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记载了邵雍的一件事:邵雍在家中务农时,一年的收入仅够吃穿,可是他并不以为意。相反,他还将自己的住所题名为“安乐窝”,封自己为“安乐先生”。平时,清晨焚香打坐是他一天必做的功课,晚上有时喝三四杯酒,至三分醉意即止。他每逢高兴时也会做几句诗自我欣赏一番。有时候进城游玩,就乘坐牛车去,自我感觉非常惬意。城里过去相识的士大夫们都能听出他的车铃声,等他的牛车一到,大家就争相出门迎接,连小孩子都高兴地说:“安乐先生到了。”有人更是高呼:“我家先生到了。”一些好客的人趁机挽留他在家里住宿一晚才放他回去。还有些好事的人,索性另盖一所房子给他,让邵雍作为临时住所,且美其名曰“行窝”。这些事例说明了邵雍平时所作所为感人至深,为人处世坦坦荡荡,真可谓不简单。
虚己无我的观念
虚达到极点就是无,普通人只知道以有为用,道家则主张以无为用。
以有为用,是小用,是有限的作用。以无为用,是大用,是无限的作用。大道无形无象,无声无息,实际有无穷的妙用。无达到极至,就可以度化无穷,体现道的作用。人达到虚己无己的境界,能利人利物利世趋于大同。
王弼注解《老子》说:“天地虽大,以无为心。圣人虽大,以虚为主。自私,就没有自我。没有自我则四海没有效仿的,天下没有能到达的。所以老子有‘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的教导。”
一个人越自私,就越不能成全自己。一个人越是伟大,就越不为自己着想。所以老子说:“圣人不存在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他人,他自己也就更充足了;尽力给予他人,他自己反而更丰富。”又说:“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一个人越不为名声,反而能成就他的名声;越不为利益,反而能成就他的利益。抛弃小名能得到大名,抛弃小利能得到大利,这是实践中的真理。
人能虚己、无我,就能与人无争,与世无争,与时无争,与物无争,随遇而安,随境而乐。一贵贱,等祸福,平苦乐,同得失,齐生死。通达天地的至理,通达天地的至情,所以人不可有过高的企望。
与人无争,就能亲近别人;与物无争,就能抚育万物;与名无争,名就自动到来;与利无争,利就聚集而来。祸患的到来,全是争的结果。不争,也就没有灾祸。所以老子说:“只有不争,才能无忧。”利人就会得人,利物就会得物,利天下就会得天下。从来没有听说过只为私利的人,而能得到大利。所以善利万民的人,如同水滋润万物而与万物无争,不求所得。所以不争之争,才是最高的竞争策略。庸人愚昧,所以乐与相安;智者自知,却不锋芒毕露。所以老子说:“不正是他不争吗?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和他相争。”这就是虚己无我的作用。
虚己无我的哲学观念,是相反相成的道理。《易经》谈“逆用”,老子谈“反用”,都是以虚己无我为基础。佛家谈“布施”,谈“功德”,也是以虚己无我为基础。
阴来阳去,明去暗来。这个地方失去了,在那个地方必能得到;这个地方遇到损失了,在那个地方必能有所收获。所以说利人就是利己,爱人就是爱己,敬人就是敬己。反之,损人就是损己,害人就是害己,慢人就是慢己。因此,他人占了我的便宜,我可能因为失去、因为吃亏而获得福报;我占了他人的便宜,我可能因为占有、因为获利而遭遇祸殃。这也就是老子说的“因损而益,因益而损”的道理。这就是道家的一种最高明的处世哲学,也可以说是“人取我弃,人弃我取”的处世观念。
有人询问陈希夷(陈抟,五代著名道士)的修身方法,陈希夷说:“便宜事不可再做;便宜处不可再行。”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不来。把便宜让给他人,把吃亏留给自己,这是一流的处世法则。
水满则溢
虚己的能量,在大的方面可以容纳世界,在小的方面可以保全自身。虚戒极、戒盈。极而能虚就会倾斜,盈而能虚就不会满溢。
身处高位而仗势欺人会引来杀身之祸,胡惟庸、石亨就是这样。拥有才能而不谦逊会引来杀身之祸,徐渭就是这样。积财而不散会引来招杀身之祸,沈秀、徐百万就是这样。恃才妄为会引来杀身之祸,林章、陆成秀就是这样。对社会人事妄发议论会引来招杀身之祸,李贽、徐观就是这样。反之,就能免除祸殃。这些人的后果都是不能虚己造成的。鲲鹏歇息六个月后,它振翅高飞,能扶摇直上九万里云霄。做人做事不懂息机,不扑则蹶。所以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贵极则贱,贱极则贵,凡事都是如此。身在局中的人,应保留回旋的余地。伸缩进退自如,是处世的好方法。
能虚己的人,能随时培养自己的机息,处处保留回旋的余地,不仅能全身而退,而且还能培养自己的度量。虚己处世,功不可占尽,名不可事尽,利不可得尽,事不可做尽。如果自己感觉到处处不如人,便要谦下揖让;自己感觉到处处不自足,便要恬退无争。
历史记载:东汉时期,肃宗即位,立母亲马皇后为太后,章帝又打算赐封各位舅父,但马太后不同意。适逢天旱,有人上书说是因为未封外戚的缘故,于是有关部门奏请依照旧制赐封。马太后下诏说:“那些上书建议封外戚的人,都是要向皇帝献媚,以谋求好处罢了。从前,王氏家族一日之内有五人一起封侯,而当时黄雾弥漫,并未听说有天降好雨的反应。外戚富贵过盛,很少不归于倾覆。所以先帝对他的舅父慎重安排,不放在朝廷要位,还说,‘我的儿子不应与先帝的儿子等同。’如今有关部门为什么要将马家同阴家相比呢!况且卫尉阴兴,受到天下人的称赞,宫中的使者来到门前,他连鞋都来不及穿,便急忙出迎,如同蘧伯玉一样恭敬有礼;新阳侯阴就,虽然性格刚强,略微莽撞,然而胸有谋略,攻城占地,议论战略战术,朝中无人能与他相比;原鹿侯阴识,为人勇敢忠诚而有信义。这三个人都是天下群臣中的出类拔萃者,难道能比得上吗!马家比阴家差远了。”她坚持不同意赐封。章帝看到马太后的诏书后悲哀叹息,再次请求,太后回答说:“我反复考虑此事,希望能对国家和马氏双方有益,难道只是想博取谦让的名声,而让皇帝蒙受不施恩于外戚的怨恨吗?从前窦太后要封王皇后的哥哥,丞相周亚夫进言,‘高祖有规定,无军功者不得封侯。’如今马家没有为国家立功,怎能与阴家、郭家那些建武中兴时期的皇后家相等呢!我曾观察那些富贵之家,官位爵位重迭,如同一年之中再次结果的树木,它的根基必受损伤。况且人们所以愿封为侯,不过是希望上能以丰足的供物祭祀祖先,下能求得衣食的温饱罢了。如今皇后家的祭祀由太官供给,衣食则享受御府的剩余之物,这难道还不够,而定要拥有一县的封土吗?我已深思熟虑,你不要再有疑问!”这不仅是马太后能居高思倾、居安思危、处己以虚、持而不盈,而且是希望章帝的各位舅父处于“虚而不满”之中,以避免将来遭到大臣的嫉妒而身败名裂的下场。在这段话里,我们能读出马太后公正无私和认识大体的胸怀。
做人恪守虚,就能自全自保;修养虚,就能人德入道;实用虚,就能容人容世。只有虚能转实,实不能转虚。
君子贵在虚己处世。猛禽将要攻击目标,必先敛翅低飞;猛兽将播捉猎物。必先巾贴伏地;圣人将要行动,必先示人以愚钝的形象。食人的虎豹看不到它的牙齿。咬人的狗听不到它的叫声。所以用兵的人以柔克刚,以弱乘强。不仅用兵如此,做人做事亦然。姜太公说:“能宽柔又能冷静地对待自己,能谦恭而礼貌地待人,能刚柔相济地处事,能忍耐又能果断地行动,这四种方略就是先世明君治国昌盛的原因。正义胜过私欲时国家就会昌盛,私欲胜过正义就会使国家衰亡,勤劳谦恭胜过怠惰就会使国家吉祥,怠惰胜过勤劳谦恭就会使国家灭亡。”
才在于内,用在于外;贤在于内,做在于外;有在于内,无在于外。这就是以虚为大实,以无为大有,以不用为大用的道理。人们取实,我独取虚;人们取有,我独取无;人们争上,我独争下;人们争有用,我独争无用。这是道家处世的妙诀。争只能获取小得、小有、小用,不争将会获取大得、大有、大用。
庄子说:“山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因燃烧可照明而自招煎熬。桂树因为可以吃,所以遭到砍伐,漆树因为可以用,所以招致刀割。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所以我们不要以精神去寻求利益,不要以才能去寻求事业,不要以私心去伤害公理,不要以自己去连累他人,不要以学问去穷究知识,不要以死亡劳累生命。河蚌因体内的珍珠而受到伤害,狐狸因身上的皮毛而受到猎杀。有用世心愿的人,应该隐藏起才能不显示才能,把有用隐藏到无用之中,把自私隐藏到无私之中,就能体会到虚空的妙用。
无可无不可的胸怀
史书上记载了孔子的一件事。孔子有一天看到麒麟孤单地站在路旁寻觅伙伴,他因此感叹天下没有人能理解麒麟的志向和抱负。当时,子贡侍立在孔子身边,听到先生叹气,于是询问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不怨恨上天,不责备别人努力学习以求实现理想,了解我的人难道只有老天爷吗?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玷污自己的身体,伯夷、叔齐不正是这样的人吗?我与他们不同,我无可无不可。”无可无不可,这是孔子之所以名垂千古的地方。
孟子在公孙丑询问伯夷、伊尹、孔子三人有什么不同时回答说:“他们的处世之道不同。不是他认可的君主不服事,不是他认可的人民不使唤;天下太平时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时就抽身而退,伯夷是这样的人。只要是君主都能服事,只要是人民都能使唤,天下太平时做官,天下混乱也同样做官,伊尹是这样的人。能够做官,能够隐退,能够长期做官就长期做官,能够马上离开就马上离开,孔子是这样的人。”孔子的境界不是伯夷、伊尹所能追赶得上的,孔子令人高不可攀之处,就在于他无可无不可。
做人能否做到无可无不可,这要看一个人的胸怀是否宽广,器识是否高远。无可无不可,不是风吹两面倒。有也不多。无也不少的墙头草。历史上有许多领导者总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凡事按照自己的性子来做,以为凭借个人的独特的天赋就能牵着历史命运的鼻子走,这种人到头来终归难逃失败。有时偶尔能成事,但也只是昙花一现。例如二战时期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墨索里尼就是这样的领导者,他们只有“有可有不可”的概念,而没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
在我国历史上,楚霸王项羽是“有可有不可”一类领导者的代表人物,汉高祖刘邦是“无可无不可”一类领导者的代表人物。试想,如果项羽能多听范增的一些谏言,不固执己见,不好大喜功,不刚愎自用,或许霸王别姬的悲剧不会发生,秦以后历史也将重写。
据历史记载,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正月,汉光武帝刘秀派太中大夫来歙持节护送马援西归陇右。西州上将军隗嚣一见马援到来,十分欣慰,与之同卧同起,询问刘秀的情况。马援说:“此人才明勇略,决非常人可比;且能开心见诚,无所隐蔽,阔达多大节,似与汉高祖同。至于博览经书,文字口辩,处理政事,前世无比。”隗嚣一见称誉刘秀,心中很不是滋味,思虑找个缝隙,借以诘难马援,便将刘秀与高祖刘邦相提并论,问道:“此人与汉高祖相比,谁人更胜一筹?”马援对先朝开国之君,难免心存忌讳;尤其以子孙比先祖,也不可直言无讳,所以只得笼而统之地答道:“不如也。”但以他的机智和应变天才,还是把彼此优劣映照出来。他接着说:“高帝无可无不可;今上(指刘秀)好吏士,动止合节度,又不喜欢酒。”马援说刘秀“不如”刘邦,就在于刘邦无可无不可。只有无可无不可,才能显示做事者的胸性浩大广博,才能显示他的日常工作平易宽简。
尧、舜、禹、周文王、周武王之所以成为千古圣君,就是因为他们对待一切事物都是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因此他们能聚合众多圣哲豪贤的智力勇力作为一已之力量,集合众多圣明高深的见解作为一己之见解,这样的领导自然比那些目空一切、忘乎所以的人强过百倍,因而在天下也难以寻找出对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