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輓歌】也作“挽歌”。是哀悼死者的歌。相传挽歌最初是由挽柩者唱的。后来,挽歌演变为挽词、挽联,挽词即哀挽死者的词章,包括诗、文、歌、词等形式,多是韵文;挽联是哀挽死者的对联,由“挽词”演变而来。陶潜的《挽歌》:“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是其中的四句,其实这里的挽歌乃是挽词。
【殉(xùn)葬】用活人或器物从葬叫殉葬。上古有人殉制,殷代最盛。见《墨子·节葬下》记:“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到周代,此风稍衰,但某些国家仍很盛行。如秦武公葬时,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葬时,从死者一百七十七人,秦始皇葬时,妃嫔等无子者一律从死。周代以后多用“俑(yǒng)”代替活人。俑,有木俑、陶俑,是殉葬用的偶人。从殷到战国,统治阶级还把生前用的车马带到墓中。生活用品中的饮食器、兵器、乐器、装饰品以及其他什物也作随葬物品。还有些专为随葬而作的器物叫“明器”。
【棺椁(guǒ槨)】“棺”即棺材,用来装殓死者。“椁”即外棺,叫套棺,套在棺材外,用来保护棺材。上古时贵族墓里多有椁,有的竟达三四层之多。
【坟墓】高出地面的土堆叫“坟”,不堆土而植树的地方叫“墓”。殷代与西周,只有墓而无坟。后世“坟”与“墓”通称为“坟墓”。旧时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前,刻载死者生平,表彰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稿(槀、藁)葬】贵族士大夫的丧葬都很讲究,但庶人死了至多只能“稿葬”。“稿”乃稻、麦之类的秆子,“稿葬”顾名思义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若遇荒年,就只能饿死而填沟壑。如《促织》:“日将暮,取儿藁葬。”
【合葬】是夫妇死后合葬的风俗,先秦文献已有记载。但普遍流行是在西汉以后。如孔子即将其父母合葬于防。也即《诗经》中所写“死则同穴”。考古发现战国墓中已有一椁两棺的结构。《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
【庐冢(zhǒng)】也作“庐墓”。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屋舍叫做“庐冢”。庐,屋舍;冢,坟墓。如《游褒禅山记》:“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死】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死也分等级。《礼记·曲礼下》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hōng),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新唐书·百官志》记:“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左传》对诸侯死有时也称“卒”。唐以后,“卒”的用法不再那么严格,常泛指死。“殁”也泛指死,但在上古时写作“没”。如《过秦论》:“孝公既没。”另外,“亡”的本义乃逃跑,后也引申为“死”讲,是泛指。又,“殂(cú)”也泛指死。如《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殇”经常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者。“殒(yǔn)”泛指死;“殪(yì)”也指死,如《国殇》:“左骖殪兮右刃伤。”
【五礼】古时,把祭祀之事叫吉礼,冠婚之事叫嘉礼,宾客之事称宾礼,军旅之事称军礼,丧葬之事称凶礼,合称为“五礼”。此外,五礼还指五种等级的礼,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等之礼。
【牺牲】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猪、羊、牛等牲畜,称为“牺牲”。做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牺”;体全为“牲”。古有“三牲”之说,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后来也以鸡、鱼、猪为“三牲”。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另,“牺牲”的今义是指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或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不同于古义。
【玉帛(bó)】古代祭祀、会盟、朝聘时要用玉帛。玉,玉器;帛,束帛,丝织品。《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社稷】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白虎通·社稷》记:“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旧时因此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如《五人墓碑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跽(jì)】即“长跪”,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长跪】即“跽”。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坐在脚跟上。跪则上身挺直,以示庄重,故叫“长跪”。如《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万福】唐、宋时妇女对人行礼,双手在襟前合拜,口中说着“万福”;后来“万福”则作为敬礼的代称。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向前来深深地道了个万福。”
【三拜】古来拜制沿革很复杂。一般地说,长跪、弯腰、垂手至地为“拜”。拜时头低垂至地,并略停留,叫“稽首”或“叩首”,俗称“磕头”。古时常礼是两拜稽(qǐ)首,有时也变常礼为三拜稽首。北周时改为三拜为常礼。清初改为一跪三叩首为通制,朝会大典,则三跪九叩首,以示隆重。
【席座】古代君主、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事料民时,都是“南面”而坐(坐北朝南),以北边座位为尊。汉代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即西边)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是向西的座位。向西的座位也常是陪席。如《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当时礼节,项羽留沛公饮,刘邦为客,应东向坐。但项羽自己“东向坐”,傲然居于最尊位,而且项伯、范增也居于尊位,刘邦、张良居下位。这说明项羽的骄横,也表现了刘邦的忍辱。
【左右】古代礼仪习俗,席位以左为尊。主客之间,主居右而客居左。常言所谓“虚左以待”就是说空着左边位置以待宾客之意。如《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但就地位来说,却是以右为尊。如“右姓”、“右族”,即指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右职”指重要职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另,右也引申为“优胜”、“高强”。如《促织》:“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与此相反,“左”则示其“卑”、“下”。如“左迁”即降职。“左官”即指地位低于朝廷官员的官员。
【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道教、释教。“九流”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家。后来泛指宗教、学术各流派。旧时还泛指各种行当和各色人物。
【八卦】即《周易》中八种基本图形。相传是伏羲所作。组成卦的一长画或两短画叫“爻(yáo,旧读xiáo)”,用阴爻、阳爻两种符号组成八卦,每卦三爻。名称是: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易传》作者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等八种自然现象,乾与坤(天与地)、震与巽(雷与风)、坎与离(水与火)、艮与兑(山与泽)是对立的,并认为“乾”与“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万事的最初根源。八卦表示方位,从西北开始,分别是: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八卦又以两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以象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八卦最初是上古人记事的符号,后被用为卜筮符号,逐渐神秘化。春秋时又被用作宣扬天命论与迷信思想的工具。
【占(zhān)卜】迷信。即用火灼兽骨、龟甲,看灼开的裂纹预测行事的吉凶,叫“占卜”。后来也用其他的方法预测吉凶,如“卜筮”,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古人许多事都用占卜预测吉凶,如“卜世(即用占卜预测传国的世数)”、“卜居(即用占卜择地居住)”等。占是候、视,视兆以知吉凶之意。如“占候(即视天象变化以测吉凶)”、“占云(即望云气以测吉凶)”、“占梦(即根据梦中所见附会预测人事的吉凶,亦称为圆梦)”等。如《陈涉世家》:“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扶鸾(1uán)】又名“扶乩(jī)”。是一种迷信活动。即由两人扶着一支“T”形或“Y”形的木架,在沙盘上写字,假说是神仙的指示,为人决疑治病,让人上当受骗。如《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老爷只说能扶鸾请仙,堂上设了乩坛,令军民人等只管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