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美丽的敦煌
13637100000121

第121章 壁画中的乐队和乐器

乐队的出现始见于唐代壁画之中。有立部乐和坐部乐之分。

“立部乐”和“坐部乐”是隋唐宫廷乐的形式。从表演形式上看,站着演奏的称为“立部乐”,坐着演奏的称为“坐部乐”。除了演奏形式的不同之外,其使用的乐器也不同,“立部乐”多用鼓笛之类的乐器,而“坐部乐”则以笙箫为主。因此,在宫廷中有贵贱之分,称“立部乐”贱,而“坐部乐”贵。其实,“立部乐”和“坐部乐”还表现在用途上的不同。如迎来送往中的礼仪之乐均属“立部乐”,其特点是便于流动,不受场地限制,随处需要均可进行演奏,鼓乐齐鸣,气氛热烈。而“坐部乐”只能在特定的场合下演奏,是专供人们欣赏之乐。

壁画中出现最多的是“坐部乐”。在唐代的经变图中都表现出了一定的乐队形式,个别的经变画中还有两个或三个乐队。音乐在佛教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难看出的。为什么经变画中都采用“坐部乐”的形式,而不采用“立部乐”?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坐部乐”贵,佛教的圣洁必然选其贵者。经变图中的乐队排列形式有“八”字形和“一”字形。“八”字形是乐队演奏者分为两队,中间为舞伎,乐队人员分坐在舞伎的两边,呈“八”字形状,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排列形式。“一”字形为横排,乐队人员或单排或双排,队形整齐统一。一般的乐队中由六至十二人组成,多者为十六人至二十余人,少者为二至四人。最早的“立部乐”见于390窟南壁东侧下部的供养伎乐,属隋末唐初之作。在女供养人的后面有供养女乐一组,共计八人。分别演奏琵琶、箜篌、方响、横笛、排箫等乐器,在缓缓行进中奏乐。

壁画中所表现的乐器种类十分繁多,大大小小,形形色色,不可计数。在近200个洞窟中都画有各种不同形制的乐器,数量之多,实属罕见。这些乐器中有中国的传统乐器,也有从西域诸国传人的乐器。总括起来,可分为三类,即弹拨乐、打击乐、吹奏乐。弹拨乐有琵琶、阮咸、古筝、古琴、凤首箜篌、竖箜篌;吹奏乐有海螺(法螺)、横笛、竖笛、笙、竽、篪、筚篥、铜角、排箫;打击乐有腰鼓、毛员鼓、鸡娄鼓(楷鼓)、答腊鼓、大鼓、鼗鼓、差头鼓、单面鼓、铜磬、拍板、铜钹、钲、铙、方响、钟、铃、铎。在乐队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常见的是竖箜篌、琵琶、古筝、阮咸、横笛、竖笛、排箫、筚篥、笙、拍板、腰鼓、方响等。当然,每一个乐队的组成均有不同。有的以弹拨乐为主,有的以打击乐为主,有的则以吹奏乐为主。乐队是为舞伎伴奏的,因此乐器的选择是根据舞蹈的内容而定的。舞蹈有“软舞”、“健舞”之分,“软舞”轻柔飘逸,“健舞”刚劲有力,不同的形式表现了不同的内容。而在乐队如何选用乐器上,也体现了用什么样的乐器才能表达什么样的情绪和内容。由此看来,古代人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识,尤其表现在对艺术的追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