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13636000000035

第35章 飞天

飞天是印度佛教中传说的护法神,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慧琳音义》十一说:“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这些天女,多与乾闼婆为妻室也。”《大智度论》卷十说:“乾闼婆是诸天伎人。随逐诸天,为诸天作乐。”

乾闼婆和紧那罗当初在龙天八部众神中的职能是有区分的。乾闼婆的任务是在净土极乐世界中为佛献花。散发香气,供养、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净土极乐世界中,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等奏乐歌舞,居住于天宫,但不能飞翔于云宵。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从而转化为飞天。

莫高窟飞天数量之多令人叹止。据统计仅在莫高窟492个洞窟中270多个洞窟绘有飞天图像,共达4500身之多,加之榆林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等处飞天的数目可达6000多身,在这个佛教艺术王国中,真可谓无处不飞天。莫高窟中最大的飞天每身2米多长(130窟大佛殿内),最小的只有5-6厘米长。绘飞天数目最多的洞窟是209窟,共画飞天156身。飞天的艺术种类有壁画、泥塑、砖雕和石刻,前三种多见于河西一带,石刻飞天则多见于云冈、龙门、大足等石窟中,这种现象是由特定的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的。飞天的艺术形象从莫高窟建窟伊始就出现于壁画中,从366年到1368年一直延续了千余年且从未间断。第329窟是初唐开凿的,这个洞窟的藻井用淡蓝作底色,象征着天空,中心是一朵盛开的莲花,莲花四周是四身飞天,她们围绕着莲花右旋飞翔,身上的长巾随风飘舞,姿态各异。藻井外围是12身伎乐飞天,她们手中持着各种不同的乐器边飞边奏。飞天也叫香音神,佛在说法时她们就在天上边飞边散手中的鲜花,身上带有很多的香味,飞过后香气散发在天上……第320窟南壁净土变上方的4身飞天,是莫高窟最美丽的飞天了,可以说是飞天的代表作。这4身飞天,2人一组,呈对称状,在对称中又有变化。在右边这一组中,前面的那一身飞天在向前飞行中身体向后,手里拿着花朵,似在散花,又似在戏弄后边的飞天;而后面的飞天则张开双臂聚精会神向前飞舞,似乎要追上前面的飞天。前面的飞天双手平举,显得舒缓柔慢:

后面的飞天右腿作蹬腿状,似在使劲,显得急促有力。敦煌的飞天与西方油画中的天使有所不同,那些可爱的小天使身上长着翅膀,像鸟一样飞:而敦煌的飞天只凭着几根薄薄的丝绸飘带,却飞得那么轻盈自在,使人感觉到她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比起长着翅膀的天使来,更富有想象力,给人们以更丰富的美的感觉,给人以更大的鼓舞。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飞越了十几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莫高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十几个朝代里,由于政权的更替,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以及意境、情趣和形式风格,都在不断地变化。一千年间敦煌飞天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演变发展的历史。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时期。一、兴起时期。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336-535年)大约17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是西域式飞天。二、创新时期。从西魏到隋代(535-618年)大约80余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相交流,相融合,创新变化的阶段,是中西合璧的飞天。三、鼎盛时期。从初唐到晚唐(618-970年)贯穿整个唐代大约300年。此时期的敦煌飞天进入成熟鼎盛时期,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这时期的飞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飞天的风貌,是完全中国化的飞天。四、衰落时期。从五代到元代(907——1368年)大约460余年。这一时期的敦煌飞天继承唐代余韵,造型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已无隋代时的创新多变,唐代时的进取奋发精神。飞天的艺术水平和风格特点虽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从飞天的艺术形象说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文化艺术形象,而且它是一种多种文化的揉合体。飞天的故乡在印度,但是飞天却是在印度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共同孕育中成长发展的。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具天才的创作,翩翩起舞的形象与静止僵化的佛像形成对比,使洞窟添增了不少生气,使佛说法的场面更加隆重,使听法及护法的诸神更加多元化,使整个道场更具人性化。不能不说是佛教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