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八面玲珑的处世绝学
13627800000039

第39章 糊涂一时,聪明一世(3)

不可否认,本杰明·富兰克林所交往的人都是精明人,他之所以这样受人欢迎,得到别人的重视,主要得益于他人格的成熟——宽容、忍让、和善。正是这种一贯低调的作风,让他成了一个做事高明的人。

与人“过招”,要形醉而神不醉

为人处世必须要学会装糊涂,尤其在与人共事,或是发生利益纠纷时,必要的糊涂往往能够让你化被动为主动。

张丽是个性格耿直的人,她做事果断,为人直爽,深得一些朋友的好感与信赖。但是,这却让她在工作中吃尽了苦头。一次,她哭泣着在老板面前抱怨:“我哪点做得不对,不都是为了公司好,为什么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呢?”原来,在张丽到任之前,部门里的一些员工经常在上班时煮面条,有人还经常把公司的纸张与笔带回家。但当时的经理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大家都相安无事。张丽到任后,严厉地阻止了员工的这些做法,所以得罪了不少人。时间长了,便很难再在部门里开展工作。

面对张丽的抱怨,老板的建议倒显得很老练:“你不要正面反对他们,适当的时候,你也可以这样做,但是你一定要让他们心里清楚:这种事不是可以经常做的。”

不可否认,许多处世高手与老道的企业家都是糊涂学大师。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不难看出,糊涂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作为普通人,在与人过招时,如何做到形醉而神不醉呢?

小事情上一定要揣着明白装糊涂

我们现在很多人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就要剑拔弩张,不给一种说法就不罢休。结果是谁也不给谁台阶下,最终大家都不好收场,因此便会结下冤气。话又说回来,因为一点小事而坏了一天的好心情,真有些不值得。不可否认,现实中如此较真的人大多是些聪明人,可惜这些聪明人总是把聪明用错地方,要知道,在小事情上聪明的人,往往是小聪明。

小刘很喜欢与人较真,三天两头就与同事、朋友抬上一杠。许多时候,原本轻松的交谈气氛也会立刻变了味。一次,一位同事说100元买了一个包,并且说自己买得很值,小刘上前一摸,便开口说道:“这个包最多30元。”同事笑了笑说:“30元?别开玩笑了。”

小刘很认真的帮对方分析起来,从做工到用料,在场的人听他这么一说,还真觉得这个包最多也就30多元。

这让那位同事很难为情,并觉得小刘是不相信自己才有意揭自己的底,可仔细一想,自己确实是花100元买的呀。如此一来,同事便开始反感小刘再对这件事品头论足了。

装糊涂,不要让人觉得你有所图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些人装起糊涂来,看似得体,但事后往往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事先,他们刻意摆出的一副一无所知的表象,事后,才会发现原来自己为自己设下了陷阱与圈套。论年头,秦先生在商界也算是老资格了,开公司、办企业、跑营销……他做过的工作不下10种。但都因为生意难做,不得不半途而废,想想自己这些年来的得与失,他深有感触:“人呐,不能太老实了。”所以,他也就学着让自己圆滑起来。要不怎么说本性难移呢?任凭他怎么拿捏,都显得很生硬。更让他生气的是,自己因此被人误解。一次,一位朋友主动拜访他,想给他融点资,共同投资一个项目,所以,双方很快就谈到了生意上的事,于是这位朋友问:“老朋友啊,这段时间你怎么样啊?”

秦先生连忙说:“忙是很忙,这不又刚好赔了一点点。”

“我又没问你赔了还是赚了,瞧把你着急的。”

“现在做什么都不好做啊。”

一来二去,很快,这位朋友就发现秦先生在有意回避什么,再仔细一想,他才明白,原来秦先生害怕自己向他借钱。所以,接下来这位朋友故意把话题扯到钱上:“我最近想投资个项目,这个项目需要不少钱……”还没等他说完,秦先生便接过话茬:“你我的想法一样啊,我也是很缺钱啊。”

听到这里,那位朋友很快转换了一个话题,对融资的事只字不提了。

事后,秦先生才知道自己糊涂的不是时候,原来,他的妻子在私下聊天,早就告诉了那位朋友他在生意上赚了一笔。从此,再也没有人与秦先生谈合作的事了。

糊涂不是装疯卖傻

在肤浅的人看来,装糊涂就是装疯卖傻,其实,这是最低级的做法,一眼就会被人看透。更何况,如果装得不得体,只能面对尴尬。

一次,在小亮值班期间,由于一时疏忽,办公室的财物被盗。为了推卸责任,他想好了一条对策:“要是领导追究下来,一定要装糊涂。”所以,不论领导问什么,他尽可能回答3个字:“不知道。”

领导问:“你知道不知道这是你的责任?”

“不知道。”

“值完班,你是几点钟离开的?”

“不知道。”

“你昨天都做了些什么?”

“不知道。”

在场的人顿时大笑起来。领导变得更火了:“这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公司用你是干什么的?”

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糊涂得有点儿过了,这反倒更让人怀疑自己的用心。

所以,糊涂做人不仅是门高深的学问,而且也是一门难以表现的艺术。糊涂既讲究实效,也要讲究逼真性;否则,众人皆醒,唯你独醉,那岂不是成了一场难堪的独角戏?在这个意义上说,精明的人未必聪明,聪明的人也未必精明。精明人做人习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聪明人做事却能“形糊涂,而神不糊涂”。糊涂做人是一种智慧,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吃亏就是“得福”

所谓的“福”是指在物质上的盈余与精神上的富足,因此,“吃亏是福”的说法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是,就是在这句话中,却有最为深刻的含义,它是我国哲人所总结出来的一种人生观,即愚笨者的智慧、柔弱者的力量、领略了生命含义的放达和由吃亏退隐而带来的安稳与宁静,同时它也显示出了一种稳重和成熟。

做人做事不要老把眼前利益看得很重,这样只会失去了长远的利益。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吃亏”,其实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的事情。老子曾说,只有愚者才能得福,因为只有愚者,才是世界上最幸福与最快乐的人。而那些把精明用错地方的人,凡事总是怕便宜别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便宜别人,就等于自己吃亏。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想,许多时候,多给别人点甜头,对自己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

不懂方圆之道的人,在为人处世中,一门心思只考虑不能便宜别人,却忽略了对自己是否有利。许多时候,吃亏也是一种福分,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一种生活哲理。

孔子有一次在鲁国参观,见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器皿,于是问看庙的人:“这是什么?”看庙的人说:“这叫做‘宥坐之器’。”“宥坐之器”是一种非常容易倾斜和颠覆的容器,正因为它容易倾斜与颠覆,所以一些君主就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边上,作为一种警示。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倾斜,满则颠覆。”于是,他就让自己的学生注水进去,果然如传说中所说的“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敬”。孔子叹息道:“哪里能有满而不倾覆的东西呢?”子路问道:“请问有没有保持满的方法呢?”孔子说:“聪明圣知,受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握而损之之道也!”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福祸常常是并行不悖的,而且福尽则祸亦至,而祸退则福来的道理,就必须采取“愚”、“让”、“怯”、“谦”的态度来避祸趋福。“吃亏”也许是指物质上的损失,但是一个人幸福与否,却往往取决于他的心境如何。因此,“吃亏是福”的前提,一个是“知足”,另一个就是“安分”。“知足”则会对一切都感到满意,对所得到的一切,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安分”则使人从来不奢望什么根本是不可能得到的或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不会有妄想,也不会有邪念。所以,“吃亏是福”,以及“知足”、“安分”并不是让人不思进取,这些思想在教导人们对自己要有清醒认识,做一个清醒的人。因为,一切的祸患,都是在于人的“不知足”与“不安分”,或者说是不肯吃亏。

人际关系中暂时的忍让吃亏,可以获得长远的利益。关键是要不露声色地迎合对方需要,既以对方的利益为重,又为自己的利益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