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美丽的敦煌
13637100000004

第4章 坐镇两山的莫高窟

三危山色如紫罗,峥嵘突兀,昂首屹立在大泉河的东岸。鸣沙山金碧辉煌,山形弯环,妩媚温柔地卧在大泉河的西岸。两山刚柔并重,隔水相望,且又虎视眈眈。在山壑之间,流淌着大泉河。这条河每遇山洪暴发,便汹涌澎湃,一泻千里。而平时漾淌着一缕绵缠而清澈的溪水,浇灌着河两岸的土地。使这里红柳丛生,芳草青青,柳绿花红。穿过浓荫蔽日的杨树林,走过松柏夹道的小路,透过疏密相间的绿叶青枝,就会看到砾岩峭壁上的艺术宝库——莫高窟。亲爱的朋友,当你步入艺术殿堂,在那大小不等、形制各异的神秘洞窟中徜徉,面对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彩塑和丰富多采、精美绝伦的壁画,在人间天国的艺术世界中赞叹不已、流连忘返的时候,你可知道莫高窟为什么要建造在两山对峙、荒无人迹的河谷里的断崖上?

相传,三危山是条青龙,鸣沙山是条黄龙。青龙要向西扩展地盘,黄龙要向东扩展地盘。二龙在大泉河岸相遇大战起来。一直争斗了九九八十一天。直斗得天昏地暗,风吼沙飞,百姓们苦不堪言。

这天,如来佛祖应观音菩萨的邀请,带领弟子东去普陀山讲经说法路过这里。见此地风吼雷鸣,黄沙弥漫。百姓们叫苦连天,口念阿弥陀佛,请求佛祖救苦救难。如来佛祖除恶扬善,用佛法将二龙镇伏在大泉河两岸。青龙化作了三危山,黄龙化作了鸣沙山。二恶龙一除,日晴月朗,恢复了生机。

可是,恶龙却贼心不死,互相不服。如来佛走后,每隔三天五日,就又呼风唤沙,争斗起来,搅得日月无光,飞沙走石。数月后,如来佛返回西天,途经这里,百姓们口念阿弥陀佛,痛哭流涕,请求佛祖想个长久之计,彻底将恶龙治服。

如来佛沉思片刻,说:“恶龙不除,天无宁日。我佛大慈大悲,留下阿难和迦叶为你们除害吧。”说完,先回了西天。

阿难、迦叶对百姓说,要想彻底治住恶龙,就必须把如来佛的真容刻在大泉河谷,才能镇住它们。众人齐声响应,愿为造像出钱出力。开工造像时,阿难和迦叶心想,二人合造一尊佛像,以后算谁的功劳呢?不如一人造一尊。于是,迦叶在河谷悬崖的南端造了一尊大佛,叫南大像(第130窟);阿难在北边造了一尊大佛,叫北大像(第96窟)。自从有了这两尊大佛坐镇大泉河岸,青龙、黄龙附首贴耳,再也不敢施展淫威争斗了。从此,敦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由于如来佛能保佑敦煌地区五谷丰登,消灾除难,供奉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纷纷来到大泉河谷,开凿洞窟,塑像拜佛,求菩萨保佑。在唐代莫高窟鼎盛时期,这里开凿的洞窟已多达一千多个。

这不过是一个神秘的宗教传奇故事。其实莫高窟修建在大泉河谷断崖上的真正原因,是古代劳动人民科学地选择了地理环境位置。石窟寺是印度佛教的产物,是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为了排除世俗生活的干扰,便于学经和修行,石窟寺往往借助壮观的自然景色,选在山势险峻、流水潺潺、景色秀丽的地方。莫高窟的选址也是这样。这里不仅能开凿洞窟,塑像拜佛,还可以开荒植树,种粮种菜,供僧侣、人们生栖。

莫高窟开凿的洞窟为什么又大又多?这与它的地质构造有密切的关系。莫高窟的岩石在地质上属于第四系酒泉砾岩,并夹有沙岩。这种由砾石、沙土等自然胶结而成的砾岩层,‘没有整体岩石那样坚硬,容易开凿,由于砾岩松散,不能凿像,只能泥塑,所以,莫高窟的佛像都是泥塑、彩绘相结合的。

莫高窟不仅自然山水优美,而且也在主要交通线上。丝绸之路畅通之后,敦煌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它最先接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不断得到中原文化的充实。印度佛教沿丝绸之路,从新疆传到敦煌,再从敦煌传到中原。因此,敦煌作为一个中西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都市,是佛教传向内地的驿站,在大泉河谷修建莫高窟也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