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释义”一个人,如果要求取学问,必须要做到专心致志,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才可以成功。而如果在立志修德时却又想着功名利禄,这样一定不会得到真实的造诣;一个人,如果读书时不重视学术上的探讨,而兴致只停留在吟诗作赋、讲求风雅上,那么,同样不可能取得较高深的造诣。
潜心钻研,十年磨一剑
古代有个非常擅长射箭的人,叫甘蝇。传说他只要一张弓,走兽就会被射倒在地,飞鸟就会从空中落地。
在他35岁的时候,他收了一个叫飞卫的学生。飞卫虽然是甘蝇的学生,但是他的技艺比甘蝇的还妙。
后来,飞卫也收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叫纪昌。纪昌向飞卫学射箭,飞卫开始时并不教他,而是让他练习不眨眼。飞卫说:“你如果学会不眨眼,那么,你就可以谈射箭了。”纪昌是个非常认真的学生,他回家后便开始练习: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妻子的织布机,甚至每晚睡在织布机下。就这样坚持练习了一段时间,他真的能够做到不眨眼睛了。
于是,他去报告飞卫,说自己能够做到不眨眼睛了,是不是可以练射箭了呢?谁知飞卫说:“还是不行啊,你还得学会看:在看小东西时,要像看大东西一样细;看细微的东西时,要像看显著的东西一样。回去练吧,能够做到这样后再告诉我。”
纪昌回到家中,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终于想出了练习老师所教内容的方法。他拿一根长毛系上一只虱子,并悬挂在窗户上,然后每天坚持看着这只虱子。十天之后,他感觉虱子开始变大,而且与日俱增;三年之后,他已感觉虱子大得像个车轮。他再看别的东西时,都觉得像山岳一样大。于是,他用北方角制的弓和南方蓬制的箭杆射那只虱子,一箭就不偏不倚地穿透虱子的中心。纪昌兴奋地跑去报告飞卫。飞卫也非常高兴,他拊掌摸着胸膛高声说:“祝贺你,纪昌,你学会射箭了!”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要真正掌握一门学问,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拿出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来学习领悟它,这样才能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学问。
附庸风雅,神童变凡人古今中外,凡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必须下真功夫才能求真学问,但是也有一些人只知道吟风弄月,讲求风雅而不务实,只学到一些皮毛。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对学习、事业都不会有帮助的。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就是如此。
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笔墨纸砚。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但是,到了十二三岁时,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几年,他才能完全消失,跟普通人一样了。
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做人的智慧
做学问没有捷径可寻,讲究个勤字,勤中有苦,苦中有乐,所谓“读书之乐无窍门,不在聪明只在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