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13627200000025

第25章 梦在母校尽情放飞

邵裕仁

刚上初中时,遇到了一位颇令我喜欢的老师,于是便萌生了一个幼稚而朦胧的梦——长大了要当一名老师。于是初三毕业填报升学志愿时,我只填了一个朔县师范。

1960年9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跨进了朔县师范的大门,一股钟灵毓秀之气迎面扑来。多美的校园啊,房舍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荫中。偌大的校园,北半部是宿舍区,由十几个院落组成。每个院落几乎都有果木树,最多的是杏、桃树,其他还有苹果、李子、葡萄等树。杏树的收获期已过,苹果、桃、李等树的枝头挂满了将要成熟的果实,葡萄架下垂挂的串串葡萄也正在变紫。宿舍区南是教学区,从宿舍区到教学区的人行道都用砖铺着,道两侧种着各种花卉,灿若云霞。教学区东是大菜园,南是大操场,操场四周足有两千多棵参天大树,多数是杨树、榆树。操场南有人工湖,湖水碧波荡漾,湖心假山花木繁茂,众鸟鸣唱,湖四周杨柳依依。一座色彩艳丽的小亭建在湖东假山上,亭飞檐下挂着一匾,上书“东风亭”,字体极漂亮。这么美的景致,简直让人觉得就是江南水乡园林。

登上东风亭四面眺望,学校农牧场尽收眼底,近三百亩农田种的玉米、谷子、豆子、山药等,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牧场里猪、羊、鸡、鸭成群,马、骡、牛、驴均有。农牧场的景致更给校园增添了朴实的田园之美。

班主任老师介绍说,如此美丽的校园,是建校十多年来,师生员工用课余时间不断辛勤创建的结果。

美丽的校园让我们心神愉悦,更令我们高兴的是学校有一支敬业爱生的老师队伍。老师们工作很勤奋,备课很认真。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尽管课堂教学各有特点,但总体来讲是个个颇具魅力。在三尺讲台上,他们妙语连珠,挥洒自如,很有点囊括百代、悉数万物奥妙的气势;活跃的课堂包容四海,辉映人生,趣味无穷。让莘莘学子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真有喜饮玉液琼浆、乐采蓝田美玉的惬意。

众多身正学高的老师风采,让我初中时朦胧的梦变得清晰起来——将来也要做一名敬业爱生的老师,还要向身正学高的老师目标迈进。

学校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班每月有一天农牧场劳动,每周都放映电影或举办晚会,歌咏、朗诵、讲演、体育、书法、美术等比赛和展览接连不断,活跃了生活,陶冶了情操,学会了技能。校园里书声琅琅,歌声嘹亮,琴声悠扬,到处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校领导治校有方,培养了良好的校风校纪。你看,一千多人的学校,桃杏等果实熟了的时候,没有一个人随便摘一个尝尝。良好的校风校纪保证了教学和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佳绩不断,学校多次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嘉奖。就在这一年,老校长代表学校到北京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

在母校优越的育人环境中,三年时间飞也似的过去了,我们度过了人生最关键的成长期。母校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生命价值的启蒙,更给了我们未来人生旅程中所需要的精神瑰宝——爱国精神、尚德精神、自强精神、敬业精神等。这些精神瑰宝对人生来说,真是金银不足喻其贵,珠玉不足喻其珍。母校从建校之初就重视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以后便形成了母校的优良教育传统。1963年6月30日,全省中等师范毕业会考结束,当天晚上班主任通知我说:“学校决定你留校工作,明天就上班。”这突然到来的喜讯让我兴奋不已,但很快又有些担心,自己水平低,怕辜负了母校的期望。

参加工作以来,我多数时间教语文。我以我的老师为榜样,乐业敬业,关爱学生,恪尽职守,勤奋读书。

记得教育学老师说,教育、教学是科学,需要不断地探寻规律;教育、教学是艺术,需要经常博采众长,体现艺术魅力。

在近四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曾一心一意多方探索,试图走进教育、教学的艺术天地,然而限于水平,只能偶尔教海拾贝,书山觅胜;或心宫探幽,采撷英华,于是欣然写成一些文章,有一百多篇发表在《光明日报》、《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演讲与口才》、《教师报》等十几家报刊上。1995年母校将我在报刊上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编辑成书,作为建校四十六周年校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进行了展览。我还与人合作写了两本关于创新作文的小书,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和山西高校联合出版发行。我尝试改革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写的习作也有百十多篇发表在国家、省、市的报刊上,这些文章我编辑成了《桃李芬芳文集》,母校曾印了数万册,连续发给几届学生,作为课外阅读用书。我因在教育、教学科研上有点成绩,母校便先后委任我为附属学校校长,学校教育科研室主任。

春华秋实,寒来暑往,近四十年的教师生涯,我很荣幸,因为我一直在母校温馨的怀抱中尽情地放飞着我的美梦——在践行敬业爱生的旅程中,也不断地向身正学高的教师目标奋力前行。然而限于能力,直到退休,我自知离身正学高的老师目标还有相当远的距离。我只取得了一些很小的成绩,却也曾得到过多次荣誉,最高级别的是1998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中等师范优秀教师奖,奖金五千元人民币。

我深知,我所以在事业上有些小成就,是母校培育的结果,我永远不忘母校,永远感谢母校。

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我永远眷恋的母校——朔县师范已演变升格为山西大同大学朔州师范分校,我衷心祝愿母校明天更美好。

作者简介:邵裕仁,男,副教授。1960年9月至1963年7月就读于朔县师范,毕业后留校工作至退休。有100多篇文章发表于国家、省级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