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美丽的敦煌
13637100000023

第23章 东千佛洞

在古锁阳城东南的祁连山谷里,有一座隐迹荒山野岭人未识的石窟群——东千佛洞。这里由于无路可行,消息闭塞,除在附近放骆驼放羊的牧民知道这个地方外,至今,知道这座石窟的人不多。

这座石窟群共有洞窟20多个。由于自然风沙的破坏,其中约一半洞窟未曾保存壁画和塑像。它古属敦煌郡管辖,同样属于敦煌艺术体系。因位于榆林窟的东面,故称东千佛洞。从洞窟的内容来看,最早为西夏所开,清代时又有零星修建。

这里的西夏洞窟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是河西石窟中少见的精美的西夏艺术宝库。在一西夏洞窟的南壁上绘有色彩艳丽的水月观音画。观音菩萨悠然自若地坐在金刚宝石座上凝神遐思,身后明月皎洁,身边祥云环绕,数竿绿竹苍翠欲滴,真是个清静的仙山胜景。宝座下,碧波荡漾,水流潺潺,对面岸上唐僧双手合十朝观音顶礼膜拜。孙悟空手牵驮着经卷的红马,紧跟在后面。这幅水月观音画无论从色彩上、线描上都达到极为严正工细的程度,不愧为精美佳作。

“唐僧取经”的神话传说源于宋代,其文字资料并不缺乏,唯有图像遗本极为奇缺。现存榆林窟的“唐僧取经图”是研究取经传说故事的最古和唯一的图画资料,极为珍贵。而东千佛洞的这幅“唐僧取经”图在画法和内容上又有所不同,为《西游记》小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东千佛洞的西夏艺术是西夏绘画的真实写照。西夏无名艺术家在自己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交流、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新的艺术内容和绘画技法,逐渐形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本民族艺术。在宋元绘画发展史上,西夏艺术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也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东千佛洞,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个老和尚领着几个小和尚,选中东千佛洞这座山谷,一边诵经,一边开洞。其中有个叫聂圆的小和尚,记性很差,别人一天能背会的经文,他三天都背不会。但他肯下工夫,反正迟几天也会了。就因为这个原因,老和尚怎么也看不起他,开口就骂,举手便打。别人干轻活,让他挖洞干重活。虽然这样,聂圆并不生气,成年累月地挖洞,刨石块,推沙子。天长日久,开了二十多个洞窟。老和尚请来画工绘壁画,找来泥匠塑佛像。完工以后,这儿就热闹起来了。进香的香客来来往往,寺里的香火旺盛,老和尚的大名传遍了四面八方。

虽然聂圆开洞窟有功,但老和尚还是看不起他。别的弟子上洞窟念经,却派他到灶房做饭。有一天下大雨,柴火被雨浇得透湿。他做饭烧火,柴直冒白烟,怎么也烧不着火。聂圆怕师父肚子饿了骂他,便提心吊胆地去见师父,诉说原委,请师父原谅,改食馒头。谁知师父非要吃饭,并骂道:“没有干柴,就把你的大腿当柴烧!”他挨了一顿臭骂,回到灶房,感到着实委屈。眼泪流个不停。突然,一声雷响,把他吓了一跳!耳边又响起了老和尚的恶声咒骂:“没有干柴,就把你的大腿当柴烧!”又一阵雷声响过,他心一横,牙一咬,在灶堂里点把麦草火,将双腿伸了进去。说也奇怪,他的腿就像浇了油的干柴,迅速燃烧起来。熊熊大火很快把水烧开了。他急忙下米、下面。饭熟之后,他心惊胆颤地端上给师父送去。见师父有了好脸色,便把做饭经过讲了一遍。老和尚听罢,一看弟子的双腿完好无伤,感到十分惊异。顿时悔悟过来,紧紧地抓住聂圆的双手,说:“贤徒呀,修持之道,在于心志笃诚。这些年来,难为你了,师父我无地自容!如今,我年纪大了,你已修成正果,这寺院住持你就来当吧!”

聂圆再三推脱,怎奈师父主意已定,决不更改,只好接替老和尚当了住持。

不久,老和尚辞别众位弟子,云游去了。

此事传开后,人们都把聂圆称为聂佛爷。以后,聂佛爷在佛洞旁的一个小龛里坐化了。也不知过了多少年,山谷里的泉水干涸了,和尚们无法生存,只得离开了东千佛洞。从此,这儿就断了香火。时间一长,就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有关研究敦煌石窟艺术的工作人员,在距千佛洞较近的安西县桥子乡的牧民口中,听到了这个故事,方才知道东千佛洞依然存在。便请了向导,于1982年才找到了这座石窟群,并进行了考查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