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住气做人,沉下心做事
13654900000044

第44章 放下是福,并非失去

电影《新少林寺》的片尾曲这样唱到:“放下颠倒梦想,放下云烟。放下空欲色,放下悬念。多一物,却添了太多危险。少一物,贪嗔痴,会少一点。唯有心无挂碍成就大愿,唯有心无故妙不可言。算天算地,算尽了从前。算不出生死会在哪一天……”

“放下”是一句禅语,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放下”的故事。

佛陀在世时,有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拿了两瓶花要献给佛,并请他开示佛法。

佛说:“放下。”

黑指放下了左手的花瓶,佛又说:“放下。”

黑指放下了右手的花瓶,佛还是说:“放下”。

黑指茫然道:“我已经全放下了,你还叫我放下什么呢?”

佛说:“我不是叫你放下花瓶,而是叫你放下六根1、六尘2、六识3.当你把根尘都放下时,你就再也没有什么对待,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你将从生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放下”是一种大境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诱惑重重,人们六根不净。在红尘俗世中跌打滚爬之人是很少能够悟出这种境界的。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曾被人称为是“洗削凡尽,超然独妙”的大才子,本来多年潜居鹿门,自诩“此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何其清高,何其飘逸。然而,终因放不下心中的功名利禄,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是下了山,跑到长安托关系、找路子,一门心思地想在仕途上干出一番业绩来。自诩为潇洒、飘逸、放荡不羁的李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李白看上去比孟浩然更为潇洒狂放,他吟诵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等诗句,实际他说的这些都不是他的内心话,他骨子里仍放不下“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的黄金梦。

人生在世,各种各样的诱惑都有很多,多到难以计数。金钱、美色、权力、地位、名誉,算是比较大的诱惑;一餐美味、一杯美酒、一件华服、一瓶香水,乃至一朵鲜花,都是小小的诱惑……这些世俗的东西,你蔑视它,反对它,抨击它,口口声声要与之决裂,信誓旦旦要与之背叛,全是因为你心中装着这些东西割不掉、放不下。

背负着种种的诱惑,人活得很累,但依旧有无数的人乐此不疲,足以说明诱惑本身有着如同鸦片一样的魔力。就像吸毒的人,你劝他戒掉毒品,即使对药物的依赖通过戒毒解决了,但是心理的问题,短期内绝对无法克服。同理,明明“一箪食,一瓢饮”,甚至“三分饥和寒”,也能过日子,或者还有益健康,但那些难以抵制的诱惑,终将人的身体养至“虚胖”,鼓胀着“将军肚”,身着锦衣华服,方显“英雄本色”、“成功人生”。特别是已经“吃得苦中苦”,何不“为人上人”呢?

照这样看来,“放下”这个似乎无法兑现的诺言,就像威尼斯商人无法兑现“一磅肉”的诺言一样。但大千世界中,人的思想异常复杂,境界亦各不相同。先不说思想境界谁高谁低,偏偏会有一些人“放下”了。多数出家之人能做到。“俗人”中,也有一些能做到。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捐款数百亿元成立慈善基金,放弃总裁职位,专事技术研究;一贫如洗的捡垃圾的老人,忽然爆出“冷门”,原来帮助贫困学生几十人。

所谓的金钱、地位可以“放下”,美色、名誉可以“放下”,思想负担、无谓的“虚名”或者实惠的“权力魔杖”是否也可以“放下”呢?答案是肯定的。行走在尘世中,人原本一无所有,最终还是要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只要你看淡了、想开了,你什么都可以放下。当你明白“放下”这一人生哲理,你人生的路才会走得更宽更远。

“放下”是一种大境界,“放下”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当一个人想通了,看穿了,把“滚滚红尘”视若无物了,这是彻底的“放下”,或者是“消极的放下”。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最切实可行的是“部分的放下”、“积极的放下”。红尘中人不可能全部地放下,在你奔赴梦想的路上,你不妨放下一些包袱,放下一些诱惑,放下一些……

现实中的很多人之所以在前进的路上举步维艰,是因为身上背负的东西太重,他们之所以背负那么重的东西,是因为他们还没学会放下。功名利禄常常微笑着置人于死地。当你放下了烦恼,快乐便会与你结缘,当你放下了利益,你便步入超然的境地。

“放下”是福,并非失去,别让背负的东西压弯了你原本挺直的脊背,学会放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