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史
13532400000078

第78章 奠定新疆社会建设的新格局(8)

(四)改革开放30年与新疆人民生活根本性改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和新疆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社会产品大幅度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商品流通和交换打破省界、国界,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城乡人民的收入不断增长,购买力大幅度提高,这时,也只有在这时,新疆人民生活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

1.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大提高,实现了从短缺到总体平衡略有节余、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根本性转折。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长期被物资、商品短缺所困扰,有的经济学家将它称之为“短缺经济”。人口多,物资缺,怎么办?只能按人头定量供应或凭票供应,最多的时候,中国发行了30多种票证。

鲜蛋现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可是在20世纪50-70年代,在城市家庭的餐桌上几乎见不到鸡蛋。那时新疆商业部门一年只能收购到几百吨鸡蛋(1958年788吨,1963年514吨,1965年907吨),若按城镇供应人口分摊,年人均只有0.57公斤。这么点鸡蛋如何分配?当时确定的分配原则是:对外宾、重大宴会、高空作业人员、伤病员由内部掌握,按人定量供应;托儿所、一般病人不定量供应;其余人员不定期供应。改革开放后,1982年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等城市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兴办养禽场,农民也兴起养鸡专业户,到1985年新疆鸡蛋就实现了敞开供应。2007年新疆鲜蛋产量已达到28.37万吨,按总人口计,年人均13.54公斤;按820.27万城镇人口计,年人均34.58公斤。

蔬菜供应紧张的情况上前文已经提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60年代开始,允许城市有条件的单位到县里去办农牧场,主要解决冬菜问题。新疆冬季蔬菜品种单一,“新疆三大菜——萝卜、土豆、大白菜”,入冬前各家各户都要想办法贮存一些冬菜。那时住的是平房,许多人家都挖有菜窖。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放开搞活,海南岛、山东寿光的反季节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到新疆,蔬菜品种多达几十种,消费者可自由挑选。90年代以来,随着新疆设施农业的发展,新疆也能大规模生产反季节蔬菜。人们再不用为缺菜而发愁,为贮存冬菜而操劳。

农产品供给能力稳定提高。新疆农产品总量的稳定增长,在第四章中已经说过,不再重复。这里讲一下人均占有量的提高。粮食由1949年人均195.5公斤,1978年人均303.0公斤,2007年增加到418.3公斤;棉花由1949年人均1.15公斤,1978年人均4.5公斤,提高到2007年139.9公斤;油料由1949年人均6.6公斤,1978年8.5公斤,2007年提高到19.4公斤;甜菜由1978年人均13.4公斤,2007年提高到283.2公斤;水果由1949年人均23公斤,1978年11.4公斤,2007年增长到198.8公斤;猪牛羊肉由1949年人均11.7公斤,1978年人均7.9公斤,2007年提高到67.1公斤;水产品由1978年人均0.5公斤,2007年增加到4.3公斤。

电视是同时传送声音与活动图像的电子技术,深受人们的青睐。1971年新疆国营商店开始销售黑白电视机,1979年经销彩色电视机,都是进口电视机,货源有限,只能采取凭票供应办法,将票发到各单位,再由各单位按老红军、老干部优先照顾的原则发给个人。所以整个80年代电视机都是紧俏货。90年代随着国产电视机生产能力大增,电视机敞开供应。全国彩色电视机的产量由1978年的0.4万台增加到2007年的8478万台。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而且大量出口。

工业生产能力增长迅速,发电量人均占有量1978年为173千瓦时,2007年提高到2011千瓦时;纱由2.3公斤增长到19.7公斤;机制纸由1.6公斤提高到12.2公斤;原煤由884公斤提高到2421公斤,原油由289公斤提高到1257公斤;粗钢由1978年7公斤增加到216公斤;水泥由64公斤增加到741公斤。人民生活所需要的工业品,由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来。

第三产业迅速成长。第三产业中,各类服务业均实现快速增长。商业持续繁荣,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金融市场体系初步建成,金融产品逐渐丰富;交通邮电蓬勃发展等等。

我国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长期困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根本改观。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这种根本性转变,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型为主的阶段,转变为需求约束为主的阶段。由此引起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性变化,即从过去的限制消费的政策,转变为扩大消费与改善供给相结合的政策。

2.人民生活质量大提高,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生活实现了两次跨越,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到2000年总体达到小康。所谓总体小康当时的解释是: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57.5%下降到39.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9.1%。2.5亿农村贫困人口中有85%以上已经脱贫,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30.7%下降到3%。小康生活的16项指标,还有三项指标(农民纯收入、每天吸取75克蛋白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县百分之百)没有达到。

大约有75%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13%接近小康生活,12%离小康还有较大差距。又经过7年的发展,到2007年底,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6.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3.1%。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400万人。

新疆当时也宣布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但是差距是很明显的。又经过7年的发展,到2007年底,新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9.20元,增加到10313元,增长32.3倍,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其中人均工薪收入9012元,经营净收入682元,财产性收入68元,转移性收入1616元。城镇家庭的财富积累逐步增加,住房、高档耐用品、储蓄存款、债券、股票等财产日益增多。截至2007年底,居民家庭自有房比例达到92.5%;城镇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1978年的56.74元增长到2735.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199元增加到2007年的3183元,增加了15.9倍。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2626元,占82.5%;工资性收入331元,占10.4%;转移性收入110.02元,占3.46%;财产性收入116.54元,占3.66%。

在讲到职工和农牧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物价也上涨较多,按照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公布的数据,这期间消费指数CPI累计增幅为5.22倍(不少学者认为,此数据很可能被低估),按照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9)》公布的数据,新疆为5.41倍。这就限制了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增长,使人民生活水平增长幅度远低于GDP增长幅度。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居民生活支出的比重)是国际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据《新疆统计年鉴(2008)》公布的数据,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构成中,食品支出:城市为35.06%,农村为39.95%。与1978年的新疆城市恩格尔系数57.73%相比,下降了22.67个百分点;与1978年新疆农村恩格尔系数60.8%相比,下降了20.85个百分点。表明新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新疆这两个数字比全国低很多,城市恩格尔系数低1.24个百分点,农村低3.15个百分点。按照这个数据,新疆人民生活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原因何在?

可能是由于上学贵、看病贵,人们不得不压缩食品开支,尤其在农村,有专家统计,农民培养1个大学生需要花费18年的收入。2008年全国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7.9%,新疆为37.3%;全国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3.7%,新疆为42.5%。

新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78年的323元增长到2007年的7874.27元,增长24.37倍。

食品消费支出比重虽然大幅下降,但吃饭更注意营养,以往主要以粮食、蔬菜填饱肚子,1980年每人一年消费粮食138.26公斤,蔬菜284.52公斤;2007年每人一年消费粮食减到50.56公斤,蔬菜93.39公斤;而副食品大量增加了,每人一年消费的牛羊肉由1980年11.18公斤提高到2007年16.92公斤;家禽由0.70公斤提高到5.38公斤;蛋类0.85公斤提高到6.95公斤;水产品由3.12公斤提高到4.35公斤;鲜奶由9.12公斤提高到26.72公斤。

饮食消费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城镇居民外出到饭馆消费增加,2007年人均支出621.38元,比1992年增长11.3倍,占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2.5%,比1992年上升15.6个百分点。

城市居民的衣着消费,由1980年的68.90元提高到2007年的1183.30元,增长16.2倍,其中购买服装支出833.30元,增长48.3倍,占衣着消费的比重由1980年的24.5%上升到2007年的70.4%,人均购买服装8.3件,比1980年增长4.2倍。

城市居民每人一年的交通通信消费由1980年的4.16元提高2007年的890.30元,增长213倍,年均增长22.0%,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类别。

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品拥有量:自行车由1980年88辆,上升到1993年的180.74辆,2006年下降为95辆;摩托车由1990年3.22辆上升到2007年19.99辆;彩色电视机由1980年的17.73台(黑白)上升到2007年的105.34台;洗衣机由1985年的53.59台上升到2007年的93.02台;电冰箱由1985年的10.51台上升到2007年的88.34台;组合音响由1990年的0.51套上升到2007年的21.12套;照相机由1980年2.27架上升到2007年的33.39架;摄像机由2000年的1.02架上升到2007年的3.58架;淋浴热水器由1992年的24.07台上升到2007年的69.63台;普通电话由2000年的71.69部上升到2007年的90.15部;移动电话由2000年的4.81部上升到2007年的140.12部;微波炉由2000年的5.39台上升到2007年的27.80台;空调器由2000年的0.17台上升到2007年的6.70台;家用电脑由2000年的5.68台上升到2007年的34.70台;钢琴由1995年的1.2架上升到2007年的1.38架;健身器材由2000年的2.35台上升到2007年的2.58台;家用汽车由2000年0.82辆上升到2007年的1.80辆。

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1955年为205.24元,其中食品支出127.14元,占61.95%;衣着支出27.77元,占13.53%;交通通信支出49.14元,占24.07%;居住支出0.92元,占0.45%。1980年为152.39元,其中食品支出90.64元,占59.48%;衣着支出31.82元,占20.88%;交通通信支出16.87元,占11.07%;居住支出13.06元,占8.57%。2007年提高到2351元,其中食品支出939.03元,占39.95%;衣着支出218.18元,占9.28%;居住支出445.02元,占18.93%;交通通信支出234.7元,占9.98%;医疗保健支出210.69元,占8.96%。

农民家庭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粮食1955年236.65公斤,1978年209公斤,1990年249.71公斤,2007年222.02公斤;蔬菜1955年21.98公斤,1978年58.16公斤,1990年121.56公斤;2007年70.77公斤;食油1955年4.99公斤,1978年4.96公斤,1990年7.87公斤,2007年10.82公斤;牛羊肉1978年6.47公斤,1990年6.77公斤,2007年11.88公斤;猪肉1955年1.27公斤,2007年0.59公斤;家禽1978年0.14公斤,2007年1.62公斤;鲜蛋1955年0.72公斤,1978年0.88公斤,1990年1.77公斤,2007年1.09公斤;水产品1955年0.15公斤,1978年0.05公斤,1990年0.17公斤;食糖1949年0.48公斤,1978年0.68公斤,2007年0.39公斤;水果1990年41.94公斤,2007年22.19公斤。从饮食结构来看,农民离达到吃饭讲营养还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