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13529200000014

第14章 禅学古史考(2)

此说颇多傍证。《高僧传》三,《智严传》中说:智严……周流西国,进至罽宾,入摩天陀罗精舍,从佛驮先比丘咨受禅法。渐染三年,功逾十载。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特深器异。智严与佛陀跋陀罗同回中国,《僧传》二说:佛驮跋陀……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先时亦在罽宾,乃谓智严曰:“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

他们到长安时,鸠摩罗什已在长安,当5世纪的初年。这都可证佛大先当四百年时还生存。他的及门弟子到中国的有三人:

佛大先:佛陀跋陀罗(死于429[年],年七十一。)、智严、沮渠京声(死在455[年]以后)。

其次,我们要考定佛大先以上的几个人的年代。慧观序《修行地不净观经》云:此一部典名为《具足清净法场》。传此法至于罽宾,转至富若蜜罗,亦尽诸漏,具足六通。后至弟子富若罗,亦得应真。

此二人于罽宾中为第一教首。

富若蜜罗去世已来五十余年,弟子去世二十余年。昙摩多罗菩萨与佛陀斯那俱共咨得高胜,宣行法本。佛陀斯那化行罽宾,为第三教首。有于彼来者亲从其受法教诲,见其涅盘时遗教言,“我所化人众数甚多,入道之徒具有七百”。富若罗所训为教师者十五六人,如今于西域中炽盛教化,受学者众。

昙摩罗(依上文当作昙摩多罗)从天竺来,以是法要传与婆陀罗,婆陀罗与佛陀斯那。佛陀斯那愍此旃丹(震旦)无真习可师,故传此法本流至东州。

(《出三藏记》九)

慧观是鸠摩罗什的弟子,又与佛陀跋陀罗同在建业道场寺,死于宋元嘉中。他的史事知识大概是从这两个大师得来的,故有可信的价值。他说的罽宾一派的世系都是几十年间的事,故更可信。罽宾的三世教首是:

富若蜜罗-富若罗-佛大先(佛陀斯那)又有从天竺来的一支:

昙摩多罗(即达摩多罗)-婆陀罗-佛大先考僧佑《出三藏记集》十二有萨婆多部的世系表两种。一种是僧佑所辑,一种是“长安齐公寺萨婆多部佛大跋陀罗师宗相承”世系,其中有可与慧观所记相印证的。

慧观又说:富若蜜罗去世已来五十余年,弟子[富若罗]去世二十余年。

可惜慧观所序的《修行地不净观经》,今不传了,各种经录皆不载此经的传译年代。此经与庐山所译《达摩多罗禅经》必是同一本子。

僧佑虽载其序,而不记录此经,我们竟不知此书有第二译本。故我疑心此序即是他来南方后为庐山《禅经》作的。此序之作约在410年之后。他同佛陀跋陀罗都栖止建业的道场寺,跋陀即庐山《禅经》

的译主,慧观为作新序,大旨与慧远原序相同,稍补其史实的不足而已。若作序年代在410[年]至420[年]之间,则我们可以推定:

富若蜜多罗(庐山《禅经序》的不若蜜多罗)死于365年左右。

富若罗(不若多罗)死于395年左右。

可知达摩多罗与婆陀罗都是4世纪中叶至下半的人。焦镜法师作《后出杂阿毗昙心序》(《出三藏记》十)说达摩多罗生在“晋中兴之世”,这可证他是四世纪的人(后秦弘始年中,有罽宾律师弗若多罗到长安,与罗什共译《十诵律》,未完而死。此人似另是一人,不是富若罗?)。

慧远序中说达摩多罗与佛大先两人的禅法的不同,很可注意。

他说:达摩多罗与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禅训之宗,弘教不同,故有详略之异。达摩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反迷,启归涂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正观;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

这里面便有了顿渐二门之别。达摩多罗之说近于般若宗的中观(Mādhyamaka);他是从印度来的,故颇有大乘意味。佛大先似乎受罽宾的萨婆多部(Sarvāstivadin)的影响最深,故谨守小乘禅的渐修法门。序中所谓“二道”,即方便道与胜道;“四义”即(1)退,(2)住,(3)升进,(4)决定。用此标准来看庐山的《禅经》,我们只见佛大先的“二道”“四义”笼罩一切,其中似很少达摩多罗的成分。

此书后来被称为《达摩多罗摩经》,真是冤枉了达摩多罗!

以上的考证,只到第4世纪为止。4世纪以上,我们就在迷雾里了。从不若蜜多罗和达摩多罗,一跳就到僧伽罗叉。《出三藏记》十引失名作者的《僧伽罗刹经序》云:僧伽罗刹者须赖国人也。佛去世后七百年生此国;出家学道,游教诸邦;至犍陀,越土甄陀,罽宾王师焉。高明绝世,多所述作。此土《修行经》,《大道地经》,其所集也。又着此经。

此序作于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元明《藏》本皆说是道安作的。

其时道安未死,序中所说史实当有所本。佛去世在前5世纪之初,则僧伽罗叉当是纪元后第2世纪至3世纪的人。但罗叉的《道地经》,在2世纪下半,已由安世高摘要译出,故罗叉的年代至晚当在第二世纪的前半,或至2世纪中叶尚生存,而其书已到中国;正如后来佛大先尚生存,其书也已到中国了。

旧来传说往往把释迦的年代提早二三百年。故凡用“佛灭度后若干年”计算的年代,都只是存一个大概而已,都不能作为正确的计算。

僧佑记萨婆多部的师资,罗叉在第二十九。他又引齐公寺的本子,罗叉(众护)在第二十六。僧伽罗叉行化于罽宾,罽宾即Kashmir,亦译罽贰,在当时为萨婆多部的中心。大概僧伽罗叉是“有部”的大师。

僧伽罗叉虽在“有部”,却是一个折衷派的学者。他的《僧伽罗刹集经》便是采集各家造成的。他的《修行道地经》也是采集各家的书造成的。《高僧传》一,《安世高传》说:初外国三藏众护,撰述经要为二十七章。高乃剖析护所集七章,译为……《道地经》。

《修行道地经序》云:众护“总众经之大较,建易进之径路”。

《修行道地经》第二品有偈云:从若干经采明要,立不老死甘露言。

我们在上文说过,“瑜伽遮罗”(禅法)本是印度各宗派所同有,本不是佛教所独创。佛教各宗派之中,也各有他们的“修行道地”。僧伽罗叉采取各经的《禅法要义》,编为二十七章,其书明显扼要,故成为禅学的名着,不但风行西域,且能风行中国。

不但罗叉的《道地经》采集各家的。庐山所出的《禅经》也就是几家合成的。鸠摩罗什在关中译的《禅经》也是采集诸家合成一书的。僧睿序罗什所译《禅经》云:……寻蒙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偈是鸠摩罗罗陀法师所造;后二十偈是马鸣菩萨之所造也。其中五门是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胁)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觉中偈,是马鸣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淫恚痴相及其三门,皆僧伽罗叉之所撰也。息门六事,诸论师说也。菩萨习禅法中,后更依《持世经》,益《十二因缘》一卷。《要解》一卷,别时撰出。(《出三藏记》九)罗什采自罗叉最多,而罗叉本书自说“从若干经采明要”。这可见这些书的折衷的性质了。

僧睿所记的《禅法》作者,与庐山《禅经》序首所记稍有不同。

同者三人:

优波崛、婆须蜜、僧伽罗叉。

庐山《禅经》所无者四人:

鸠摩罗陀、马鸣、僧伽斯那、胁比丘。

《庐山经》序又有最早的三人:

大迦叶、阿难、末田地。

除了僧伽斯那无可考外,其余九人都见于《付法藏因缘传》及僧佑所记两种萨婆多部世系之中。

大迦叶本是外道,后归佛教。阿难是佛的忠实信徒。据《阿育王传》四,末田地是阿难弟子,后来在罽宾传教。这几个人大概多是前五世纪上半的人。

优婆崛是佛去世百年后的人,其年代当纪元前4世纪。《阿育王传》说他与阿育王同时。阿育王的年代,经近世学者考定,他即位约当纪元前273年,死时约当前232年。优婆崛似乎在他之前。

慧远序《禅经》云:……如来泥洹未久,阿难传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传舍那婆斯。此三应真咸乘至愿,冥契于昔。其后有优波崛弱而超悟,智绝世表,才高应寡,触理从简。八万法藏,所存惟要,五部之分始自于此。自兹已来,感于事变,怀其旧典者,五部之学并有其人,咸惧大法将颓,理深其慨,遂各述赞《禅经》,以隆盛业。

慧观序中与此略同,也说五部之分起于优婆崛。僧佑记萨婆多部《十诵律》六十一卷的缘起云:……昔大迦叶具持法藏,次传阿难,至于第五师优波崛,本有八十诵。优波崛以后世钝根不能具受故,删为十诵。

自兹以下,师资相传五十余人。(《出三藏记》三)

五部即(1)萨婆多部(Saruātiuāda,律为《十诵律》。

(2)昙无德部(Dharmagupta),律名《四分律》。

(3)弥沙塞部(Mahisāsaka),律名《五分律》。

(4)迦叶毗部(Kāsyapiya),律与《五分律》同。

(5)婆粗富罗部(Vatsiputriya),即犊子部,其律即《摩诃僧律》。

优婆崛虽是《十诵律》的创始人,他又是一个大禅师。诸书说他“坐禅第一”;又记他感化淫女婆须达,用的理论即是后世所谓“不净观”。《付法藏传》三记他少时,商那和修教他“系念”之法,若起恶心,当下黑石;设生善念,下白石子。渐渐修习,白黑正等。至满七日,心转纯净,黑石都尽,惟有白者。

这也是禅法的方便法门。

婆须蜜,亦作筏苏蜜罗(Vasumitra),译言世友,或作天友。

据《俱舍光论》,他是佛死后三百年时人,着有《众事分阿毗昙》。

又《异部宗轮论》的作者也名世友,《宗轮论述记》称他是佛灭度后四百许年时人,大概另是一人。《出三藏记》集十收有《婆须蜜集序》,却说婆须蜜是佛的及门弟子,佛死后他教化周妬国,盘奈国。

此说似不可信。婆须蜜是很通行的印度名字,而萨婆部大师世友大概是纪元前二三世纪的人。

胁比丘,梵言波奢(Parsva);他晚年出家,刻意苦修,胁不至席,故有此名。

据鸠摩罗什译出的《马鸣菩萨传》(《藏》九),胁比丘是马鸣之师;僧佑所记萨婆多部两种传授表,也都说马鸣直承胁比丘。《付法藏传》则说胁比丘传富那奢,富那奢传马鸣。

马鸣是佛灭度后五百年时人,当西历第1世纪。他先是外道沙门,后归佛教。他有文学天才,为大乘佛教的大诗人。

鸠摩罗陀,亦作鸠摩罗逻多,译言童首,亦言童受。僧睿序《成实论》云:《成实论》者,佛灭度后八百九十年,罽宾小乘学者之匠鸠摩罗陀上足弟子诃梨跋摩之所造也。

玄畅作《诃梨跋摩传》(《出三藏记》十一),说与此同。诃梨跋摩既是佛死后八百九十年时人,则罗陀是4世纪人,或生于3世纪,而死于4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