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13636000000061

第61章 楼兰

曾是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史记》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廓。”公元前77年由于楼兰王尝归勾结匈奴阻劫汉使,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往刺其王,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王都南迁打泥城,原楼兰王都遂成为汉代戍守屯垦的重地。东汉以后楼兰之名不见于史籍记载,曹魏西晋时期在西域设置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戊己校尉驻守高昌,而西域长史屯戍何处,史无明文。

20世纪初楼兰古城出土了大批木简残纸文书,经学者们的考释研究,始知西域长史设置于鄯善境内的楼兰古城。直到4世纪前凉末期楼兰才彻底废弃。

楼兰古城位于若羌县城东北220公里,在罗布泊以西、孔雀河南岸7公里处。现存的古城遗址大约是4世纪的遗址。古城呈正方形,城内东北区有雄伟的佛塔和寺院。它虽处亚洲腹地,楼兰却是碧海清波的水乡泽国,辽阔而美丽的罗布泊是它的生命之源。它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东西交通的咽喉,战略的要地,中西文化荟萃之都市。楼兰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先后来到楼兰的人,有汉人、匈奴人、月氏人、乌孙人、大宛人、粟特人等,但楼兰人是什么人种,还是一个悬案。约4世纪前后楼兰国消亡,人口外迁,那时已成一片废墟。

如今罗布泊滴水俱无,湖底仰天,已成为历史上的湖泊名词了。当年的楼兰驼铃终日不断,城内商贾如云,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的贸易中转站扮演着中枢城市的角色。同时也是匈奴、汉及周边游牧民族经常争夺的“热点地区”。

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遣傅介子去楼兰刺杀国王。因为国王经常拦杀汉朝的使节,听命于匈奴。傅介子在宴席上对国王耳语说,我这次来带了许多珍宝请你过目,国王酒喝多了,竟跟傅介子去了侧室。一会儿,傅介子拎了国王血淋淋的人头出来对楼兰的贵族们说,你们应知汉朝的伟大,你们的新国王就要从长安来了。不久国王的弟弟、汉朝的“侍子”尉屠耆从长安出发了,带着汉朝给他颁发的印章,汉朝赐给他的宫女以及车骑浩浩荡荡往楼兰来了,同年楼兰改称鄯善。

公元73年,班超等36人出使西域,受到了鄯善国王的款待。不几日,发现匈奴的使团也来到鄯善。班超这位“投笔从戎”的英雄,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话激励部下,当夜乘大风点燃了匈奴人的营帐,击鼓呐喊,虚张声势中杀了匈奴的使臣,迫使楼兰王归顺了汉朝。5世纪东晋僧人法显西去求法路过该地区时写道:“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渡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到了唐代,“楼兰”常出现在边塞诗里,成为诗人的想象之物。李白诗云“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这也不过是对楼兰从前发生过的“城南旧事”的依稀追忆罢了。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这样一座在汉代颇具知名度的城市竟神秘地从史书的记载中消失了。楼兰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故?是一场战争、一场流沙还是其它?楼兰究竟废弃于何时?古城的居民、屯田的战士都到哪里去了?回答人们的只有残垣断壁下那些不完整的木筒、破碎的陶片、丝绸、毛织品的残迹,还有那些静静的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