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连山
由《校刊》编辑部发起的“我与朔师”征文活动,历经一年多时间,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经过周密组织,严格筛选、评审,最后将168篇优秀文稿编辑成书,《我与朔师——永恒的记忆》便问世了。
朔师作为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历经六十多个年头,走过一个甲子的岁月。她敞开胸怀地接纳,满怀激情地输送,与数以万计的人结下不解之缘,而这不解之缘成就了永恒的记忆。这记忆便是矗立在朔师人心头的一座座丰碑。今天,在学校迁入现代、靓丽的新校区,即将升格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之际,收集这些记忆,珍藏这些记忆,展示这些记忆,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这些记忆见证了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也昭示着学校未来的提升和跨越。这些记忆还让在朔师工作和学习过的人们在共同回望朔师成长的历程中,去感受激越、跳跃的文脉律动,去感悟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从而使学校具有60年文化积淀的千秋文脉源远流长,具有60年发展历史的校本精神发扬光大,进而让关注朔师人们的拳拳之心和这所学校贴得更近。这就是我们开展“我与朔师”征文活动,并将优秀征文编辑成书的初衷。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接待和走访了数百位从朔师走出去的“朔师人”,他们中有的曾是朔师的领导,有的曾是朔师的教师,有的曾是朔师的员工,有的曾是朔师的学生;他们中有国家省部级、厅局级、处级、科级领导干部,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有国企和外企的领军人物,有默默奉献在教育战线的人民教师;他们中有的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在家安度晚年;有的刚刚退休离开工作岗位,但仍壮心不已,矢志不渝,坚守着自己的专业爱好;有的年富力强,朝气蓬勃书写着壮丽人生;有的走出校门不久,辛勤奔波,求职安身,追求理想。无论他们属于哪一类集群,一样的是他们都拥有和保持着对朔师的怀念和眷恋,对朔师的期盼与祝福。其情切切,其意浓浓,令人感动。
——山阴县七十九岁高龄的王玉珑老师在《我与朔师》征文启事见报不久,就在女儿的搀扶下,颤巍巍地来到校党委办公室,亲自把文稿交到工作人员手中,态度恭谨而虔诚,就像久别的儿女回到故园,见到了亲人。
——朔州市人大原副主任王希,见到来家中走访的朔师校友,眼圈湿润了,他拉住校友的手动情地说,朔师是我的娘家,我常常在梦里回到朔师。同是朔州市人大原副主任张翠梅满怀深情地回忆在附小(朔县师范附属学校)和大校(朔县师范学校)读书生活的往事,话语间流露出无尽的思念和眷恋。朔州市原副市长李尧欣然写下“我写朔师”一文,再现了朔师上世纪60年代初的辉煌岁月。省农业厅原副厅长樊茂枝忘情地说,母校的事我支持,我永远是母校的学生,母校的儿子。
——山西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常亮,毕业40多年来,母校“悠扬的钟声”、“沁人的绿荫”、“火红的晚霞”始终魂牵梦萦,难以忘怀。
——右玉县民政局长郝旭日本人和他的父亲、妹妹、妹夫、儿子一家三代五口人都是朔师人,三代朔师情,真挚浓烈,感人肺腑。
——朔州市农机局副局长石珠瑜说起朔师的事儿,激情飞扬,如数家珍,朔师六十年来的大事,几乎都在他的记忆之中。在朔师工作了30年的三晋著名的美术教师王桂云老师,离开朔师的28年里,一有空就联系在省城、大同等地的朔师人。她的珍藏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朔师人的通讯信息,谁家乔迁,哪位换号,她都清楚,谁家遇到什么难题,或者发生了什么大事,她都知晓。她乐呵呵地说,每月多花几百块电话费,一点也不心疼,只要能和朔师的人们说说话,心里就高兴。
——大同市人大副主任马维平性格热情温和,把接待朔师的来人当做重要的事情,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亲自充当向导,游览云冈石窟和大同古城墙,不厌其烦的讲解,感人至深。山西大同大学后勤处副处长李贵从始至终陪伴朔师走访者,安排食宿,联系走访对象,忙在其中,乐在其中。
——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刘旺处长在众多高学历的同事面前坦然承认自己的第一学历是朔县师范,言谈间流露出不无骄傲的神情。平鲁“才子”刘珍,一直认为朔师是自己走出山沟走向社会的摇篮,三十五年来,做过小教、中教,干过教育行政,也支援过“离天最近”的地方,遇到过不计其数提升学历的机会,但他只求自身素质与境界的真实提高,从没有刻意去改变“朔师”这一学历。
——朔师的老领导们不仅深切缅怀在朔师工作生活的难忘岁月,而且对朔师的发展寄予了殷切的关注。80高龄的老校长刘汉卿说起朔师的事儿,滔滔不绝,激情澎湃,好像回到当年。老校长雷式询夫妇在朔师工作生活三十多年,把青春和美好岁月留在了朔师,当见到朔师的走访者时,激动万分,不顾妻子(靳翠芬老师)行动有碍,非要以家宴盛情款待,对朔师浓浓情意可见一斑。朔师原党委书记乔世升,一接到特约撰文的信息,就废寝忘食地赶写,在逝世前把一万多字的文稿交到工作人员手中。
——大同市教育局中招办主任彭世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处长王立世、太钢人事处处长白文喜、大同市发改委主任马安全、大同市十二中校长王录、朔州市中国银行高级经理罗成、朔州市人寿保险公司副经理牛兴旺等,非常重视朔师的这次征文活动,以极大的热情四处联系熟悉的朔师人,响应学校的行动。
——几位编辑同志,在这次征文活动中,冒严寒,顶酷暑,不畏辛劳,打电话,发短信,不嫌麻烦,不计节假日,联系朔师人;上大同,下太原,克服重重困难,走访朔师人。
……
可以说,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朔师人用他们的心血汗水,延续着滋养着朔师的文脉,使之生生不息,蓬勃涌动;也正是朔师厚德博学,敬业善教的文脉,使一代代的朔师人健康成长,一步步拓展、攀升。
所谓文脉,就是文化生命的基因。朔师文脉,就是内化了的朔师精神。
六十多年来,朔师将“厚德博学,敬业善教”的文脉与“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的思想进行了完美融合,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深邃的教育思想、成功的教育实践,深度契合了晋北地区广大学生、家长、社会对高水准师范教育的迫切愿望,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肯定与赞誉。
大教育卓尔不群,蔚然一派,这是朔师的境界。
为祖国培养英才,输送栋梁,这是朔师的责任。
让学生健康成长,放飞梦想,这是朔师的抱负。
朔师文脉内涵丰富,主要涵盖八个方面:
——矢志报国的爱国情怀。朔师的千秋文脉于1949年3月9日在艰苦的岁月中,便扎下茁壮之根系。这所学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复兴和国家振兴的色彩。建国前夕,它敞开胸怀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粗通文墨的庄稼汉,轮训1班、轮训2班,开班1年,为国家送出大量南下干部和建设骨干。建国初期,初中5个班、初师7个班为晋北教育以及晋北地区的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抗美援朝,学校组织学生从城市到乡村,走家串户广泛宣传,动员人们捐资捐物,踊跃报名参军。那个时期,学校300多名学生,就有190名报名参军。1953年、1954年爱国卫生运动轰轰烈烈。……无论哪个时期,学校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始终注重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时下唱红歌、诵经典、讲故事以及多种竞赛活动在校园方兴未艾,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建校伊始,学校除了借用朔县米昔马庄天主教堂作为校舍外,其他办学条件近乎为零。没有师资,当时主持工作的王缮副校长就亲自出马,辗转奔波,四处访求,请回了五位教师,他们是陶通、李郡林、麻俊、郭兆昌、魏镜如,他们是朔师教育的奠基者,更是朔师教学的功勋;物资匮乏,经费紧张,学校就搞多种经营,用仅有的一辆原始的花轱辘大车跑运输,先后办过小型磨面铺、小型油坊、小型粉坊、供销社、门市部、印刷厂、煤粉厂。此外,开荒垦田种植园林,兴办农场、牧场。所有这些都逐步缓解了学校的经费困难,也逐步改善了师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学校有过几次大的房屋维修和校舍扩建,也都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进行的。1994年,学校迁入市区。2010年10月,学校再次迁址,新校区占地552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0亿元。朔师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而朔师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得益于这个“传家宝”。
——雍容典雅的校园文化。朔师从一开始就追求着“水木田园”式的校园生态品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学校基本形成其特有的园林式格局:一到春夏秋季,校园错落有致的房舍便掩映在桃、杏、李、杨、榆、丁香、葡萄、黄花、玫瑰等绿树花丛之中,校园南部的人工湖,湖水碧波荡漾,假山花木繁茂,百鸟鸣唱,湖岸杨柳依依,一派江南水乡风光。生活其中,心灵随之净化,品格自然升华。1964年,****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在飞机上俯瞰朔县城南有一片浓荫掩映,五彩缤纷,波光粼粼的地方,大为好奇,当得知这个美丽的地方是一所师范学校时,专程亲临学校视察。1994年,朔师从农村迁入市区,几任领导致力于新校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十几年过去,学校环境优雅,功能齐全。2010年10月,朔师再次实施搬迁,数月间,生态园林式校园初见端倪。凭湖光山色,面通衢新城,草木际会,桃李芬芳。在昔日米昔马庄老校址,不同的时期,图书馆正面的墙壁上都要高高地题写着富有时代气息且能触动人们心灵的名言警句,最能震撼人心的是******主席为师范学校的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位于市府西街的师范校园,2006年始,学校立足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建立了若干橱窗、宣传栏,在绿地花池间设立警示性标志,在建筑物外墙壁上建造艺术浮雕,使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涵都得到了提升。无论哪个时期,朔师的课余生活都是多姿多彩的,歌咏、朗诵、演讲、体育、书法、绘画等比赛活动,此起彼伏,绵延不竭,各种兴趣小组、文艺社团如火如荼,层出不穷。校园书声琅琅,琴声悠扬,花木成图,书画琳琅,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值得一提的还有2001年初名为《今朝》、2005年改名为《校刊》、2011年有了刊号的学校综合性刊物《朔师教学与研究》,对于净化师生心灵,陶冶师生情操,提升师生知识水平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追求卓越的高贵品质。上世纪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学校开门办学,勤工俭学出奇招,确保各项工作艰而未滞,困而不辍。为此,1958年雁北行署勤工俭学现场会在朔师召开,山西省委副书记朱卫华来校视察调研。1959年开始率先在全校范围内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改革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环节,改革课程设置,创造了领导、教师、学生三结合的成功经验。1960年,校长刘志英光荣出席全国教育群英会,受到******总理的亲切接见。1963年,在全省毕业生统考中,朔师成绩名列第一。1964年,****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山西省委副书记王大任先后来校视察。1964年,省教育厅和《山西日报》联合调查组带着省委王大任副书记的批示总结朔师教育实习的成功经验写成《实习的硕果,珍贵的启示——记朔县师范今年的教育实习》的长篇通讯,于1964年12月2日以整版篇幅在《山西日报》第二版发表,同时配发以《师范教育的一次革命性的实践》为题的社论。1978年,学校探索提高教学质量新途径,开展电化教学,制成《正弦函数图像及其作法》等电教片,在全国发行,朔师受到教育部表彰奖励。1979年,骨干教师张同英十五万字的《教育学》教材,由山西省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我省教育学教材的空白。许生亮、米高运参加全省师范教材《数学教学法》的编写。王桂云的美术作品参加中央美展。1981年,在全省中师毕业生统考中,朔师成绩全省排名第三。1991年,我校歌舞《园丁颂》获山西省首届校园文化节师范组一等奖;扇鼓队参加省“两会一节”文艺表演获金奖。2005年以来,朔师坚持“依章治校、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和谐发展”的办学方针,坚持“先人一念,高人一筹,快人一步”的发展理念,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强校战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6年被省政府评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2008年10月被国家确定为“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2008年10月被中国教育专家委员会定为会员单位;被国家确定为“全国计算机网络教育基地”;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基地”;被全国教育网络建设工作委员会定为“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2009年,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在朔师立项,同时朔师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授予“实验基地学校”。2010年,朔师语文教育、英语教育、数学教育、美术教育等专业列为省级重点招生专业;********袁纯清省长王君一行、省人大原常委会主任卢功勋、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焕晓等先后来朔师视察;美国规划协会秘书长一行、山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带领考察团、太原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一行、吕梁离石师范校长一行和湖南省常德、桃园师范的同行们先后来朔师考察调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至2011年,朔师历届毕业生参加“专升本”考试成绩连续八年稳居全省第一。
——爱生如子的家庭氛围。朔师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这里既凸显严父的庄重,又饱含慈母的博大,还有兄弟般的友情;既有严明的纪律约束,又有人性化的感情疏导,还有典型模范的感化与带动;既有吃苦耐劳的体格锻炼,又有经受挫折的心理锤炼,还有战胜困难的精神准备。朔师育人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让每一颗金子都闪光”。朔师的育人模式是开放式的,它将是非思辨、实践体验、社会教育、活动陶冶、典型引导熔为一炉。上世纪学校每周一天或者每学期一周的农场劳动、勤工俭学,还有一以贯之的教育实习,节日假日的社会调查,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朔师历来以严著称,当年在米昔马庄,果实成熟时节,根本不存在瓜田李下之嫌,即使有熟透了的果实掉落地上,见者也是捡起放到规定的地方。进入新千年,朔师确立依章治校、量化考核的治校方针。2001年,倡导“情感辅助”。2006年以来,追求“目标管理、和谐发展”,且三次修改规章制度,尽最大努力体现人性化管理,形成三十多万字的规章制度汇编。朔师的学生语言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综合素质高,竞争能力强。朔师家庭氛围浓厚,上至领导,下至师生,心怀关爱,心存感恩,互帮互助,和睦相处。感人的事例数不胜数。市教育局牛泉科长回忆:我也喜欢写诗,闲暇时,常常去他(王鸿飞老师——引者注)的单身宿舍请教,在他的指点下,我的诗歌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王老师不仅在学习上帮助我,在生活上也关心我,记得一次,我身无分文,王老师把他的工资拿给我花,并说:“你何时没钱,何时来取,不要多心。”我校首届大专毕业生杨荣忠写道:老王(王军老师——引者注)、守国(闫守国老师——引者注)、德亮(张德亮老师——引者注)等等这些被我们当初私下直呼的名字,现在提起,仍旧肃然起敬,倍感亲切,这些亦师亦友的人们,给予我们的影响与记忆如烙印般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褪色。市农机局副局长石珠瑜回忆:他们温和可亲像家人一样关心着学生的生活和成长;……他们的无私奉献,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态度……我与母校当年的老领导、老教师、同学、同事们和现任的校领导、老师们以及历届很多校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来往,与朔师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和不解之缘。
——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鲁迅先生在《导师》里说: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森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朔师就是凭着自身特有的“生力”,坚韧不拔,自强不息,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在学校经费困难,物资匮乏,师生生活异常艰苦的岁月,朔师没有退缩,凭着自身的“生力”,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大力生产,多种经营,终于渡过难关。在学校因历史原因,陷入低谷之时,朔师没有气馁,凭着自身的“生力”,拨开迷雾,解放思想,共同应对,一次次步入正轨。在学校因种种原因,名师专家一拨一拨调离,元气大伤的时刻,朔师没有泄气,凭着自身的“生力”,加强师资建设,岗位练兵,业务进修,一次次走出困境。在新千年伊始,面对因国家分配制度改革浪潮的冲击师范教育步履维艰的局面,朔师没有坐等,凭着自身的“生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家属楼用水用电制度,改革学生食堂管理体制,改革人事用人制度,改革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学校由乱而治。近年来,学校面对原有的师范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师范学校面临重大抉择的严峻时刻,朔师以冷静清醒的态度,作了严肃认真的思考,对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作出准确定位,形成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规模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思路。短短几年间,朔师凭着自身的“生力”,孜孜以求,不懈拼搏,跻身全省同类学校前列,招生质量好于多数兄弟学校,在校生达到5129人,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第一次迁址设计规模扩大了6倍多。
——精益求精的教师文化。朔师对教师的要求是“雅”、“精”、“爱”,朔师的教师温文尔雅,充满文人气息;朔师的教师业务精良,体现职业品质;朔师的教师心存关爱,彰显园丁情怀。建校初期,教师奇缺,教学任务繁重,教师们不计报酬,纷纷要求多代课,代好课。陶通老师任班主任教两个班的算术、全校的音乐,还主动要求兼一个班的理化;班主任韩坚老师教三个班算术,还兼校医;周礼旋老师教一个班的国文,还兼六个班的美术。“以老带新”是朔师提高师资水平一以贯之的成功经验。学校要求和鼓励青年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做好“传、帮、带”,新老教师互相听课,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教学相长。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朔师高手如云,名师满园。诸如,雁北教育界四大台柱牛青庵、郭申之、张国琛、史佩甘、哲学才子陈扬炯、心理学名师张同英、地理名师郭绍锦、历史名师赵占国、数学名师许生亮、李亚华夫妇、美术名师王桂云、语文名师高济民、教育学名师王运才、儒雅的政治老师刘志文、纯美的音乐老师靳翠芬、气质如兰的物理老师吴美兰……他们是德才双馨的三晋名流,他们是朔师的骄傲。进入新千年,朔师把师资建设列入强校战略之首,2006年启动“名师工程”,加大“内强外引”力度,青年教师风采大赛、青年教师赛讲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提高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集体备课、评课,“我最喜欢的老师”评选等活动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师德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学校教科研成绩显著,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7部,完成省级研究课题6个,承担国家研究课题子课题2个。
——至真至善的人格魅力。朔师是文人的殿堂,教育的天地,她扎根农村四十余年,既得民风淳朴与诚信的熏染,又经文苑睿智和尚美的滋养,因而她心胸开阔,宁静致远;真诚无私,友爱厚道;谦和平易,严谨细致。朔师从建校走到今天,不论战胜了怎样的艰难和困苦,也不论经受住怎样的挑战与考验,无不显示出优秀团队所特有的协作向上与坚韧不拔。“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朔师的历届领导哪个不是以校为家,兢兢业业,身体力行,处处走在前面,和师生打成一片?他们从自身做起,打造的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一个胸有大志,心存大爱,办大教育,求大发展的优秀团队。1948年冬,王缮校长拖着伤残的腿,受命筹建“雁北中学”(朔师的前身),没有教师,他顶风冒雪,四处访求,没有职工,他就让妻儿义务劳动;学校办起来了,没有设备他因陋就简,没有教材,他组织教师自己编写,师资缺乏,他带头抢挑重担,经费困难,他带领师生勤工俭学。接任王缮的校长是杨克林,杨克林校长为人正派,作风民主,对同志一片真诚;他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工作勤奋,对党的教育事业一片忠诚。继杨克林之后的校长是曾光荣出席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受到******总理亲切接见的刘志英,关于刘志英校长,当时的学生,原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樊茂枝这样回忆:“只见他……儒雅的学者风度中透出沉着、冷静、坚毅、刚直的精神风貌,同时又不失一个长者的宽厚、仁慈……刘校长到校后并没有烧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在我们学生看来,学生依然是每天上课、下课、起床、睡觉,一切都习如往常。只是在不经意间,我们会发现刘校长从一个教研室走到另一个教研室,在这个班听完课后又到了下一个班。但时日一久,学生们发现老师们的脸上笑容似乎更多了,精神气似乎更旺了,给我们讲课也似乎比以往更认真更卖劲了,批改的作业似乎更周详更细致了,要求学生也似乎更加亲善更加严紧了。整个学校的校风在不知不觉中变化着……”即将退休的崔寿老师这样评价他们读书时期朔师的领导:“车站广场上几个推自行车的和一伙没推自行车的中年人在招呼:‘朔县师范的新生到这儿集中啦,跟着我们到学校去。’十几分钟后,自行车上挂满了行李。大家组成一条长龙,沿铁路线南行,脸上荡着春风,耳畔响起笑语,上铁路桥,穿恢河谷,朝学校迈去。……第二天的开学典礼上,推自行车的和徒步的人居然坐在主席台上。原来他们就是这所学校的领导:刘甦民、白廷汉、杨培森、李尧、韩秉友、赵涵秀、马海成、樊溥发……简直有点不可思议,他们不是学校的员工吗?堂堂的朔县师范的领导居然上车站接学生?……他们的确说话和气、态度和气、办事和气、连批评学生也和气。他们衣着朴素、居住朴素、作风朴素、连工作条件也朴素。”历史走进21世纪,朔师取得一次次骄人的成绩,实现历史性的跨越,无不是充分发挥了优秀团队的力量。如今的领导班子本着和谐治校的理念,努力实现人性化管理,要求群众做到的,自身首先做到,公正廉明,不贪不占,关心师生疾苦,着力解决师生的后顾之忧,真正和群众心连心。
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年职工,只要遇到难题,都乐意找领导倾诉,请领导帮忙。朔师的领导就是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打造着感动,以感动打动别人,以感动带动别人。青年教师王秀娟写道:“在朔师的三年也是感动的三年。也许长这么大让我真正感动的事情并不是很多,可是跨入师范的大门后,却发现这里让你感动的事情太多。首先,学校教师的敬业精神令人折服。在这里的每一个教师,上到校长,下到每一位职工,他们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到工作上,为学校今天的成绩,为学校明天的辉煌而贡献自己的一切。这里,不管是老教师还是刚刚工作的年轻教师,都以百分之百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青年教师李建香写道:“我知道我是爱我的学校的,因为那里有许多值得我尊敬和学习的老师,正是从他们身上,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敬业’,什么叫‘奉献’;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一路同行,我才更加感受到一种前行的信心与动力,让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走得更稳健、更踏实。我知道我肯定是爱我的学校的,因为那里有许多热心人对我的关心与支持。有时,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的心情时常感到迷惘与失落,每当这个时候,身边总会及时出现几个熟悉的身影,他们安慰我鼓励我,使我的心境变得豁然开朗。”这就是朔师打造的感动。而这种感动近乎耳提面命,近乎暮鼓晨钟。
《我与朔师——永恒的记忆》一书,入选的是不同时期朔师人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或以丰赡文笔,尽显华彩,读来如沐春风;或以真情动人,情感之充沛,令人荡气回肠;或以构思取胜,文思之精巧,让人啧啧称奇;或以独到的视角透视时代的印记,认识之深刻,让人心悦诚服;或以亲历的人事物、生活为题,记述之逼真,让人感受颇深……这些作品体裁多样,诗歌、散文、小说,都有涉及;题材广泛,六十年来风风雨雨皆可入题,不同时期方方面面都能成文。可以说,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再现了朔师六十年来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发展历史,厘清了朔师生生不息、蓬勃涌动的文化脉络。从这个角度出发,站在发展的高度来看,这次征文活动,对于朔师,对于朔州,对于朔州周边地区,对于这些区域中的人民,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活动本身。
感谢这次征文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感谢所有对这次征文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们,感谢所有对朔师做出贡献的人们,感谢所有对朔师予以关注的人们!
愿《我与朔师——永恒的记忆》一书永远激励世世代代的朔师人在朔师文脉的传承中书写永恒的篇章,铸就永恒的辉煌。
2011年12月于朔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