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与朔师
13627200000002

第2章 回顾朔县师范建校四十周年

杨克林

今年,是朔县师范建校四十周年。

这所西雁北解放后建立的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诞生于1949年3月15日,原名晋西北雁北中学。校址借用朔县城南米昔马庄(现改为新安庄)天主教堂旧址,校长由当时晋西北第五专署专员李滋润兼任,副校长由雁北教育界知名人士王缮担任。1949年11月,雁北中学改为察哈尔省朔县师范(当时雁北地区归察哈尔省管辖)。1952年,雁北划归山西省管辖,于是,校名又改为山西省朔县师范学校,并被定为山西重点师范之一,(1953年起)由刘志英担任校长。文革前,学校曾多次受到上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嘉奖和表彰,还作为先进典型开过几次现场会议,介绍和交流办学经验。省委、省政府领导王世英、王谦、王大任等,都曾先后到校视察过。文革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的破坏。自从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经过重新整顿,确定制度,调整干部,教学秩序得以逐渐恢复。截止1980年秋,学校规模已由建校时的三个教学班120余人,发展为三十几个教学班,千余名学生,教职工达150人之多。近几年,随着党和政府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学校在基本建设、教学设备、图书仪器、文体用具、交通工具诸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可以说,它现在已成为我区中等专业学校中设备最好、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

四十年来,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合计有一万五千余人。他们绝大数多数在雁北地区从事党政工作和科技教育工作,也有不少人在省内外从事各种工作。较早毕业的学生,现多数已成为县级或地级的领导骨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今天,看到学校如此巨大的变化和它这几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欣喜之余,又不能不使我怀念起当年那段艰难的创业史,尤其是已故的老校长王缮同志。

四十年前,雁北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和成千上万的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到1948年底,雁北境内除大同市外已全部解放。解除了枷锁的雁北一片欢腾景象,各行各业生机勃勃,百废待兴。为了迅速培养青年干部和教育专门人才,迎接胜利后的建设事业,雁北地委和专署决定筹建一所中等学校。

1948年冬,王缮同志受命筹备雁北中学。当时,上级交给他的除了天主教堂的房舍和部分生活设备外,办学校所需的经费、干部、教师、教材等几乎什么也没有。因为,刚刚解放的西雁北,经济十分困难,又值大反攻之际,党和政府集中精力忙于组织干部南下,既无财力,又无人力。王缮同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中上任的。他带着伤残的腿,顶风霜、冒严寒,到处奔波,找领导、要干部、请教师,解决经费问题,辛苦备尝。大忙了几个月,到1949年初,调去几个干部,管起了行政工作;从朔县、左云、山阴等县请去了李郡林、陶通、魏镜如、郭兆昌、麻俊等五位教师着手招生和准备教材。是年2月,我经组织调配到该校担任教导主任兼学校党支部书记,协助王缮同志准备开学的工作。我们先后从各县考试录取了120余名学生,分编为两个师范班,一个中学班。就这样,在1949年3月15日,我们便因陋就简地开学了。地委书记李登瀛、专员兼校长李滋润,军分区司令员李仲英等同志都参加了开学典礼。

学校是办起来了,但困难重重。教师只有五名,课程很不好安排,只能勉强开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课程,王缮校长和我都兼代一些课。没有教材,我们从老解放区旧课本中择编油印课页。由于是刚解放,教育行政方面也不健全,对如何办学没有具体安排,所以,只好摸索着干。好在我和王缮、李郡林都曾在老解放区搞过教育工作,因而我们就基本上按老解放区办学的模式办学。学校对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抓得很紧,政治课与基础文化课并重,以文化课为主,并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十分注重勤学爱劳、尊重师生的教育,我们把劳动教育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因而,学校从一开始就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师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较好,当时,校园内桃、李、果、杏、葡萄都有,每到秋天果实累累,但从没有哪一个学生随便摘取。直到现在,一些老校友谈起在校的学习生活时,还无不感到自豪和快慰。

那时,师生生活很艰苦,只能吃点小米加高粱的饭,菜类平常只有土豆一种,别无他样,只有等到自种的菜下来,方可吃到一些青菜。由于学生们大都来自农村,家庭都很困难,所以,学校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费用基本上包了;地区分配来的干部,仍实行低标准的供给制;聘请来的教师每月只能领到二百斤左右的小米,以膳养家口。

尽管如此,学生们还是非常乐观。他们如饥似渴的求学精神实在令人感动,白天坚持上课,晚上还要在每四人一盏的小油灯下,坚持复习到深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党团工作十分活跃,各班均有团支部,学校设团总支。学校的生活、学习规章纪律制度,以及政治活动都是通过党团员带头执行的。学校规定每周开一次小组生活会议。会上,由于党团员的带头作用,学生们都能以自我批评的精神,学习先进。1950年到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县委要求学校动员学生参加军干校,我们就是通过党团干部带头顺利完成十三名军干学员的任务的。

四十年过去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那种艰苦创业、奋发努力的精神是永远不应忘记的。那些为党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兢兢业业工作过的教师们,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们的。他们为了党的教育事业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感人业绩,将在后代子孙的心中树起不朽的丰碑!在朔县师范建校四十周年之际,谨作此文志庆。

原载于1989年《雁北今古》第二期

作者简介:杨克林(1919.3—1995.12),山西神池县城关人。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120师,在雁北绥南坚持抗日游击作战,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因革命斗争需要,由部队转为地方工作,之后大部分时间把心血精力奉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1949年任朔师党支部书记,1951—1952任朔师校长。1981年9月由山西雁北地委文教部部长职务改任为雁北地区行政公署顾问。1983年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