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欧洲:荷兰(世界我知道)
13524800000018

第18章 欧洲花园——荷兰的迷人风采(3)

荷兰政府很重视发挥鹿特丹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注意建设港口。不幸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对这个港口进行狂轰滥炸,鹿特丹港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战后,荷兰人民在废墟上以很快的速度恢复和发展了港口的建设。1940年以前,鹿特丹中世纪的市容尚可辨认:密集的房屋、纵横交错的水道、众多的船坞等。1940年5月13日,鹿特丹遭到德国飞机的轰炸,3万多幢房屋被炸毁。但到1945年,除了港口受损特别严重未完全修复外,战后的鹿特丹已经在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恢复如此之快的关键原因是政府征用了所有被轰炸的地段,使完美的城市规划方案能够不碰到任何麻烦而顺利实施。在重建过程中,一些旧船坞和防御战壕被填塞。市内的两条主要街道,呈南北走向的库尔辛杰尔大道和呈东西走向的布拉克大街,就建筑在原来的战壕上,此外还有一条禁通车辆的人行街道“欧洲第五街”和占地12万平方米的百货大楼,都是重要的重建项目。

1957年,由于港口极大扩建,鹿特丹人想出了欧洲之门港这个名称,这意味着他们想成为“欧洲的大门”。其实自1963年鹿特丹就可被称为世界最大港口和仓库地。城市对集装箱转载进行了大量投资,以在远东世界经济国中竞争。在马斯平地港的码头上可毫无困难地装卸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集装箱尺寸的标准化对此也有贡献。在不列颠港,位于Botlek水道中的卡兰桥后,人们主要装卸(多为日本)汽车。运汽车船的特征是其高而对风敏感的结构。自1936年开始,石油港的数量和面积不断发展。瓦尔港内主要装卸零装货。很多是“流动”转载,直接可上内河航运船。

鹿特丹的工业也相当发达。到港货物的一半,在这里被加工为成品或半成品,然后再转口出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鹿特丹港的造船厂、修船厂和港口设备工业就有可观的规模,食品和粮食加工业也有一定的基础。二次大战以后,大力发展了炼油和石油化工业,现在它的5个大炼油厂,每年炼油能力达到9000万吨,占西欧、北欧全部炼油能力的1/5。

荷兰人不把鹿特丹当做自由港,但实际上它比自由港更为自由。

如这里的“保税仓库”,专供待售和转口货物整船寄存,仅付仓储费用,免纳关税。港区一眼望不到头的现代化的仓库群,却由私营企业经营。

海关给货主很大方便,在手续上尽量适应各国商人过境、转口和分销的要求。除了毒品和军火外,几乎什么商品都能自由出入,而不受种类和数量的限制。商人在港区内临时寄存、转口过境、存仓寄售、重新加工、再包装、销售,悉听其便,一般只收港口作业的劳务费用。

各个主要贸易国家的厂商,都把大批货物存在保税仓库内,根据市场变化适时抛出,或者待机转口到别的国家去。现在,宏伟的“世界贸易中心”已经落成,外商在鹿特丹的活动更加方便了。

鹿特丹还许多文化设施,有许多学校、博物馆、研究所都建在这里。

荷兰的主要大学之一-鹿特丹大学就设在这里。该校建于1614年,有悠久的历史。鹿特丹着名的博物馆有:历史博物馆,展出鹿特丹的历史文物;海上博物馆,展出自9世纪以来荷兰的各类船只和造船的历史;人类学博物馆,展出民族的艺术与文化。此外,还有收藏绘画、雕刻、玻璃杯、银器、白蜡制品的博物馆。

荷兰人爱花如痴如狂,鹿特丹人尤甚。17世纪初,一位商人为了获得一株罕见的郁金香花种,竟付出了8000磅麦子、1600磅黑麦、4头壮牛、8头肥猪、12只肥羊、两大桶酒、1000磅奶酪、一张床及一只银酒杯,这在今天听来似乎是天方夜谭,可当时确有不少人为花而倾家荡产。荷兰人犹爱郁金香,并将其视为花中之王。然而,郁金香并不是荷兰土生土长的花卉。300多年前,郁金香从土耳其传入欧洲,很快风靡西欧,在荷兰更以其名贵而身价百倍,一个郁金香的球茎相当于同等重量的黄金的价格。当时流传这么一句话:没有郁金香就算不上富有。鹿特丹街心一幢漂亮豪华的住宅,其售价只相当于三株郁金香的价钱。现在,郁金香是鹿特丹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家户户的窗台庭院都种满了郁金香,许多名贵的郁金香都有一个好听而有趣的名字。有一种酷似皎洁月光的郁金香被称为“明月”;一种因花朵硕大压弯了花茎的橙色的郁金香,形似沉思的英国丘吉尔首相,被冠以“丘吉尔”的尊称;一种白色典雅的郁金香被誉为“中国佳人”,真是十分贴切而又富于情趣。经过几代人的精心培育,如今荷兰的郁金香品种已达到2000多种。平日里朋友见面,也总是互相赠送一束郁金香鲜花,以表达良好的祝愿。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是荷兰的“花节”,举国上下都要举行大型的鲜花展览和花车游行,届时将吸引无数海外旅游者前来游览观光。

2.从沼泽地崛起

鹿特丹在历史上几经兴衰。它原本是鹿特河附近的渔村,该河古时从南荷兰的沼泽地区流入马斯河,鹿特丹因鹿特河而得名。1250年在马斯河北岸修建堤坝,用闸门将鹿特河与马斯河隔开。1340年荷兰伯爵威廉四世治理鹿特丹时,挖掘运河与代尔夫特和莱顿相通,使鹿特丹开始繁荣起来。1563年城市大部分曾被大火破坏。1572年鹿特丹被西班牙军队占领和掠夺,几个月以后西班牙人撤退。当时有许多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商人和工匠在鹿特丹定居下来,使鹿特丹进入一个恢复发展时期。

到了16世纪,鹿特丹城市建设逐步发展,在泥沼地上挖掘出了许多港口,为对外交通和贸易奠定了基础。到了18世纪,鹿特丹的对外贸易更为蓬勃兴旺,集中对法国和英国开展贸易,当时也有船只远航到印度尼西亚和美国。到了19世纪,鹿特丹在转口贸易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德国在1870年统一,在莱茵地区,特别是在鲁尔地区实行工业化,使鹿特丹也相应地得到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及苏伊士运河的通航,特别是1877年铁路接通南部市区和1895年建成通往北海的运河新河道,其运输条件大为改善。城市的扩展,港口运输网络的建立,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河流和运河连为一体,至20世纪初,鹿特丹一跃而成为荷兰第一大港,世界上设备最好的港口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鹿特丹遭受了巨大损失。1940年5月14日,德国空军对这座城市狂轰滥炸,整个市中心和东部广大地区完全被破坏,包括建于15世纪的圣劳伦斯大教堂在内的许多公共建筑物被炸成一片瓦砾。只有市政府、邮政总局、股票交易所、波伊曼斯博物馆等建筑残留下来,幸免于难。鹿特丹的瓦尔港机场(欧洲第一民用机场)也遭到破坏。1944年秋季,德军撤退时还大肆破坏城市设施,如总长为7700多米的远洋货轮码头区和约40%的码头设备遭到破坏。

战后,市政当局开始执行重建计划,并征用整个被破坏的地区。

港口设施的重建于1949年完成,并逐步恢复了海上交通运输。60-70年代建成了博特莱克港和石油化工区,开挖深23米、宽400-600米、长12千米的贝尔河,并修建欧罗波特港。港口和工业区面积自“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由26.3平方千米扩大到100平方千米,使鹿特丹自1965年起跃为世界第一大港。目前,它有400条海上航线通往世界各地,每年约有3.1万艘海轮和18-20万艘内河船舶停靠。港口年货物吞吐量高达3亿吨,装卸集装箱达400多万只标准箱。港口设备先进,拥有机械化装卸码头,大型仓库和冷藏库,是世界最大集装箱港口之一(其余为香港、新加坡、高雄、纽约等)。港内可停泊30-50万吨巨型油轮。

进口和过境的大宗货物有石油、石油制品、矿石、煤炭、粮食、化肥等。

进出口主要对象为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荷兰已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它是欧共体最早成员国之一,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欧洲前列。其工业门类齐全,拥有欧洲最大的炼油厂,造船业很发达,石油化工、家用电器、电子仪器、乳品加工、人造黄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此外还有汽车装配、工程机械、铁路器材、轻工业(纸张、服装、咖啡、茶、可可、香烟、啤酒)等制造部门。

步入鹿特丹,宛如置身于一座新兴的大城市。它的城市建设规划是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新布局实施的,建筑物基本上是战后新建的,外观新颖别致,大多为西欧风格,造型独特,异彩纷呈。市区有规模宏大的银行、保险公司和国际贸易中心机构。在老城区,许多街道路面是用石头铺成的,保留数百年前的风貌。鹿特丹是一座位于马斯河沿岸的城市,市内河道很多,有各种各样的船只停泊在河边。

在建筑物近旁,在河畔,在桥边,荷兰独特的风车随处可见,构成如画的景色。

市内交通十分方便,有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地铁和各类船只。

乘车经常要过桥,过河,在河网里穿梭行驶。市区街道整齐清洁,其最大特点是居民住户的楼层窗台上都养有五颜六色的鲜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欧洲港口花园城市。在郊区有许多菜园和花圃,种植各种蔬菜和花卉。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市场供应极大丰富,出售的货物大部分来自欧共体。街道上奔驰的有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除荷兰本国的飞利浦产品外,尚有日本索尼、松下、日立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产品。通讯邮电发达,街道上公用电话亭到处可见,对外联络颇为方便。各国风味的餐馆、酒家、快餐店鳞次栉比,还有华侨餐馆供应地道的中餐。鹿特丹也是一座着名旅游城市,它每天要接待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市内有许多博物馆、画廊、公园、图书馆、电影院和音乐厅。人民可以充分利用休闲时间去寻求生活的乐趣。

鹿特丹市政当局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它的城市中心扩展到马斯河南岸,是通过埃拉斯穆斯桥向南延伸的,该桥目前正在建造中。科普范祖伊德(Kopvan Zuid)是一个新的、生气蓬勃的绿色地区,占地面积为125万平方米,正沿着旧港的沿岸兴起。这个地区将建设成为集住宅区、办公楼、商业和娱乐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区。第一批新的住宅楼计划可居住5300个家庭。

1994年起开始修建新的地铁车站。纽约饭店和航海模拟中心已经落成,并投入使用。“五洲”外国节日市场将设在原先的贸易中心内,这是一个有盖市场,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每日均可在那里出售。活动广场经常有音乐演出,在保税仓库建筑内有许多酒店和餐馆为广大顾客服务。

3.风景素描

鹿特丹还是一个旅游胜地。旅游者可以乘车游览各个景点,有一座小港是1620年英国清教徒从这里启航到美洲普茨茅斯建立殖民地的地方。

鹿特丹的旧城中心戴尔福斯哈温和新的市中心的超现代化或未来主义的建筑也都给游人增添了特殊的兴趣。在鹿特丹港口附近建有一座高185米名为“伏洛马斯特”的望塔,塔内设有旋转电梯,游人可乘电梯登至塔顶,鹿特丹市景尽收眼底。

在德夫哈芬,您会发现恍若风景画的荷兰旧街。约375年前,英国清教徒为了宗教信仰,而从这儿乘船到美国去。此外,德夫哈芬也以身为派特·海恩(Piet Heyn)的出生地而闻名。这位诞生于1577年的西印度公司船队司令,曾俘虏西班牙“宝藏”船队,至今他的雕像仍矗立在派特·海恩广场上。

博曼斯美术馆内的收藏含括了14世纪到19世纪中叶西欧着名画家的画作,如鲁本斯的《苏珊娜富曼》、波希的《放荡子》、《地狱》、《加纳的婚礼》等等。主宰19世纪画史的画家如凡·高、莫纳、高更、毕加索等人的画作也不少,二楼还特别辟室展示20世纪的作品,收藏相当丰富。

小孩堤防位于鹿特丹南面12千米处。在小孩堤防,19座风车面对面排列成两排:一排圆形砖结构的风车为这个地区进行排水;另一排八角形的风车可让当地免受灭顶之灾。其中有部分风车向公众开放。它们将让游客们对从前风车主及其家庭生活留下逼真的印象。1997年,这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三角洲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最为壮观的防潮工程。由于地形特殊,荷兰经常会发生洪水。其中1953年发生的一次洪水是荷兰历史上最大的。在这场洪水中,许多堤坝被毁,土地被淹,人们的生命和经济遭受重创。洪水过后,荷兰境内的大片土地一片狼藉。看到这样的情景,荷兰政府决定吸取教训,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水患整治工作。

于是,一场关于建造三角洲工程的计划开始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