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上部)
13654700000003

第3章 《挑战的手套》

~1903 挪威~

Men before marriage we can live follow one's inclination sly, etc. They want to get married; people must also believe their promise. As long as women's day has no power to cancel this terrible privilege, or can't live independence from the bondage of the privilege, so half of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goes on was sacrificed for the sake of another half - for more than half of people died because of lack of self-control. This privilege results overcame all the efforts of the struggle for freedom in the world. This is not a funny thing.

男人们在婚前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等他们想结婚了,别人还得相信他们提出的诺言。只要妇女一天没有力量取消这种可怕的特权,或是不能脱离这种特权的束缚而独立生活,那么世界上的一半人还得继续为了另外一半人的缘故被牺牲——为了另外一半人缺乏自制的缘故而牺牲。这种特权结果压倒了世界上一切争取自由的努力。这可不是件好笑的事。

“获奖理由”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又缤纷。

“名人小记”

比昂斯腾·比昂松(1832-1910)

比昂斯腾·比昂松,挪威作家、爱国人士、政治鼓动家。19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首位获得此殊荣的斯堪纳维亚人。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政治社会问题。不论是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还是作为一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鼓动家,他都正直不阿,主张和平。尽管一生批判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人权的不公而树敌无数,但是在他七十岁生日的时候,挪威各派别还是纷纷到场祝贺以表尊敬。在挪威,他堪称无冕之王,深受挪威国民的爱戴。

他出生于挪威的克维尼,父亲比德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也是教区的牧师,因此比昂松自小就知道尊重他人、爱护和平不是义务,而是责任。他的母亲则是音乐家理查德·诺德拉克的姑妈,比昂松在他母亲这里继承了艺术才华。他的童年是在挪威乡村度过的,这使他十分热爱那片广阔的土地。

比昂松在奥斯陆上中学时期,曾与著名戏剧家亨里克·易卜生、约纳斯·莱伊是同学。在这里,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以后,他先后为几家出版社担任文学和戏剧评论的工作。1857年开始创作自己的首部文学作品《战役之间》,并且担任挪威国家剧院的舞台导演。1866年至1871年,他还担任过《诺斯克福报》的编辑。在工作当中,他总是积极地向外界传播本土文化,宣传独立的思想。比昂松还和易卜生等热爱戏剧文学的人共同通过民族语言创作出许多展现挪威现代文学的作品。

比昂松一生花了大量的时间与不公平不道德的行为作斗争。他时刻关注政治倾向和社会热点问题,为世界和平、民族独立做过多次政治演说,并且鼓励建立挪威国家剧院,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为挪威在瑞典的独立战争中取得自由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曾这样说道:“连地球都可以在茫无边际的天空里发现自己的轨道,何况我们?”

他是挪威最伟大的小说家,是仅次于易卜生的挪威戏剧家。他所创作的作品皆洋溢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比昂松的诗《是的,我们热爱祖国》于1864年由诺拉克作曲,成为挪威的国歌。

晚年健康状况不佳,赶赴巴黎治病,1910年在巴黎创作一首名叫“善行拯救世界”的诗时不幸去世。

“内容梗概”

这件关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最终演变成了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辩论会。约定俗成的习惯或许是一件好事,能够使人们自觉遵守习惯里面的一切要求和做法。一代接着一代地无限循环下去。

假如人们永世不会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会觉察内心深处的渴望,那么不管是不是公平的事情,大家都会觉得幸福和开心。愚昧就是有这样的好处,让人们的欲望减少,容易满足。然而,如果真是这样,世界看起来好像就不再有意思,还是不时有些不满和悲痛存在才能突出快乐和幸福的珍贵。

爱情是自愿且纯洁的,是为彼此坚守的承诺。但是看似神圣的感情,却总要因为性别的差异而失去本意。

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女性的地位就在“约定俗成”中,成了弱势,成了“本就该”服从男人的妇女。思伐法小姐的挣扎不是力量不够大,而是约定俗成拥有超能力。

“精彩赏析”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上流社会道德与自由公平的斗争。女主角名字叫思伐法,上流社会的年轻小姐,举止典雅,温柔大方。男主角是国内最阔气的大富翁的儿子,名叫阿尔弗。

女孩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学会了多个国家的语言,她生活在上流家庭,却没有养成骄奢淫逸的生活习惯。在她妈妈的悉心栽培下,她成了一个十分优秀的人。学校毕业后,她开始兴办幼儿园,帮助更多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生活,她还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在人们眼中,她品性善良、热心体贴,是一位难得的好女孩,自然少不了人们的称赞和尊敬。

过去,她也曾有过一段感情,只是那段感情她现在连想都不敢想,因为那是痛苦的,是不洁净的感情。是的,她曾看上的那个男人,对她不忠诚。她对自己说,一定要找到一位值得托付终身的人,那个人一定要人品够好,最重要的是精神和身体必须忠贞。

不久,那个名叫阿尔弗的男人走进了她的世界。他多次向幼儿园捐款,并且寻找机会同思伐法聊天。有时候,他们会谈到一些关于奢侈的话题,阿尔弗认为人们不应该奢侈,应该把钱用在做公益事业上。这个想法正和了思伐法的心意,她觉得眼前这位男士风度翩翩、儒雅得体,想法又与自己一致,正是自己心中要等待的那个王子。

传来女儿和国内大富翁家公子结婚的喜讯时,李斯正在科隆。欣喜若狂之际,他急忙置办新装赶了回去,李斯就是思伐法的父亲,一位爱修饰、爱钱财的父亲。在订婚晚宴进行到高潮时,李斯就像变戏法似的出现在现场,并且受到了在场所有宾客的关注,他觉得十分荣耀,简直风光极了。当晚,他与很多上层人物玩牌,第二天凌晨三点才回家。他向妻子炫耀道:“思伐法能有今天,都是我从小对她进行多种外语训练起的作用。”他还向女儿得意地说道:“你快要给你的爸爸搞到一个爵位了。”之后又问了女儿是怎么和阿尔弗相爱的,思伐法如实讲述,阿尔弗给了思伐法一个新的观念,给了她爱情的希望。

阿尔弗对思伐法说过这样的话:“当我看到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比方说,一眼瞥见了你的胳膊,我就跟自己说:‘在全世界所有的人当中,这条胳膊只拥抱过我一个人的脖子,从来也没有拥抱过别人的!这个姑娘是我的,我的,我的。’”思伐法沉浸在爱情的梦幻当中,自然而然地认为他这样说是多么忠贞地想法啊,他一定也是忠贞的!她坚信这一点,不允许别人说他一点不好。

一天,一位名叫卡尔·何夫的推销员来求见思伐法。何夫见到思伐法就开始说他的妻子是克里斯登生太太的佣人,已经得肺病去世了。思伐法听完之后,还以为他是想把孩子寄托在幼儿园,于是表示非常乐意帮忙。何夫又把写给他妻子的两封情书以及耳环、手镯递给她看的时候,思伐法仍然没领会到什么,直到看见何夫告辞时跟阿尔弗会面的情景,她才如梦初醒,原来,给何夫妻子写信的人就是阿尔弗!阿尔弗走过来就要抱住她,但是她拒绝了,她喊了一声:“别碰我!”就跑回了自己的屋子,插上门失声大哭起来。她多么不愿意相信这一切是真的,自己期待的一切都成了幻想,都不复存在了。此刻,她的心很乱,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最后,思伐法还是决定与阿尔弗划清界限,她觉得这种事情无法原谅,不可原谅!

李斯太太看到伤痛欲绝的女儿时,脑海中勾起了往昔不堪回首的一幕。那个时候她也年轻美貌,天真热情。然而,这种不幸的事情在当时来讲太正常了,所以同样很自然地在她身上发生了。她无力抗拒,于是强忍吞下了这口怨气。在思伐法很小的时候,她就曾哭泣着对思伐法说:“孩子,不管为了什么,永远也别向不好的,不纯洁的东西让步!那是没骨气的事,会让你悔恨得要命;因为那就意味着不断的让步,越让越多,越让越多,越让越多!”但是,现在看着悲伤的女儿,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思想是她灌输的,又让自己去打破,真是够难为的。但是为了大局,她只得违背意愿地劝说女儿要宽容。李斯趋炎附势的本性暴露无疑,一心想要攀附这门亲家的他,极力地劝说女儿放弃挣扎。他知道如果这个丑闻传出去,一定会使当地最有钱的克里斯登生一家颜面扫地,不但会害了自己的家庭,就连亲友都会受到牵连。

面对母亲和父亲的强势劝告,思伐法表示:如果她不是坚决地拒绝这种婚姻,那么自己就会和那些人同流合污了。她觉得要是这样,还不如永远不要结婚,甚至离开当地也不愿屈服。最让思伐法伤心的不是父亲的趋炎附势,也不是克利司登生的奸诈阴险,而是母亲的忍气吞声。小的时候,一直在自己身边教导自己做个正直的姑娘的母亲,不再认为婚前不忠是破坏婚姻的重要原因。如今在这现实面前也改变了态度。这是自己无法忍受的主要原因,就好像被别人出卖了一般,她万分伤心。

李斯太太心中并不比女儿轻松,发生这样的事情只能让那不堪回首的一幕重演,但是为了家庭,她不得不委曲求全。她不忍心再说服女儿了,丈夫也没能做通女儿的工作,于是他们就把正在休假的诺登医生请来。平日里,诺登和思伐法的关系亲密,有什么心事都相互倾诉。他此次到来,也是为了劝思伐法冷静考虑考虑,不要把事情看得太简单,要是真的解除婚约,这是对社会的挑战,她自己也不会好过的。

这时,克利司登生夫妇来到李斯家中拜访,李斯不会放弃这样讨好的机会,卑躬屈膝地向他们道歉,好像真的是自己的女儿做错了事情一样。诺登费了很大的口舌才劝思伐法来面见克利司登生夫妇,然而她并不说什么,因为她已经对这些人失去了信心。克利司登生太太高傲地说,思伐法应该原谅阿尔弗,订婚就相当于结婚,许给了这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一辈子的夫主,必须完全尊重,不能想离开就离开,想耍脾气就耍脾气。思伐法还是一句话都不说。

就在这时,阿尔弗也来了,他想当着思伐法的面道歉,这件事必须说清楚!他为自己辩解道:他只爱思伐法一个人,请大家相信他。还说作为一个女人就应该原谅丈夫婚前的不正当行为。然而,这个时候,李斯太太却反问道:“假如一个女人,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然后跑到这里来,向我们保证她是一个忠实的妻子,有人会相信她吗?”

思伐法忍无可忍了!她走到阿尔弗面前,愤怒地将一只手套扔在了他的脸上,转身跑进屋,锁上了门。克利司登生夫妇根本不能理解,他们认为思伐法这样的做法是大逆不道的,是没有教养的。克利司登生对李斯一家说道:“李斯小姐把我儿子甩了,就因为她不能容忍我儿子婚前不正当的行为。可是她自己的父亲不也是在干这种事吗?”说完,便愤然离开了李斯家。

一天以后,阿尔弗来到诺登医生的住处,想请求诺登规劝思伐法回心转意,却正巧碰上父亲也上诺登医生这儿来,他不想让父亲看到,于是躲了起来。正在父亲与诺登医生交谈之际,李斯太太也前来拜访。于是,就出现了这个故事最精彩的辩论情节:李斯太太代表广大女性,克利司登生代表男性强势权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口舌之战。最后,李斯太太仍然没有因为权威而妥协,而是坚持认定男女应该平等。克利司登生实在说不过李斯太太,于是威胁道:“我要将李斯的丑事传扬到全市,直到把他轰出去!看着吧,这就开战了!”

听到这里,阿尔弗实在躲不住了。他站了出来,表示这确实是自己的错,自己还深深地爱着思伐法,而且比以前更爱了,想找思伐法谈谈。

思伐法收到一封信,是她母亲写给她的,里面是关于她父亲不忠贞行为的真相。思伐法感到,生活突然间变得无意义了,世界不再是干净的了,就连最珍爱的家也变得脏了。自己过去坚持的真理如今已没有价值。克利司登生最终还是采取了和解的做法,李斯仰仗克利司登生穿上了宫廷礼服,佩戴上了圣奥莱夫勋章。

终于有一天思伐法愿意见阿尔弗了,阿尔弗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忠心,恳求思伐法能够等他。思伐法心软了,她表示如果阿尔弗能够把过去由于信任感而产生的幸福感再还给她的话,她会很感激的。

阿尔弗告别时,请求思伐法向他伸出一只手,而她却伸出了一双手。母亲问她:“是不是决定要再给阿尔弗一次机会?”她说:“我想是的。”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挑战的手套》,作者比昂松以此荣获了第三届诺贝尔文学奖。故事的本意在于为广大妇女争取平等自由的权利,尽管最后思伐法还是妥协了,但是还好阿尔弗愿意为了她改变些什么,还好阿尔弗依然深深地爱着她。

“名家点评”

比昂松的抒情诗清新真纯、感性敏锐,他的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宝藏,很多音乐家看到他的优美声韵,都喜欢把它们谱成歌曲——没有任何国家的国歌像比昂松为挪威所作的《是的,我们爱祖国》那么动人;而当您站在挪威海岸,想起这位民族诗人,想起自己的前途,心底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首《月光曲》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