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乔木与毛泽东邓小平
13531400000038

第38章 胡乔木主持国务院政治研究室(1)

正当1975年的整顿向面上铺开和深入发展的时候,邓小平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地在6月中旬正式组建了一个重要机构——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简称“政研室”)。他要胡乔木担任这个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主持工作。在1975年整顿中,国务院政研室作为邓小平的写作班子和参谋班子,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一、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酝酿和组建

早在1975年1月上旬,邓小平就开始酝酿组建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这个机构了。

1975年1月,邓小平在军队、党和政府中正式就任重要职务。随后他代替病重住院的周恩来主持国务院日常工作。这时,邓小平就酝酿要组建一个写作和参谋班子,帮助党中央、国务院调查研究,起草文件,进行宣传教育,协助他领导1975年整顿。

就在中共中央1975年1号文件发出的第二天,1975年1月6日,邓小平找胡乔木,跟他说:正在考虑,要你和吴冷西、胡绳、熊复、李鑫等同志当国务院的顾问,像过去“钓鱼台的班子”那样写一批反修反帝的文章。邓小平提出一些研究和写作的题目,如三个世界的划分,苏联的社会性质,战争与和平问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问题等。还提到:主席前不久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谈话,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也应认真研究。邓小平说:这些问题都是国内外广大群众迫切需要系统解答的。现在的一般文章,只有结论,没有论证,总之一句话,不能说服人。邓小平还交代胡乔木:要多找一些人,多带一些徒弟,组织一个写作班子。邓小平说明,今天谈的这些,只是同你交换意见,中央和国务院都还没有讨论。

邓小平同胡乔木的这次谈话,涉及任务、组织、文风等方面,对于后来正式成立的国务院政治研究室来讲,是一次重要的酝酿。不过,一切尚在设想和商量的过程中。事实上政治研究室成立后在整顿中所承担的任务、所起的作用,比“钓鱼台的班子”要宽得多,大得多。这时,邓小平还没有把此事提交党中央、国务院讨论。他只同李先念商量过,李先念很支持。哪些人当负责人,名单也是邓与李商量提出的。

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以后,雷厉风行地领导了铁路的整顿,并把铁路整顿的经验在钢铁、煤炭和整个工业交通战线迅速推开。经过短短三四个月的整顿,国民经济面貌已经有了显着的改观。与此同时,落实干部政策的工作取得进展,大多数被关押受审查者已经释放。对地方的整顿也已提上日程,6月开始处理浙江“双突”(突击入党,突击提干)问题。在进行整顿、取得显着成效的同时,围绕着所谓“反经验主义”问题,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同“四人帮”进行了一次较量。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挫败了“四人帮”以反对经验主义为名打击周恩来、邓小平等老革命家的图谋,在这一次较量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按照邓小平的部署,6月以后,整顿要进一步向面上铺开和引向深入。这就势必要进入“四人帮”长期霸占的文艺、教育、科技、出版、理论等领域,斗争必将更加尖锐。当时北京、上海的主要报刊都控制在“四人帮”的手里。“四人帮”还培植了一批写作班子做他们的吹鼓手和棍子。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正确主张在报刊上得不到反映,几乎没有什么舆论宣传。无论是整顿的进一步开展,还是同“四人帮”的斗争,紧密联系着的这两个方面,都迫切需要舆论宣传和思想理论工作的支持。所以,到1975年6月,组建一个强有力的、能战斗的写作班子,组建一个能够领导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机构,也就是说,邓小平手里掌握一个能够为自己的主张做宣传、能够同“四人帮”唱对台戏的班子,是把整顿继续推向前进的迫切需要。

胡乔木被毛泽东再度起用,成为组建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一个契机。

1974年国庆节,在毛泽东大量解放干部的形势推动下,胡乔木被通知出席国庆招待会。其时,中央把整理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工作提到重要日程上来,而这项工作的负责人之一康生已病入膏肓。毛泽东深知整理自己的选集,胡乔木是最佳人选。《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整理编辑工作,就是倚重胡乔木而完成的。他知道胡乔木没有什么问题,早就应该解放出来,遂亲自指示,让胡乔木参加《毛选》第五卷的编辑整理工作。1975年4月4日,李鑫便把包括《论十大关系》《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等第一批需要编辑整理的毛泽东文稿交给胡乔木。这样,趁整理、编辑《毛选》之急需,成立政治研究室这样一个机构,由胡乔木等人做负责人,“四人帮”已经没有任何理由阻拦了。

至此,成立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条件,已经成熟。

1975年6月8日,邓小平再次约见胡乔木,商谈成立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有关事宜。邓小平说:上次谈的事要着手办,不过不要叫顾问了。打算成立一个政治研究室,由你们几个负责。按照邓小平的设想,政研室和《毛选》整理小组是两个机构,一套班子。关于政研室的组成人员,就是1月谈话时提到的吴冷西、胡绳、熊复和原先已在整理《毛选》的李鑫等人。在商量时,邓小平同意胡乔木的提议,增加于光远,但是坚决不同意找“革命造反派”。关于政研室的任务,邓小平提出,除了写文章,承担编辑《毛选》五卷的具体工作以外,还要“分管学部”,就是分管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显然,邓小平是要通过政研室掌握对我国最大的、有组织的这一支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领导权,将宣传理论队伍组织起来。

6月8日同胡乔木谈话以后,邓小平即在6月15日向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王洪文写信,向政治局正式提议:“国务院设政治研究室,先由胡乔木、吴冷西、胡绳、熊复、于光远、李鑫等同志组成,以后再吸收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一点的,做理论工作”。同时,邓小平还向政治局送上关于《毛选》编辑工作的建议,说明毛主席已批准成立由康生、邓小平、胡乔木组成的三人小组(《毛泽东选集》工作小组),负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编辑工作。具体工作也由政研室承担。可以考虑吴冷西、胡绳、熊复参加《毛选》五卷整理小组。

这两项提议经政治局审议通过,报毛泽东圈阅同意后,国务院政治研究室遂正式成立。负责人除邓小平报告中提到的胡乔木、吴冷西、胡绳、熊复、于光远、李鑫六人外,又增加了邓力群。七位领导干部都称为负责人。主要负责人胡乔木,也没有别的职衔或名义。这样,可以立即上马办事,免生枝节。

应该看到,成立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不是一个孤立的行动,这是邓小平在整顿的全局上投下的重要一着棋。这时整顿已经在好几个方面进一步展开。在经济战线上,已经重点解决了铁路问题、钢铁问题,进入通盘研究、全面解决各行各业经济工作的阶段。经邓小平提议,从6月16日起,国务院召开计划工作务虚会,揭露“文化大革命”中经济工作中的问题,研究今后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编制第五个五年计划和十年长远规划做准备。军队的整顿从6月起正式展开。6月24日至7月15日,叶剑英主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邓小平讲话提出贯彻落实毛泽东“军队要整顿”的指示,重点解决“肿、散、骄、奢、惰”的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和安排超编干部的报告》。地方的整顿也由点向面推开。中央于6月2日和7月17日先后批转了江苏处理徐海地区的经验和浙江处理“双突”问题的请示报告,推动了各地的整顿。在科学技术方面,国防科技整顿率先进行,已经取得显着成效;中国科学院的整顿,国务院也于六七月间提出了报告,并于7月中旬派胡耀邦等到中国科学院主胡乔木主持国务院政治研究室持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组建成立的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不仅在其自身担负的日常工作中有力地推动整顿的进展,而且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参谋班子和写作班子,对1975年的整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国务院政研室的组织和邓小平的领导方式

政研室的人员和办公室地点按任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编辑《毛选》为主要任务,办公地点在中南海西四院。胡乔木和吴冷西、胡绳、熊复、李鑫在那里办公。另一部分,管政研室的经常工作,承担邓小平交办的调查研究等任务。由于光远、邓力群负责,这一部分人在中南海武成殿办公。政研室共分三个研究组。理论组:王子野(组长)、陈道(副组长)、郑惠、苏沛、滕文生、朱佳木;国内组:丁树奇(组长)、林涧青(副组长)、徐道河、孙小礼、赵乾德;国际组:王飞(组长)、何汉、周锡荣、李波人、冯兰瑞。政研室内部还设有办公室(主任李敬之)和图书馆(负责人高兴国)。

“读文件”是邓小平领导政研室的主要方式之一。编辑《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这件事,在当时是不公开的。在编辑工作班子内部,胡乔木等把毛泽东的文稿整理成功一篇,就交给邓小平一篇;邓小平就召集政研室七位负责人集体阅读,讨论修改。改好之后,报送毛泽东本人审阅、定稿。“读文件”就是邓小平带领政研室负责人集体讨论毛泽东着作选篇用的名义。“读文件”的地点,不在中南海,在故宫斜对面的“三座门”——中央军委办公处。通常读过“文件”,邓小平和大家一起看一场电影,作为休息。

“读文件”时,除了对文稿本身的整理、修改进行讨论以外,邓小平常从毛泽东文稿的论述,联系当前的现实问题发表一些意见。主席最近有什么指示,应该怎样理解、怎样贯彻落实,邓小平也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传达、布置,组织大家讨论。讨论文稿之余,还交流各人了解的情况,工作的进展和问题,商讨政研室的经常工作。所以,“读文件”实际上是邓小平和政研室七位负责同志的碰头会。这种碰头会差不多两星期一次。从1975年7月9日第一次阅读并讨论《论十大关系》起,至当年10月,共进行了7次。

此外,就是个别交谈。《毛泽东选集》编辑工作和政研室工作中有事,胡乔木向邓小平汇报;邓小平有事,向胡乔木布置。大多是同胡乔木一个人交谈,有时也有别的负责人参加。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书信、文件的往来。胡乔木等把整理好的毛泽东文稿、拟好的文件报给邓小平,把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重要情况和重大问题反映给邓小平,把重要的“来信”和报刊文章转给邓小平;邓小平批下来,或转报给毛泽东以后再把毛泽东的批示传下来;等等。

三、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在1975年整顿中的作用

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于1975年6月中旬成立,7月正式开展工作,到1975年11月下旬“打招呼会”后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被重点批判,只活动了四个来月。但是,在邓小平领导下,胡乔木主持政研室为1975年的整顿做了大量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概括起来,除编辑《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以外,主要做了四项工作:(一)对思想文化工作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收集和上报了一些材料,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转呈了一些信件,推动了思想文化领域主要是文艺领域的整顿;(二)参加起草和修改国务院的一些文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协助修改“工业二十条”(即《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和《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最初名为《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三)撰写了理论文章《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四)代管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协助筹办综合性理论刊物《思想战线》。

(一)调查研究,推动文艺调整

就在政研室成立之际,7月初发生两件事情。一是邓小平从7月2日起主持政治局日常工作,一是毛泽东同邓小平谈话时对当时的文艺工作提出批评,还批示对“周扬一案”宜从宽处理。

1975年7月9日,邓小平召集政研室负责人开会。这是政研室成立后正式召开的第一次负责人会议。邓小平传达了几天前毛泽东同他谈话中对文艺工作的意见:“样板戏太少,而且稍微有点差错就挨批。百花齐放都没有了。别人不能提意见,不好。”“怕写文章,怕写戏。没有小说,没有诗歌。”毛泽东对这些年来主管文艺的江青等人的不满,对恢复百花齐放的期待,溢于言表。邓小平传达毛泽东指示后说:除百花齐放外,还有一个百家争鸣的问题。要防止僵化。现在的文章千篇一律,是新八股。双百方针没有贯彻执行,文学、艺术不是更活跃、更繁荣。他要求政研室做些调查研究,收集一些文化、科学、教育、出版方面有关双百方针的材料。因为政治局最近要讨论毛泽东的上述指示,而他自己对这几方面的情况不熟悉。

为落实邓小平布置的任务,胡乔木在7月10日召开政研室负责人会议,明确邓小平交代的调研任务,主要由于光远、邓力群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