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亚洲:沙特阿拉伯(世界我知道)
13525100000012

第12章 古老的文明与风俗(3)

2.“真主”颁布的“法令”

宗教信仰教规严,注重祭典和禁忌;

禁止饮酒忌偶像,法定不准政象棋;

左手府为不干净,照相千万别随意;

国民一般很耿直,大方热情重礼仪。

沙特人崇尚白色(代表纯洁)、绿色(代表生命),而忌用黄色(代表死亡)。国王身着土黄色长袍,象征神圣和尊贵。一般人不能“黄袍加身”。绿色对穆斯林国家来说是吉祥的颜色。旗面上用白色的阿拉伯文书写着伊斯兰教的一句格言:“世界除真主外,别无神祗,穆罕默德是先知、真主的使者”。在阿拉伯文句下面有一宝剑的图案,象征着圣战和武力。各种设计忌用猪和类似猪的熊猫、十字架、六角星等作图案。

在沙特,汽车司机超速行驶,监禁一月;酒后驾车,监禁一月。沙特是一个思想保守的国家,经常有监督员巡视,以确保餐厅没有未结婚的男女一起用膳;没有流行音乐播放和防止男侍应生直接向女顾客上菜,甚至规定男侍应生不能对女顾客展露笑容。

沙特人认为笑是一种不友好的行动,是对神明的亵渎。他们反倒视不笑为对客人的友好或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顾。在沙特,还有禁止吸烟之俗,这主要是其教规的限制。沙特人禁食猪肉及一切外形丑陋和不洁之物,比如甲鱼、螃蟹。

沙特阿拉伯人严禁崇拜偶像,在他们的心目中真主只有一个,故不允许商店橱窗中有模特及出售小孩玩的洋娃娃,而且任何人还不得携带人物雕塑等偶像进入公共场所。在国内,如有人违抗,不仅偶像要被立即砸碎,携带者还要受到制裁。人们对男女间的接触很忌讳,女性用房和男性用房是严格区分开来的。男性不准随便进入女性房间,女人一般也不准在生人面前露面。一般会见和宴请的场合,往往只有男性。

在沙特,无酒、无电影、无夜总会,市面虽有香烟出售,但不能在公共场合、街上及主人宴会上抽烟。

沙特人打招呼的礼仪很讲究,见面时首先互相问候,说“你好”,然后握手并说“身体好”。有的沙特人会伸出左手放在你的右肩上并吻你的双颊。

在沙特人的民族习惯中,一般人总喜欢拉着朋友的手在路上走,认为这是对朋友友好的表示。他们喜欢用咖啡敬客。客人接过咖啡最好一饮而尽,因为在他们的民族传统习惯中,这样才是礼貌之举。饮过后,如想继续饮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小盅不动,主人就会给你再斟,如不想再饮,应按他们的传统习惯,将小盅左右一摇,主人便会知道你的意图。他们非常喜欢蓝色和绿色,蓝色象征着希望,绿色为生命之色。

他们又把这两种色彩看成幸福和吉祥的色彩。

阿拉伯人热情好客,应邀去主人家作客时可带些小礼品,比如糖果、工艺品。禁酒最为严格,别送酒类礼品,不能单独给女主人送礼,也别送什么东西给已婚女子。忌送妇女图片以及妇女形象的雕塑品。骑马打猎用品在沙特阿拉伯很有用场,所以,如果给这个父权国的“大丈夫”们送一只猎鹰,将会很吃得开。与阿拉伯人初次见面就送礼,可能被认为是行贿,切勿把用旧的东西送给他们。

到主人家时要脱鞋,除非主人提出不用脱鞋。不能随便进入清真寺,入寺前必先脱鞋。忌讳用鞋底后跟面对人,忌用脚踩桌椅板凳,因为这被认为是污辱人的表示。

作为石油大国,经济条件优越固然是沙特人慷慨好客的重要原因,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一品德也是古老的阿拉伯民族从最初的游牧生活中延续至今的。早在贝都因人时期,这一游牧民族便逐水草而生。在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下,互相帮助、慷慨待人早已成为这个民族最为提倡的优良品德。同时,伊斯兰教也强调富裕者应乐善好施、救贫济弱,这已成为穆斯林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

3.沙特选美看孝心

沙特法律不允许女性暴露身体,依照传统都身穿长裙、头和面部蒙着围巾或纱巾,将自己从上到下包裹得严严实实。眼睛往往是她们唯一让人看得到的身体特征。在这样的国度举办选美活动,可能有点困难。但是沙特突破传统,办起全国唯一的选美比赛,评选“美德小姐”,但参赛者的美丑不是关键,身材更不是问题,只要她拥有一颗美丽的心。

人类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环球小姐”、“世界小姐”等知名选美活动每年吸引无数美女争妍斗丽,天使面孔、魔鬼身材仿佛成为美丽的代名词。然而在沙特阿拉伯唯一的选美活动“美德小姐”比赛上,评审毫不在乎参赛者的身材长相,他们认为具备奉献精神和对父母有孝心的女人方算得上是“美女”。

参赛者参加培训,学习“如何发现女性内在力量”、“如何成为领袖”和“妈妈,天堂就在你脚边”等课程。该选美比赛的创办人凯卓拉·穆巴拉克表示:“与其他只看重女人身材和长相的选美比赛不同,‘美德小姐’旨在选出拥有心灵和道德之美的女性。优胜者不需要长得很漂亮,但必须对父母有孝心,勇于奉献。”据悉,伊斯兰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便是孝顺父母。参赛者将在一栋乡村房子内和母亲共度一天,由女评审员观察她们和母亲之间的互动,并根据孝顺程度评分。由于选美活动不进行电视转播,也没有男性参与,参赛的女性可以脱下黑色的面纱与宽袍。

在中东,只有少数国家举办选美活动,其中最着名的是黎巴嫩的选美。黎巴嫩被认为是该地区最开明的国家,参赛女性能在电视上展示泳装和晚装。而在中东地区最为保守的沙特,女性选美是被严格禁止的。

为此,沙特“美德小姐”选美比赛将是沙特传统的一次突破。在女性选美之前,沙特仅举办过山羊、骆驼等动物选美,鼓励人们积极饲养牲畜。

4.葬俗——没有坟墓没有墓碑

在沙特,按照伊斯兰教哈比派的教义,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穆斯林都是真主的奴仆,死才是他们的归宿。其反对崇拜一切偶像,其中包括不准朝拜祖先,在死后更不允许举行厚葬。即使是有德行的先知,有丰功伟绩的国王或者某位权贵,死后都会销声匿迹,不知所向。

在沙特,城市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找不到墓地和陵寝。但在浩瀚的沙海中,偶尔会出现一堆堆略高于地表的沙丘点缀其中。这些小沙丘就是沙特人的坟墓。坟墓没有墓碑以及任何标志,随着风沙的侵蚀,在不久便会被滚滚而来的黄沙掩埋。

伊斯兰家穆斯林死后的习俗实行土葬。他们相信死者“入土为安”,死后到埋葬的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4小时。

1983年6月13日,受人民爱戴的哈立德国王因心脏病猝发病逝。

当哈立德国王的死讯传开后,不少国家的大使纷纷前去沙特外交部表示:如果沙特政府要为国王举行国葬的话,许多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都将来参加葬礼。

而当时沙特王室的一些成员及政府官员均主张为国王举行隆重的葬礼,以表示对已故国王的敬意。但一这主张遭到伊斯兰瓦哈比派神学院的反对,因为虔诚的瓦哈比派信徒认为这是异端行为,是违背教义的。

最后,国王的尸体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在《古兰经》的诵念声中,进行修面除垢、冲洗全身后,裹上了三块写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经文的白布。哈立德国王的遗体放在普通的木制的尸匣里,由他最亲近的人轮流扛在肩上,走出王宫,缓缓地走向利雅得郊区。

葬礼不但没有隆隆的礼炮声,也没有凄凉的哀乐声,完全是在一片肃穆的气氛中进行的。因哈立德国王政绩卓着,深得人心,几十万居民自动走上街头,跟随在送葬队伍的后面,妇女儿童则伫立在街道两旁,大家都在不停地诵祷着“我们都来自安拉,都要回到他那里去”的经文。

几十万送葬者脱掉了鞋,在利雅得大清真寺教长的领拜下,为国王的灵魂升到安拉阙下而进行祈祷。祈祷仪式结束后,国王的遗体由王族中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抱起,轻轻地放入墓穴。除了三块白色裹尸布外,没有其他的殉葬品。在整个葬礼过程中,既不鸣放礼炮,亲人们也不准嚎啕大哭。

倘若在其他国家,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国葬,还要耗费巨资去修建庄严宏伟的陵寝或纪念堂,为死者树碑立传,但是在宗教森严的沙特却并不被推崇。

第三节节日不是狂欢,而是膜拜

开斋节和宰牲节是伊斯兰教国家最为盛大的两个节日。节日期间,没有美酒,没有音乐。有的只是《古兰经》的诵读声以及宰羊的祭祀场面。

1.开斋节——节衣缩食,品尝人间疾苦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迪菲图尔”的意译,“尔迪”就是节日的意思。

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仪隆重的节日。在开斋节前夕,首先要做好扫尘、理发等清洁工作。凡在外面工作的、穆斯林均要提前赶回家中。

开斋节始于伊斯兰教纪元第二年。此后,每逢此节,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以热情和虔敬的心情参加节日活动。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庆祝形式不完全相同,有的炸油香制美食互赠或者款待亲友,有的请阿訇诵经祈祷,有的聚会联欢。

据伊斯兰教经典记载,穆罕默德在传教前,每逢莱麦丹月都要去麦加近邻的希拉山涧沉思默祷。他在这个月受安拉之命为使者,以此为斋月,是为纪念《古兰经》首次在这个月降临。同时,“斋戒能使有钱人尝尝饥饿的滋味,(使其)不要挥霍无度,要节衣缩食,尝到别人的痛苦”。现在开斋节已成为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传统节日。这天,穆斯林沐浴净身,穿上节日盛装,走亲访友,互敬问候,还要到清真寺参加节日聚会活动。

开斋节要过三天,第一天从拂晓开始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早早起来打扫清洁,成年人个个都要洗大净,沐浴净身,男女老少都要洗干净脸,头梳整齐,换上自己喜爱的新衣服。早上八点以后,穆斯林群众腋下夹一个小毯毡,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汇集到清真寺。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信众铺下毯子和拜毛,脱下鞋子,立即面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叩拜。这种会礼规模的庞大,形式的庄严,气氛的隆重,都令人惊叹不已。哪怕刮风下雨,他们也毫无畏惧,情绪仍很高涨。

礼拜后,信众齐向阿訇道安,接着全体互说“色俩目”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祖坟念锁儿(《古兰经》选读),追悼亡人,然后恭贺节日,串亲访友。

节日中,家家户户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同时,宰鸡、兔、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这种风俗,追根溯源,还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一次战斗胜利归来时,穆斯林们争先恐后地邀请他到家做客,可是穆罕默德圣人没有到富人家赴宴,却到了一位非常贫困的穆斯林老人家做客,而老人也没有美味佳肴招待穆罕默德圣人,只端出了油汪汪、香喷喷的“油香”让其品尝,穆罕默德圣人高兴地用右手撕了一块吃了,其余的分给了围观的小孩。从此穆斯林形成吃油香时用右手撕开吃的习惯。

开斋节是伊斯兰的珍贵日子,在节日里,每个穆斯林都参加各种祈祷和礼拜活动,以提高个人的品性和道德,指望真主的更多恩典,祈求真主恩赐两世幸福,期待比平日更多的收获。

2.宰牲节——愿为真主“献身”

伊斯兰世界传统的盛大节日——宰牲节(也称“古尔邦节”)。

它和开斋节、圣纪日同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而且是最大的节日。因袭传统的宗教习俗,在过宰牲节时,凡是有条件和能力的穆斯林家庭都要买来活羊宰杀。

即使买不起活羊的穷人家也得想办法弄点儿肉来打打“牙祭”。为什么在宰牲节的时候,穆斯林都要宰杀羊呢?这有它的起源。

“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故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宰牲节”或“忠孝节”。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教历(又称希吉来历,因纯按照月亮盈亏计月,又叫太阴历,月亮历)的每年12月10日。因伊斯兰教完全依照月亮的盈亏计月,故每月比阳历少0.5到2天,每年约355天左右。所以古尔邦节每年在公历上提前约10天。

宰牲节,顾名思义,宰牲成了这一节日的重要功课之一。去朝觐的人宰牲,不去朝觐在家里的人有条件的也要宰牲,而且每年每人一只。

宰牲的时间是教历12月10、11、12这三天内均可。按要求一人拿一只羊、7人合宰一头牛或骆驼也可。最好是肥而美的黑头白羊,其次是黄色、古铜色、棕色、斑白色和黑色。不需要给屠宰者费用,剥下的皮不能卖掉。

宰牲后将肉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散发贫穷的人,一份馈赠亲友。

因为安拉并不需要这些牲畜的肉。正如《古兰经》说:“它们的肉和血绝达不到真主,而你们的虔诚可能达到他。”按照传统的规矩,穆斯林在古尔邦节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礼拜,上坟缅怀先人。节前,穆斯林家家户户打扫干净,制作各种糕点,炸油馓子、烤馕,做新衣裳,为过节日做好准备。穆斯林从清真寺做完礼拜之后,即回到家里宰牲,煮肉做饭,施舍穷人,招待来宾。

青年男女有说有笑,载歌载舞,开展各种庆祝活动,节日期间洋溢着欢乐而祥和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