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敦煌与丝绸之路经典名胜故事
13636000000001

第1章 敦煌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我国以丝绸文化开凿的连接亚欧各国的友谊运河,它绵延数千里,历时二千多年,至今仍然繁荣昌盛。丝绸之路是一首古老的歌,永远唱不完;丝绸之路是一首浪漫的诗,永远赋不尽;丝绸之路是亚欧各族人民的友谊路,永远走不完。

敦煌在中西交通史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学者对汉唐日寸期的敦煌,比之为今日的上海,盖因其他为古代中西交通之总枢纽。自汉及宋,不论在政治上、军事上,敦煌均为西北之屏障,亦为经营西域之根据地。汉置河西四郡,其在政治、军事上作用甚大,而敦煌郡在四郡之中,更有其特殊地位。因为在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基地更为汇通之锁明。特别是佛教自西域东传,则以敦煌为荟萃之地,由此可知敦煌地位之重要。敦煌这个名字,是汉武帝立郡时命名的。东汉应邵注释这两个字的意义时说:“敦,大也,煌,盛也。”

有人据此把西汉日寸的敦煌说成是一个很繁华的城市。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对这两字也有过解释,他说:“敦,大也,以其开广西域,故以盛名。”指的是这个地方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地区有很重要的作用。故名之日敦煌。敦煌地处戈壁中央,素有沙漠绿洲之称。在古丝绸之路上人们所需的给养物品皆需在敦煌补给或休养生息。称其为丝绸之路的枢纽或中转站实不为过。它的起点是洛阳,穿过河西走廊后抵达敦煌,丝绸之路在敦煌则分为南北二道。南道为西出阳关,经楼兰、于闻等地越葱岭再经大月氏、安息到罗马全长七千多公里。北道为西北出玉门关,经车师前王庭、龟兹、疏勒等地越葱岭,经中亚、西亚到罗马。

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去往西域的通道,汉朝与中亚各国的交通变为畅通起来。这条道路的畅通促进了沿途各族人民的友谊,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文明发达国家的商业往往是以自己较先进的生产力为后盾的。代表它的文明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前,必以其独特的使用价值而满誉四方,并且以这些商品为基本的贸易内容形成固定的项目和传统渠道,结果便促成了商路的形成。商路的形成是十分复杂的。它必须受经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商品资源、民族消费习俗和审美观念差异、社会文明进化程度不同等因素影响,才会在贸易中形成传统贸易之路。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一度领导着世界文明的潮流,而这种作用恰恰也是通过输出古老文明的几条贸易之路发挥的。两千多年来,历史风风雨雨,丝路各国有着不同的政治因素纷扰,但这条伟大的国际商道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本停地搏动着。一是自汉唐以来,东方形成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汉唐各朝封建帝国,而西方亦有高度文明的罗马帝国,两大帝国间还有重商主义的安息(波斯)、大食(阿拉伯)、贵霜王朝和文明古国印度。从中国经过两河流域,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到地中海地区,一条高度发达的贸易经济带奇迹地把欧亚大陆连结起来,从而形成了稳定的贸易关系。其实这条商路的形成也是东西方文明达到相对平衡后的必然产物。传统商路的本质是经济链,如果贸易各方的社会生产力不发生革命性变化,这种经济环境将长期影响各方面不受战争、民族和政治的干扰。史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到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一百多年间,阿拉伯大食帝国遣华的使臣商队即达37批。迢迢千里的罗马帝国在唐朝前期遣使入贡达七次之多。二是贸易各方按照互通有无的供求关系,形成了传统性贸易商品,基本上满足了各方需求。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有香料、药材、畜产品、玻璃、珠宝、象牙、良马、毛皮及毛织品、各种珍兽珍禽和各种种植作物,如棉花、苜蓿等。中国输入西方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金银器皿工艺品和铁器、造纸和印刷术。当然大宗的贸易物仍是丝绸,传统的贸易商品结构反过来又稳定着这条商路的存在与发展。

伴随着丝绸之路上经济贸易的繁荣,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天文学、医药学、文学和音乐、绘画艺术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为各国融汇吸收,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波斯、东罗马帝国的杂技百戏,印度、阿拉伯的音乐、舞蹈和宗教艺术源源传入我国,对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也产生深远而重大影响。

丝绸之路,被我国学者喻之为“文化运河”,是极其恰当的。

在这条中西陆路交通的长廊上,留下了我国人民开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足迹,蕴藏着数不尽的文化瑰宝和人类智慧的奇观。它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为研究我国中古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历史和中西关系史提供了术为丰富的珍贵资料,在多学科的历史研究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和不容忽视的价值。特别是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了不少外来成份,至于佛像的雕塑,石窟的开凿,佛寺佛塔的建筑,更是在我国传统建筑雕刻艺术基础上,吸收了西域外来的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中原封建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佛教艺术的内容,传入内地:又不断接受了中原佛教艺术的新成果,反过来传播至域外。在长期相互影响下,逐渐把佛、道、儒三家思想熔于一炉,形成了在思想内容上、艺术风格上自成体系的中国式的石窟艺术。石窟艺术中的重要部分壁画,由于其内容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艺术反射的折光,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中世纪各阶级、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西交往的状况以及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工农业经济、各种战争、宗教传播、人民生活、社会风貌、文化艺术发展等各个方面的生动资料,因而成为形象的历史画卷。

敦煌地区至晚在上古时期就已有了人类活动,考古工作者在河西走廊发现了几十处新石器遗址,敦煌正位于这些古文化遗址分布区内。由于它文化渊源,源源流长,现存遗址星罗棋布数不胜数。千年不枯的月牙泉,轰鸣作响的呜沙山,素有魔鬼城之称的雅丹地貌,绵延数百里的汉长城,雄踞西域门户的阳关,历经沦桑的玉门关,高耸入云的白马塔,巍然屹立的烽火燧,繁华一时的敦煌故城,融中西文化艺术于一体的两千佛洞、榆林窟、莫高窟,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它们的骄傲,无不点缀敦煌灿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