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住气做人,沉下心做事
13654900000046

第46章 谨慎行事,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是一个警示和教诫的词汇,是指人处在平安稳定的环境中时时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学会谨慎行事,居安思危,这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一种理智的人生态度。

《左传·襄公十一年》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击,战事不休。晋、楚两个大国为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更是经常发生冲突。

晋厉公在位时,由于沉迷酒色,亲近奸臣,随意杀害大臣,搞得晋国民心不稳,内乱不断。因此,楚国的势力渐渐占了上风。

公元前573年,晋大夫栾书、中行偃发动政变,杀死暴君厉公,并把住在国外的公子姬周接回国,拥他为国君,称晋悼公。悼公年轻有为,举贤任能,革新朝政,节用民力,晋国又开始逐渐兴盛起来。

当时,晋国北方散居着许多少数民族游牧部落,他们被统称为戎狄,经常出兵侵扰晋国边境地区。公元前569年,无终部落的首领嘉父派使者孟乐带着贵重的礼品来找晋大夫魏绛(jiàng),托他引见悼公,请求晋国与诸戎结盟讲和。魏绛表示同意。魏绛面见晋悼公说明此事后,悼公不同意。悼公对魏绛说:“戎狄贪而无亲,只能靠武力解决。”魏绛劝谏说:“现在中原地区的兄弟国家经常受楚国欺凌,往往被迫屈服,他们盼望着晋国去援助。如果我们对戎狄用兵,万一中原有事,怎么还有力量去对付呢?”晋悼公觉得有道理,就采纳了魏绛的意见,并且派他主管“和戎”事务。魏绛亲自带着使命到北方戎狄各部去,与诸戎缔结了互不侵犯的盟约。从此,晋国基本上解除了后顾之忧,力量更加强大了。

当时的郑国,虽然是和晋同姓的兄弟国家,但由于楚国一再出兵攻打,无力抵御,只好背晋投楚。晋悼公非常恼火,决定会合宋、卫、齐、曹等十二国军队对郑用兵,以示惩戒。公元前562年9月,诸侯联军直逼郑都新郑东门。郑简公感到十分恐慌,马上派王子伯骈(pián)去诸侯营中请罪求和。晋悼公同意讲和。为了表示谢罪,郑简公给晋悼公送去了许多礼物,其中有三个著名的乐师、十六个歌伎,还有一批珍贵的乐器。

晋悼公感到十分高兴,他想起了魏绛和戎的功劳,决定把郑国送来的礼物分出一半,赏赐给魏绛。魏绛听后,谦逊地说:“这完全是君王的威德和各位大臣的功劳。古书上说:‘居安思危’。能思就会有备,有备可以无患。君王如果能够牢牢记住,就可以永远享受今天这样的欢乐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居安思危非常重要,对于个人来说同样重要。处在顺境中的人一定要有危机意识,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危机意识是一种竞争意识,能使一个人奋发前进、迎难而上;危机意识是一种超前意识,只有认识危机,方能未雨绸缪,提前预防;危机意识是一种鞭策意识,只有认识到了危机才能产生“狼来了”的紧迫感,让沉睡者猛醒。一个人懂得居安思危的人才能够很好地适应周围的大环境,从容地去面对一切的问题与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