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20世纪中国名曲鉴赏
13635300000017

第17章 笛声悠悠随风来

——评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

赵珊珊

1934年,中国的钢琴音乐在贫瘠荒芜的土地上,突然冒出了一朵美丽的小花,一颗闪耀着夺目光芒的艺术明珠,这就是贺绿汀谱写的钢琴曲《牧童短笛》。作品创作于上海,当时年轻的贺绿汀还是国立上海音专的穷学生面对大都会的灯红酒绿,贺绿汀却时不时地陷入对战乡满山花香的回忆中,回忆起他小时侯在湖南老家当牧童的情景。于是,那深情的眷恋,从他笔下缓缓淌出,幻化成一曲生动活泼的山水画般的钢琴曲《牧童短笛》一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的笛声悠悠随风飘来,将人们引入江南宁静的水乡。

《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应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比赛而作的。1934年5月间,俄裔钢琴家,作曲家齐尔品作环球旅行演奏来到中国,原计划只在中国几个城市演奏后就离开,但是他被中国音乐的特殊风格所吸引,临时决定改变计划,留在中周学习和研究中国音乐,并应邀担任了上海国立音专的名誉教授和当时教育部的音乐顾问。他还自己出钱,征求一首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供他以后在世界巡演中演奏,于是就有了这次“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小型比赛,也就有了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在1934年11月27日的颁奖音乐会上,由贺绿汀亲自演奏的这支清新、淡雅的旋律,避开了纷扰、喧闹的现实,把听众带回了山清水秀的南方田野中,有如隔世般美丽、脱俗,终于摘取了比赛的桂冠——“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的一等奖。

《牧童短笛》的旋律朴素、流畅,散发着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对乡村生活的回忆,激活了作曲家对民间音乐的热情,贺绿汀常沉醉于对民歌的研究、探寻,巧妙地取其神韵,自如地运用到音乐创作中,使曲凋其有不衰的生命力,显示出深厚的功底和创作灵气。他把自己童年当牧童的切身感受全部化入音乐,通过复三段体的结构形式描绘了浮云流水相伴下牧童、牛儿各尽其乐的田园风光。

婉转的笛声从天边传来,引人走进这个世外桃源——慵懒的水牛津津有味地咀嚼口中的青草;牛背上的牧童一边轻舞着手中的短笛,一边尽情地呼吸田野甘甜的味道;溪水欢腾着奔向山下,诉说着大自然的恬静、祥和,是那么的悠然自得。第一段音乐采用复调手法写成,借鉴了巴赫二部创意曲的风格因素,技巧洗练,结构严谨。右手的主题是纯正的五声音阶民族音调,又类似民间乐曲中“句句双”形式,徘徊着向上进行、一、二乐句重复,三、四乐句各分成两个相同的乐汇变化重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例17

高音区偶尔出现跳音,为级进的旋律增色。左手的对位声部独立性强,与右手的旋律形成上下两个平衡单线条,按五声音阶旋法进行,蜿蜒曲折,相映生辉,弥补了中国“单线”音乐在和声方面的不足。

到了中段,曲调更加欢快、活泼、富有弹性,好似“半坡草多牛散行,百犊时向芦中鸣”的画面。音乐快而不赶,轻盈流畅,旋律颗粒性强,音符饱满清脆。尤其是和声性伴奏织体精致、玲珑,既形态逼真地模仿了竹笛吹奏的效果,又像是不安分的小牧童正挥动手中的竹笛,戏逗身旁的彩蝶,演绎了牧童率真、俏皮的天性,为乐曲添加了童趣。

第三段音乐是第一段落的再现部分,右手旋律加花变奏,音乐更加流动迷人,在喜气洋洋的氛围中结束。

小荷才露尖尖角。就在这阴雨绵绵的颁奖夜晚,中国乐坛闪现了“贺绿汀”这三个字。《牧童短笛》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第一个创作高潮的起始点,也仅仅是他音乐之旅第一站。后经聂耳的介绍,贺绿汀进入上海电影界,又写出了《天涯歌女》《四季歇》《春天里》等电影歌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宣传过程中创作了影响整个时代的《游击队歌》《上战场》等优秀抗战歌曲。

钢琴曲《牧童短笛》的诞生,在中国钢琴音乐荒凉的田野上,撒下一颗生命的种子。在西洋器乐音乐创作尚处于朦胧孕育的岁月中,贺绿汀创造性地把民族风格音调与西洋复调作曲技法完美结合,中两融会,开创钢琴音乐“本土化”的先河。由于齐尔品将《牧童短笛》在国外出版,并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奏,就使中国钢琴音乐开始走进世界历史舞台。而《牧童短笛》也因此被各国音乐友人熟识、了解、深爱。七十多年以来,受欢迎的程度只增不减,反而因时间的久远更添醇香,更为沁人肺腑。这是为什么?答日:魅力。需知:真正的艺术,时间会为它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