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大洋洲:澳大利亚(世界我知道)
13524600000010

第10章 流放出生命的精彩——文学艺术篇(3)

著名演员加利·麦克唐纳德回忆说:“那时没有多少人愿意让他们的孩子从事演艺业。我的父母就不希望我去这所学校。他们尽了一切努力想要阻止我。我的祖母还曾经对我的父母说,‘你们可能要照顾加利一辈子了,因为他要当了演员,他这辈子就都要受穷了’。谢天谢地,她的预言并没有成为现实。”

当人们知道这几位年轻有为的演员都是澳大利亚国立戏剧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后,这所学校自然也就引发了人们浓厚的兴趣。澳大利亚的电影业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国立戏剧艺术学院也随之在国内变得家喻户晓,因为电影中的几乎所有演员都是这所学院的毕业生。许多毕业于这所学院的演员、导演、剧作家、化妆师和摄影师在世界各地的影剧事业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不断获得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崇高荣誉。于是这所戏剧艺术学院也逐渐确立了它的地位。扩建后的艺术学院包括了两个剧场、电影摄制场和排练场,使得澳大利亚国立戏剧艺术学院成为世界上设备最为现代化和完善的表演艺术学院。

3.唱响世界的声音——地球另一面的节奏

澳大利亚是由多种民族组成的国家,在文化艺术方面充分展示了它的丰富与多样。一方面,它体现在土着人的绘画、文学和音乐中,另一方面,也表现在西方传统的音乐、文学、舞蹈和歌剧中。

澳大利亚人酷爱欣赏音乐会,国内有8个大型专业交响乐团,就通俗音乐来讲,澳大利亚所提供的乐曲数量占世界英语国家的第四位。

经过多年的发展,澳大利亚摇滚乐以一种崭新的风格出现,并在大大小小的城镇流行起来,当地的酒吧音乐演唱更是异常火爆。澳大利亚的乐队和个人音乐家都会得到国家青年广播电台“3J”的支持,该电台大力扶持澳大利亚刚崭露头角的音乐人才,并积极宣传一年一度的摇滚乐比赛。因以青年人文化为题材的音乐而取得成功的有:反胃者乐队,娜特莉·伊布鲁格里亚、银椅乐队,凯丽·米诺格、蛮荒园乐队和惠特兰姆组合。要了解真正的澳大利亚音乐,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酒吧和俱乐部转转。这些地方常年活跃着数千支乐队,有些乐队旨在追求明星的地位,另一些则认为赶上了演奏自己音乐的好时光。

歌剧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非常适合澳大利亚的艺术形式。它虽源于异国,但在这里却被赋予了特殊的感情与意义。从内莉·梅尔芭到琼·萨瑟兰,澳大利亚已经为全世界培养了众多杰出的歌剧女主角。澳大利亚歌剧团是国家级演出团体,同时也是世界排名第三的演出最繁忙的歌剧团之一,宏伟的悉尼歌剧院是其所在地。这个剧团也因为有了堪称“奇迹”的悉尼歌剧院而闻名遐迩。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约恩·乌松1918年出生于丹麦。他从小便对蓝色的大海情有独钟,并立志长大后做一名优秀的水手。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乌松的理想破灭了,迫于生计,他从建筑工作室的小职员做起,最后成为了一名建筑设计师。可直到1957年,乌松在业内依然默默无闻,他的设计方案也只有一次被采用。但就在这一年,随着悉尼歌剧院选中了乌松的建筑设计方案,他的传奇故事由此开始抒写了。

与其他大多数应征的建筑设计师不同,乌松当初连悉尼歌剧院所在的现场环境都没有看到过,他只是根据几张港口的照片,就开始勾勒起设计蓝图。而在方案完成后,乌松虽然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但对自己被选中也没抱什么希望,作品一寄出,他就立刻到国外旅游了。

当时,悉尼歌剧院共征集到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余位设计师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大师的精心创作。或许是丹麦这个“童话王国”给了乌松以设计的灵感,或许是从小热爱大海的他与建在港口上的悉尼歌剧院注定有着不解之缘,乌松的方案脱颖而出,并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设计师之一。乌松在晚年回忆说:“悉尼歌剧院建成后,有人说像贝壳,也有人说像白色的帆船,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当初的设计灵感是来自剥了一半皮的橙子,就是这么简单。”

不过,说起来“简单、轻松”的设计,建造过程却是一波三折。自1959年动工后,歌剧院奇特的造型便难倒了施工的工人,再加上乌松为求完美不容许有任何瑕疵,使工期一拖再拖,费用更是节节攀升,连政府发行的歌剧院彩票募集来的资金也远远不足以承担费用。终于在1966年,当地政府以财政困难为由向乌松提出了修改建筑方案的建议,但乌松拒绝妥协,在与负责官员大吵一架后,他愤然离去,从此再未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此后,当地政府向乌松买下了最后的工程设计图,并另外指派一组建筑师,接手乌松未了的工作,悉尼歌剧院才最终落成。

然而,无论现实中的悉尼歌剧院对设计者乌松来说是否完美,这座建筑已经堪称世纪经典。它是悉尼城市的灵魂,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公认的20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2003年,乌松获得素有建筑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茨克建筑学奖,从此跻身建筑业的最高殿堂。可是,终其一生,乌松留给世人的只有悉尼歌剧院这一座世界级建筑,之后,他在自己设计的房屋中过着隐居的生活,直到90岁高龄在睡眠中与世长辞。虽然他这一生的辉煌只有一次,但是这一次已经是一个传奇。

女高音歌唱家内莉·梅尔芭作为澳大利亚传奇性的歌剧演员,却没有机会在悉尼歌剧院放声高歌,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内莉·梅尔芭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一个十分热爱音乐的家庭。她的7个弟弟妹妹,都从小练习乐器或声乐,但只有内莉把音乐当做了自己毕生的追求,最终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成功的歌剧演员之一,也成为那个时代的澳大利亚的传奇人物。

有人说,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如果澳大利亚有什么人能够算是传奇人物的话,那就是梅尔芭。在墨尔本一所私立女校读书期间,她的歌唱天才就已经崭露头角,获得了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切基的赞扬。

后来她随着父亲迁移到昆士兰州居住,在那里她结婚了并且生育了她唯一的儿子乔治。但是她对自己的生活并不感到满意,她一心一意追求的是要成为一名职业歌剧演员。

1886年,梅尔芭和她的父亲、儿子及丈夫一同前往伦敦。在那里她没能有机会显示自己的才华。后来他们全家又到了巴黎。著名的德国女高音、歌剧演员马尔凯西夫人慧眼独具,看中了这个来自当时几乎不为人知的遥远国度的年轻女孩。她称赞梅尔芭的声音有一种天使般的清纯。从此梅尔芭留在了巴黎,成为马尔凯西夫人的学生。1887年,梅尔芭在布鲁塞尔首次登台演出,正式展开了自己的歌坛生涯。以后她又逐渐确立了自己在英国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女主角的地位,成为国际上当时首屈一指的著名歌剧女高音。许多评论家至今认为,她最成功的角色是在普契尼的著名歌剧《波希米亚人》中扮演的咪咪。她在许多场音乐会中都选唱了《波希米亚人》中的咏叹调,剧中咪咪临终前著名的遗言“永别了,但别痛苦”,后来也成为梅尔芭逝世后的墓志铭。

1928年,她在澳大利亚举行了她的告别演出。三年后,她因为血液感染而辞世,享年67岁。按照她的遗愿,她被安葬在她出生的地方利利戴尔。她的葬礼轰动一时,皇亲国戚、政界名人和上流社会的人士都沿街肃立,为她的灵车送行。她的墓碑上镌刻着她的临终遗言:

“永别了,但别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