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国良
总有一些声音让人想起从前,总有一些事情使人怀恋,即使脚步渐行渐远,昨日的歌声依然回荡在耳边……
——引子
一、进入师范的大门
三年时间在人生长河中一晃而过,而我三年的师范学习经历却终生难忘,因为这三年奠定了我一生学习与工作的基础,特别是三年的师生情谊,仍像在昨天一样历历在目。
1979年,在参加了中考之后,经历了一个半月的漫长等待,终于收到了朔县师范的录取通知书。就这样,我带着自己的户口迁移证和粮油关系证,非常自豪地跨入了朔县师范的大门,来到了一个崭新而陌生的学习环境。
毕竟自己通过艰苦努力,总算跳出了农门,为父母减轻了负担,也为自己的将来描绘着美好灿烂的前程。当得知我考上师范之后,在全村和亲戚中也曾引起了一个小小的轰动。
当时的朔县师范生活条件还比较差,在离城十里地的一个村里,学校宿舍和教室还在平房里。来到师范上学,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见效最大的是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自小我家庭就非常贫穷,虽然能基本解决了吃穿问题,但我们兄妹几人年龄相差不大,都在上学,父母只靠种地为生,家庭支出往往捉襟见肘。后来听母亲说,当家中接到我的师范录取通知书后,父母为我上学时要交的费用问题而犯了愁,在我上学前借了好几个亲朋好友的钱才凑齐,而我却沉浸在将上师范的快乐中而浑然不知,现在想来,对父母仍有些内疚之感。师范的生活比较好,伙食条件非常好,除了我购买日常学习用品之外,学校有生活补助,其他费用基本不交,总算脱离了艰难的生活阶段。陌生的人群、真实的眼睛,没有让我感到孤单,同许多人一样,我渐渐地适应了师范的那种教书育人的充实生活。
进入师范之后,变化最大的是学习的功课虽然多了,但负担减轻了,除了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之外,还得认真去学习美术、音乐和书法等功课,这些功课学起来真是有趣多了。功课也不累,每科考试只要及格就行,不像当时上高中的同学们,还要拼搏三年考大学。我从小喜欢文科,来到师范后,课余时间非常多,我如饥似渴地去读书,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阅读课外书上。学校里图书馆有丰富的藏书,在学校的图书室里,我饱览了无数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读得最多的还是中国名著。朔县师范让我充实了许多,促我成长,催我成熟。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进入师范上学,自然接触到了更多更好的老师们,与我小时候的老师们相比,师范的老师们大都博学多才且非常敬业,他们对我们毕业后的工作和学习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年师范的学习,更换了好多的老师,但有几位教师一直教了我们三年,因此他们留给我的印象和对我的影响也格外深刻。他们是担任我们班主任并教语文的崔寿老师、教数学的王录老师、教物理的陶老师和教化学的吴老师。
崔老师当时30多岁,工作非常认真,对我们的班级管理要求很严,特别是学校开展的各项评比,都不甘心落在后面。平时班里的自习纪律、午休晚休和室内外卫生都亲自检查。开班会时,对同学们的不良表现严肃批评。我的学习很认真,在班内的表现也很好,崔老师曾多次夸奖我。我一直非常敬重他,他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我毕业之后的工作影响很大。崔老师个儿较高,瘦瘦的,目光永远冷静犀利,洞察一切。上他的课你绝对不敢有小动作或“开小差”,即使在他板书的时候。等你想趁机刚要干点什么的时候,崔老师的声音就慢悠悠的、冷冷的、很有威慑力地从黑板那儿飘过来了:“有些同学,啊,那干什么呢?啊?”这时,教室里就会有一些窃笑,那准备干些什么的同学就赶紧停止小动作记笔记,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只听见刷刷的笔记声。崔老师的眼睛好像永远都在盯着你,使你不得懈怠偷懒,即使他背对你写板书的时候。崔老师讲课,不是高声大嗓,声音多洪亮,而是很平和的,声音和表情都是很平静的,微笑着娓娓道来的,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崔老师是师范的名师,凡亲自受过崔老师教育的人,无不称赞他高尚的人格。我们有幸承蒙了他三年的教诲。崔老师的教学方法也非常灵活,他一直注意让我们自学课本,并教给我们多种自学的方法,他经常鼓励我们阅读课外书,也常常教给我们阅读课外书的方法。现在想来,仍觉得受益匪浅。当时,我的语文是相当不错的,老师对我也是很器重,课上经常让我范读、领读,这当然也使自己扬起了更多的自信。因此,至今我对崔老师仍存有一种从未表达过的感谢。崔老师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态度,使我受用终生。
在师范上学,让我非常佩服的教音体美和书法等科的老师们,他们个个身怀绝技,毫不保留地传授知识给我们,在我们三年的成长之路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回想在师范的学习历程,常想起一些人和事,有的风趣幽默,有的严谨认真,有的平平淡淡,但这些都在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对我影响极大,尤其是对我品格的熏陶,尤为突出。
岁月如梭,韶华渐逝,母校的成排校舍、琅琅书声、欢歌笑语,却仍然魂牵梦萦,历久弥新;老师的慈颜示范、敬业精神、谆谆教诲,仍然在散发着温暖,闪耀着光明,赐予我前进的力量,照亮我的人生道路。
1981年6月,怀着对未来和前途的无限梦想,同学们离开了母校和老师,回到了自己的县市,奔赴了不同的学校和工作岗位。我则分配到了离家不远的邻近乡镇学校任教。
每个人心中的学校都是唯一的,因为心里的画卷描绘着不同的同学、不同的恩师、不同的人生际遇。对于我,朔县师范不但是我的母校,也是我心里现在、将来的学校和圣殿,那里面,珍藏着师生、同学的情谊,燃烧着良知、宽容、真诚、爱心的火把。不管社会风气如何变化,有多少不尽如人意,也不管人间有多少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我都要把我的学校、我的老师播撒到我心田的光和热,传递下去,传播开来,让大爱充满我的人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多经典的话呀!师范真正的内涵就在于此啊!
三、校园的紫丁香
走进朔县师范的人,记忆最深的是校园的紫丁香,紫丁香的花细细碎碎,花香袭人,把每年四月的校园打扮得异常美丽。教室、宿舍周围全是高大的紫丁香花。每到四、五月份的时候,紫丁香就会伴着春风舒展着枝条,迎着温暖的阳光,渐渐笑开了星星点点的紫红色的脸庞,羞柔地向空中抛撒着高贵的清香味道,告知路过的人们“我来啦”。她的清香飘拂在校园各个角落,怡人心情,给那时单调灰色的气氛,增添好多向往美好的情调和诗意。她的不露大红大紫毫无张扬的高贵,装饰着校园古朴而典雅的美,又为这所学校释放着无言的骄傲。紫丁香是与学校有着不解情缘的,不知别人如何,起码我有这样的感受。其实她应该就是学校的名片。走过她的身边,或是驻足或是侧眼观望,看着她的柔美,闻过她馨香的味道,还沾她一点灵气,也算是幸福快乐的吧。现在我觉得,那个时代亏待了我们许多,但学校的紫丁香却给了我们许多。多亏有紫丁香还能给我许多回忆。学生走了一拨又一拨,紫丁香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那时她用微笑欢送着学子。可现在,紫丁香花丛还在吗?梦中的母校重又栽满了紫丁香花,她高贵的清香飘出了校园,飘向了远方,飘向了天际……
当时喜欢唐诗宋词,记了许多写丁香的诗句,李商隐写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还有杜甫的那首,记得不太清了。反正在诗人的笔下,丁香是高洁的象征。成熟是一种必然,但思念,宛若月光下,细雨中的丁香花香,隐隐约约,似有若无,粘着人,一晃,就三年,一晃,就三十年。
后来身为老师,又身为校长,但我时常会想起那一树树灿烂的丁香花,耳边又想起毕业前夕的一个晚上,我们举行的师生告别晚会,同学们把教我们的老师都请了来,一起话别。最后大家一起真诚地唱起了《等到明年的这一天》:“只有离别时刻,才知时光短暂,纵有万语千言,难述心中留恋;今宵我的歌声,永远把你陪伴,明朝你的思念,也会把我挂牵。再见,再见,等到明年的这一天;再见,再见,等到明年的这一天……”
作者简介:边国良,男,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1979年9月至1981年7月在朔县师范103班读书。1981年参加工作,先后任朔城区二中教导主任、副校长、朔城区四中校长,2006年筹建并始任朔城区第七中学校长。办学五年,朔城区第七中学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全面肯定和广大家长的普遍认可,一举成为“学生向往、家长信赖、社会认可”的区域名校。2009年9月被山西省人事厅、教育厅授予“山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10年12月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校长”,2011年5月获“三晋名校长”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