展,恐怕连郢人他自己的性命也难以保全了。可以毫不怀疑地说,拥有这种超强的定力其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艰苦磨砺才可以练就的,所以我们更要学会不争不抢,守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