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八面玲珑的处世绝学
13627800000012

第12章 有方有圆,不奸不滑(2)

这位“小牛”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卖弄自己——什么都懂,不管你讲的是什么,他全在行,神侃也就算了,他还没完没了地说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内行。最可气的是他还专门找一些他擅长的事来考你,如果你不会,他再向你卖弄他的解决方法,所以,许多同事都会抱怨:“你说你自己都会,还问个什么呀?”

想必,这位“小牛”不让人烦也难。一段时间之后,除了正事谁也不愿意再搭他的话茬。这样一来,“小牛”倒让人觉得挺可怜的,整天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好像欠了别人一屁股债似的,看上去很郁闷。

这时,同事们又不忍心冷落他,于是有人就开始亲近他。没想到,他又“起死回生”了——所以,现在大家见了他都退避三舍。事情已经到了这个份上,可“小牛”自己却还感觉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话再说回来,其实卖弄没什么不好,主要看你卖弄的是什么,卖弄给谁看。尤其是在行家面前,一定要保持低调,否则丢掉的不只是自己的手艺,还有自己的自尊心。像“小牛”这样不知趣的人,心里只有自己,如果他能坐下来仔细想想:“论工作经验,这些前辈一定高于自己;论能力,自己还是个新手。”也许他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但让人纳闷的是,他从来没有这么想过,不论在谁的面前,都习惯卖弄自己。最终落了个没人缘不说,还让自己可信度大打折扣。也许,这个年轻人的本意并不一定就真的是想要卖弄点什么,可能他只是想要尽快地融人这个团队,没想到,自己说话做事的方法欠妥。

从众多类似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也许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今天的人们越来越缺少勇气说“我不会”,凡事一知半解时就会臆测妄断。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一位伟大的钢琴诗人——肖邦。肖邦除了专注于钢琴曲外,几乎不写其他乐曲。在他成名之后,有个时期这成了别有用心的人攻击他的口实,他们说:“不能跳出一种乐器的狭窄范围,算什么作曲家?”并且攻击他“创作力贫乏”,等等。肖邦对此不屑一顾,对纠缠不休劝他写歌剧的人开了个善意的玩笑:“你为什么不能飞呢?”那人迟疑了:“……因为我不会。”“你瞧,我也不会!”这位著名的音乐大师,敢于回答“我不会”,而没有半点“文人”的虚假,有的是艺术家的勇敢和诚实。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我们都不是天才、全才。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天下全才者毕竟是凤毛麟角。

最聪明的做法是,在别人面前即使自己是个内行,也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一定不要唱高调。这样做,不要担心会掩盖你的无能,只会增加你做人做事的深度。也只有这样,才容易让人思考你、注意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你面试一份工作时,如果考官给你5分钟时间来陈述你自己,你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表达你优越感的最好机会。大多数人在这时会极力避免谈“不会”一词。实践证明,越是喜欢在这时吹嘘的人,不被录用的可能性越大。聪明的人知道,这时考官并不关心你过去的事,他要从你的言谈举止中发现你胜任工作的潜质与能力。

从这些事例中不难看出,为人处世的哲学——学会低调做人。不论在谁的面前,保持一种低姿态,都会让你受益匪浅,一味地唱高调——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会让你逐渐成为孤家寡人。

藏巧于拙,寓清于浊

如果你对自己的喜怒毫无掩饰,别人一看就知道你心里想什么,有心人只要用话一套,你就有可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出来,不论在商务场合,还是人际交往中,这都是比较犯忌的。这种人看似心直口快,说难听一点是对情绪秘密缺乏控制力,将给别人留下“办事不牢靠”的印象。

有一家公司佯装招聘一位经理,其真正的目的是想通过招聘的幌子收集其他公司的运作情况的信息。一次,一位应聘者坐在了老板的面前,老板先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公司的情况,然后便直入主题,要求对方说说他先前都做过什么,都是怎么做的,以前的公司是怎么运作的。这位应聘者很有经验,很快识破了老板的意图,但是没有立即表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依然不露声色地与老板交谈。

见无法从这位应聘者口中得到相关信息,于是老板提出要给这位应聘者一个月的试用期,前提是,让他拟定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这位应聘者表面上欣喜答应,但心里却在嘀咕:“又在玩什么把戏?”

由于这位应聘者把自己的情绪掩饰得天衣无缝,所以,老板还以为自己玩转了这位应聘者,结果,这位应聘者在第二天便到其他公司应聘,并顺利被录用。

如果这是一位心直口快的应聘者的话,他很可能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的工作情况,先前公司的营运情况都抖搂出来,表面上看,他是诚实的,其实公司是最不需要这种“办事不牢靠”的人。可聪明的应聘者却很快看出了老板的意图,并善于掩饰自己,既给了老板面子,又能体面地离开。

在任何场合,具有这种掩饰能力固然重要,对于人际高手,他们往往可以做到该哭就哭,欲怒则怒的地步,这种变脸的功夫可以说已出神入化。对于普通人,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至少要学会在必要时掩饰自己的情绪,随时能从哭脸、怒脸转变成笑脸,以笑脸来面对外面的世界,或者,学会用脸色来表达某些你不愿意用语言表达的意思。

美国俄亥俄州的著名演说家海耶斯,30多年前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畏首畏尾的实习推销员。一次,一个老练的推销员带着他到某地推销收银机。

这位推销员并没有电影明星那样堂堂容貌,他身材瘦小,通红的脸上带着几丝幽默感。当他们走进一家小店的时候,店老板粗声粗气地说:“我对收银机不感兴趣。”海耶斯听后心里很不舒服,心想,还是到其他店试试吧。没想到这位推销员非但没有感到意外,而且还顺势坐在一张椅子上,格格地笑了起来,笑得店老板一时不知所措。在老板正要进一步发问时,推销员站了起来,微笑着说:“对不起,我忍不住要笑,你使我想起了另一家商店的老板,他跟你一样地说没有兴趣,后来却成了我们忠诚的客户。”

店老板有些不解:“是吗?”

一旁的海耶斯听店老板这么一说,心里稍微轻松了些,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时推销员却变得严肃起来,与店老板讲话的语气就像是要债似的。他展示完样品后,列数了其优点,每当店老板说自己不感兴趣时,他总是会说一些幽默的话。旁边站了许多人,海耶斯一直担心自己会不会被人看笑话,或是被赶出去,没想到,店老板的态度很快转变了,他的确想弄清楚收银机的功能是否会像推销员说的那样好。

不一会儿,他们就把一台收银机搬进了店内,这时,那位推销员又以专家的神情与口吻讲述了其具体的用法,整个过程张弛有度。

最后,店老板甚至有些欣赏这位推销员,不但看推销员的脸色说话,而且还主动递上名片,希望与推销员建立长期联系。事后,海耶斯怎么也弄不清楚这位推销高手是怎么“摆平”店老板的。推销员不紧不慢地说:“与这些家伙打交道,你要学会完全掩饰自己。说实话,在听到他的那句‘我……不感兴趣’,我心里也很无奈,但是我不让他感觉到我的想法……”

有人说,做推销工作就得脸皮厚,那也未必,如果脸皮厚,厚不出名堂,厚不出效果来,那只会厚得很难堪,真正聪明的推销员更善于变脸,如果说得再准确一些,就是善于掩饰自己。

其实,现实中的每个人不论他做什么,都是在“推销”自己,与人交往是为了尽可能地让人认可自己、接纳自己、赏识自己;做一件事情是为了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其间,如果你不善于掩饰自己,那么,你很可能会成为他人眼中“感情用事的人”,这样的人诚实而不可靠,不论在职场还是人际关系中都不大受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