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世宝
母校喜逢六十周年华诞,作为深受母校多年教诲和栽培的学生,我要向母校表示诚挚的祝贺和衷心的祝福!
母校有着六十年的风雨兼程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书写了一部属于自己的、充满了开拓与奋斗、也充满了梦想与光荣的历史华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师价值之所在;为社会培养致知明德的人才,是学校光荣之所在。六十年来,数万学子从母校走向全国各地,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为国家的建设事业辛勤耕耘、竭诚奉献,涌现出了一大批诲人不倦、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也涌现出了一批严谨求实的科学家、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博击商海的企业家,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我们学校的骄傲,是社会经济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骄傲!
母校这几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靠改革求活力,靠质量求生存,靠管理求效益,靠特色求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制度化管理体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家长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先后被省政府授予“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单位”、“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基地”、“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等等。我为母校取得成绩倍感欣慰!
诚信质朴、求真创新、刻苦勤奋、为人师表是母校的优良传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母校的精神。正是这种传统和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引导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向着品学兼优奋斗,毕业后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为人民辛劳工作无私奉献,也成为推动母校进步和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铸就了今日桃李芬芳、省级名校的辉煌!
短短的在校时光匆匆而过,弹指一挥间离开母校已近三十年,可对母校的记忆还如昨日般清晰而温馨,常常于不经意间浮现。
当时母校校址在新安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个个出类拔萃,条件虽然艰苦,但工作一丝不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像一盏盏指路明灯,照耀着学生不断前进,永攀高峰。教我的数学王录老师、语文崔寿老师等,他们那熟悉的声音和亲切的教诲至今仍在耳畔回响。在这里谨向各位恩师表示感谢,祝身体健康,安享清福。
那时同学个个都胸怀着远大的抱负,为着心中的梦想努力学习。上完晚自习回来一会就熄灯了,可大家还点着蜡烛继续学习。每逢考试劲头更足,早上教室灯按规定时间开,于是好多同学早早起来在路灯下朗朗背诵,课间少有人出,不是埋头做题就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大家铆着劲努力,个个成绩优异,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母校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虽说当时学习紧张,可学校课外活动丰富。有各类兴趣小组,并且不定时的举行全校歌咏、书画等比赛。每年一次的运动会也是热闹非凡的,为着集体和个人荣誉,大家很早就非常投入地训练。比赛时,场面热烈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加油声。各级各类的征文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每逢其时一到课下或热烈的谈论着或凝神构思或挥笔疾书。多彩多姿生动有趣的活动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充实了生活,昂扬了进取心。
我想同学们一定记得元旦晚会的精彩场面。一年一度,自己策划自己组织,从进城购物、编排节目及精心布置教室等,都倾付了极大的热情。那一晚尽情地表演欢唱,直到第二天拂晓,情深意切酣畅淋漓。现在我们虽然分布到了各地,但我想友谊因时间而更加醇香,因距离而更加让人珍惜。祝愿所有的同学天天快乐,事业进步!
母校记录了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花木前、建筑内、道路上留下了我们的身影,母校成就了我们!母校的经历已成此生最珍贵的记忆,母校永在我心中!
回顾往事,是为展望未来,我从毕业到现在一直奋斗在教育第一线,校友们也多数从事教育工作。在新的世纪,继往开来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谱写新的篇章,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些当教师的神圣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为我们创造了新的历史性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冲浪,在教育的殿堂里勤奋耕耘,在科学研究中认真探索、努力创新,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母校现已迁入新址,教学设施更加先进,加上已有的软实力,在“全面开放的、富于独特创新精神”的办学理念和“着力打造朔州教育的旗舰”的目标下,以旺盛的生命力、饱满的激情,在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经由广大校友和母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新的征程中会更加灿烂辉煌,不断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新局面!
饮水思源,诚心感谢母校的栽培!值此母校六十周年华诞之时,再次向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
2010年11月
作者简介:牛世宝,男,1962年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1979年9月—1981年7月在朔师103班学习。现任山阴县第三中学校长。先后被山西省教育厅树为“双文明教育标兵”,被朔州市评为“德育先进工作者”,受到县以上有关部门表彰十六次。1999年,该同志撰写的有关德育教育方面的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