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们怎样读书
13525400000019

第19章 我们怎样学习历史、地理(4)

(五)要尽量利用成文:历史着作中引用成文愈多愈妙。历史家和文学家不同,对于成文决不可过用割裂剪裁的功夫。历史的文章非到万不得已时,不应该自己造作。

对于有一定程式的史料和足以表示历史人物个性的成语,尤其不可凭文学上“言不雅训”的理由,任意地去改头换面。因为这样,才能保存史事的真相。

(六)着作中要附有注脚:注脚这种东西在现代各种科学的着作上,都占极重要的地位,几乎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注脚的好处,简单说来,大致有四:

(甲)表明材料的来历:现在无论研究什么一种科学,非得广搜材料来做根据不行;所以凡是一种作品,非得旁征博引不可。有了注脚,就可以表明这种作品的根据何在;这些根据是否强固。

(乙)保存可用的书目:在作品里面,附有注脚,那么别人要想对于同一主题加以更详细的研究时,他就可以将我们作品里所附的书目当作一部分的指导。而且假使我们所引用的书籍,因为年久失传的时候,后代人亦可以在我们的作品里,窥见一二。中国有许多已经散佚的古书,往往因为他人书中引用的缘故,得以重见天日,就是很显着的实例。

(丙)革除剽窃的恶习:剽窃是一件极不道德的事。

如果着作中有了注脚,我们不但可以避去这种嫌疑,而且可以自然而然地革除这种陋习。

(丁)表示作者的人格:着作中间,如果有注脚,那么着作者见闻的广狭,功力的深浅和心术的诚伪,都可以使读者一目了然。这种光明磊落的态度不但合于现代学术公开的精神,而且有功于学术的进步。剽窃成书原是掩耳盗铃的举动,识者不为。

至于注脚,大概可分为下列三种。

(一)注明所引书籍的章节。如单是罗列书名不注明章节,那不但不便于读者的复核,而且不免有未曾读过、盗名欺世的嫌疑。

(二)详录成文。倘使很重要的成文,在本文中容纳不下,应详附注中以便读者观览。

(三)考订事实异同。这种注脚,比较最难,但是亦最重要。它差不多将着作家研究工作的全部经过都表示出来。着作家于此不但以真理给人,而且以求真的方法给人;这是学术上一种理想的境状,我们应该努力去达到它。《资治通鉴?考异》和《三国志注》就是属于这一种。

九 整理中国史的一个愚见

历史研究法里的三大步骤,现在已经约略讲完了。

最后我还要附带地申述一点感想。我常常觉得现在中国研究历史的人所抱的野心太大。他们以为要想整理中国史总要从全部做起,好像不如此,就不配称为历史家。因此人人都想编一部中国通史,却始终没有一个人成功。原来在从前已经有“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的感慨,何况“二十四史”?这种愚公移山的见解,和从前哲学家研究自然,定要从宇宙全部入手一样的大而无当,我们应该怎样去纠正它。

整理中国史在事实上既然因为规模太大,非常困难,所以我们应该提倡一个分工的办法:这就是各人就他的能力和兴趣所及,分头担任中国史上任何一个问题,切切实实研究出一个结果来。现在的西洋史学界,就是如此。

从来没有大胆的人敢负起研究英国史或美国史全部分的责任;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人的能力和时间都是很有限的。他们现在所以能够有各国通史甚至有世界史纲,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因为已经有许多专篇着作可备参考,可备取用的缘故。所以我们要想整理中国史,要想做一部理想的中国通史,应该从研究小规模的问题着手,先产出许多专篇着作来做基础才行。如果大家都抱着一手包办的野心,那么这部中国通史永远没有成功的希望。所以我的意思,我们有志于整理中国史的人应该分工来干,各人尽各人的力量,先去研究历史上的小问题;把研究所得的作成专篇,一二千字也好,一二万字也好,总得以彻底解决,不劳后人再起炉灶为主。将来中国史上所有的问题,都一一研究解决了,那么想编通史的人,就可以利用这种材料,编成一部尽善尽美的中国史。如果史学界的同志都能够这样做去,我们中国史的整理和通史的编纂才有办法。

我们此地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我们要整理中国史,当然不能没有相当的史料。中国史料中最可珍贵的一种就是“二十四史”。现在好像有人以为有了通史就可以不要“二十四史”,这是完全不合理的主张。我的意思,我们一方面固然应该努力于通史的编辑,以便普通人的阅读;一方面亦应该拥护我们可贵的史料。因为没有史料,通史是没有办法的。总括的一句话:历史研究法的本身,先要分析,后再综合,显然具有分工合作的精神。我们有志于整理中国史的人,亦应该具有同样的精神先努力去做专篇的着作,再去作通史的功夫。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这是科学家进行工作的步骤,亦应该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人进行工作的步骤。我很希望我国的新史学家少抱一点编辑通史的野心,多作几篇彻底研究小问题的专着。

(《民铎杂志》)

我们怎样去研究地理

王伯祥

地理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地理?我想,这些问题在一般在学的朋友是大家都能解答的,好像值不得再提出来重复讨论。但有些人对它的感想,总以为不过是地名方位的记忆,是一种枯燥无味的学科,也是不可讳的事实。那么,我们不但应当把“怎样去研究地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且上边两个问题,也有先行讨论的必要了。今且就我个人闻见所及的一点零碎东西,把它记录出来,跟大家商量一下。

一 地理是什么

地理的成为学科很难下确切明了的界说。他的范围,最富伸缩延展的可能性,说得狭一点,便是地面上现有的自然现象;说得广一点,简直无所不包,竟可说是各种科学的集合体。譬如把大陆、海洋、岛屿、川泽、山脉、高地、平原、沙漠一类的名目举出来,大家都知道是地面自然的现象,我们只消用许多类名来统摄它们,一一予以解释,便把这些自然现象说明了。这种类聚解释的功夫,我们不能不承认它是地理学的职务。但我们一究大陆是怎样构成的,山脉与岛屿有怎样一种关系,便牵涉到地质学了;一究风雨的起因是怎样的,沙漠与海洋的现象,为什么有时有很相类的部分,有时有极相反的征象,那便牵涉到气象学了;一究地球在天空中究居怎样的位置;地面各处的气候为什么寒温不能一致;昼夜的长短为什么有些地方终年平均,有些地方长短变化,有些地方竟半年为昼,半年为夜;日蚀、月蚀、潮汐等现象究竟怎样起的,那更牵涉到天文学了。这不过随便想起的问题,已经涉及很大的范围,何况还有凭着大地活动的种种人事现象呢!原来人类的生活,与四周的自然界最有密切的关系,人类的生活固然离不得自然界,自然界的运化也不能脱开了人类而独显它的功能;所谓“离人无地,离地无人”的公理,早为一般人所公认了。所以推究人类活动的一切现象,实占地理学上极重要的位置。人类活动的现象既极繁赜,则探求研索的人,必且编涉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学、宗教学等的籓篱,然后才有旁证互通的趣味,得到一个真正的着落。地理学的涵义这么广漠,我们若为有统系的研究,自然必须把它下一适当的界说,才可了解它的真相。

这界说怎样定呢?实在不容易下得恰当。我们如只粗粗一想,则究明一山一水的状态,未尝不是地理的知识,然而支支节节的太觉片段,太觉零碎,则又宜求会通,自成一个统系。据一般学者的研究,对于地理学的界说,约有三派主张:

(一)研究地面自然现象的真相。

(二)研究地面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各科学研究的综合

这三派中,一派太偏自然,不能包括地理学的全体。

因为地理学的目的,不单是认识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实况,还要研究这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三派则范围太广,只可依为精深研究的根据,似乎与普通地理学的目的不能适应。那么合乎一般目的的,只有二派最适我们的要求。原来我们在地理学上唯一的需求,就是要了解这环境于我们四周的自然环境。所以简单说来,地理只是关系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地理学只是究明这自然环境怎样会得影响于人类的生活。

二 为什么要研究地理

我们既然知道地理只是关系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那么,“为什么要研究它”的问题,当然已有较切的解答。因为人类的生活固然受自然环境的支配,而自然环境也因人为的事实而变动。所以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是一刻不可分离的。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已为自然环境所限,似乎不能不顺应它;但我们的希望,总想把它改造了,使它来顺应我们,决不甘心被环境把我们完全征服。

然而怎样才得改造呢?那第一要究明的,便是这自然环境的真相究竟怎样,它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又怎样。把这几点究明了,然后才有鲜明的关系显露出来,于是哪一项可以改造,哪一项只能顺应的事实,般般清楚,我们便得到一个进行的方针。我们不必说什么远大的话,只要出门问问道路的远近,居家问问风土的宜忌,已随处脱不了应付的方法。如欲进一步,求为事业的帮助,则尤其不可忽略这环境的研究了。譬如政治家要讨论怎样地施政设治,自然必需周知天然的形势和各地的民情;商业家要打算怎样地调盈剂虚,自然必需熟悉货物的支配和运道的便否;军事家要规划怎样地设防置守,自然必需编察形势的扼塞和输送的途径。这许多必需的条件,试问能不能离开地理的研究?因此,我们自己要明白自己的生活意味,就不能不对于环绕着自己的自然环境求一个真知灼见。换句话说,我们所以要研究地理,便是要了解自己的地位。

三 怎样研究地理

地理的关系于人生这样的切要,而地理内容的包含又这样的繁富,我们怎样去研究,打从什么地方入手呢?骤然想来,固然很茫漠,很笼统,似乎无从下手。其实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总有一个较有界限的范围,研究学问,也是这样。虽是做精密考查的不能不广讨旁搜,以求其通,然而范围终得勒定,才可较有把握。不然太广泛了,竟要弄到像大海迷津一样,必致泛滥无归的。今先假定一个研究的目标,这目标可分三步:

(一)就地理表面的种种自然现象一一究明它们的真相。

(二)就已然的现象——现在地面上人地相互共存的现象——和已然的事实——历史上已往的事实——归纳起来,究明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根据(一)、(二)两步所究明的事实,——人地间的真关系——推断人类对于地理环境应当持怎样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