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宁波盐业史研究
13520700000035

第35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宁波盐业(6)

1971年,两厂正式投产。据有关资料显示,1977-1980年,浙东化工一厂共生产金属镁115.185吨;1977-1979年,梅山盐场化工车间共生产金属镁162.15吨。因生产金属镁需要消耗大量电力,导致生产成本高于进口金属镁成本,造成所产金属镁大量积压。1981年进口金属镁每吨是4000余元,当时二厂产品每吨约需7000余元,致使生产陷于窘境。梅山盐场化工车间和浙东化工一厂遂分别于1980年和1981年停产。

1982年,宁海伍山盐化厂在原生产氯化镁、氯化钾等盐化产品的基础上,着手开发新产品,转产碳酸镁获得成功。1984年,伍山盐化厂并入由浙江省盐业公司、宁海县盐业公司和伍山乡经联社联合投资新办的宁海盐化厂,开始生产轻质透明碳酸镁、工业用轻质碳酸镁、药用重质碳酸镁等镁系列产品,形成年产碳酸镁700吨的生产能力,成为省定点生产碳酸镁的专业厂。其中,轻质透明碳酸镁是一种橡胶工业优良填料和补强剂,系华东师范大学、宁海盐业公司与原伍山社办盐化厂协作研制成功的新产品,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产品质量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984年获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奖,1985年获轻工业部《全国轻工业优秀新产品证书》和浙江省科委与乡镇企业局颁发的技术进步奖;药用重质碳酸镁获省卫生厅批准认可,质量符合《中国药典》1985年版的规定。1986年,该厂出产轻质透明碳酸镁112吨,药用重质碳酸镁95吨,产品供制药、橡胶、人造革、造纸、胶卷、油墨、陶瓷和玻璃等工业应用。此外,1981-1982年伍山盐化厂曾在宁海县盐业公司的帮助下,搜集加工商品石膏供应象山水泥厂和城关等市场销售。

宁波无水硫酸钠的生产始于1976年,止于1981年。1976年,镇海盐化厂针对氯化钾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高低温盐的回收利用,开始试制硫酸钠。翌年,即以高低温盐为原料,采用机械冷冻法生产出优质无水硫酸钠,并开始连续生产。该产品1982年曾出口澳大利亚等国及中国香港地区,质量获外贸免检荣誉。

自20世纪80年代起,宁波盐化行业在市场压力面前,积极研制开发新产品,努力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逐步走出困境。1980年,浙东化工一厂引进“1211”生产技术,筹建生产车间,1981年正式开始生产溴的二次产品“1211”灭火剂。浙东化工一厂生产的“1211”灭火剂产品,1985年被评为部优产品,1989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产品。自1981年起,梅山盐场化工厂也开始从生产氯化钾、氯化镁和溴素,转而生产味精专用盐,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多种经营的开展

改革开放推动了盐场土地的有效利用、滩涂的养殖、附属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创立。1983年,全国盐业会议决定继续贯彻调整方针,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盐为主,盐化结合,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1985年9月,国务院又批转了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为此,全国各盐区都把开展多种经营作为进一步贯彻调整方针的重要举措来抓,综合利用盐场广阔水面、荒滩、废地、农田、柴塘等资源,广开生产门路,走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之路。宁波盐区自然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初,宁波开始贯彻“以盐为主,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制盐工业从单一产品向多品种商品经济发展,盐场多种经营因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宁波盐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时,宁波盐区的多种经营项目主要包括:水产养殖、农林种植、工商企业和服务业等,盐行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宁波盐区的水产养殖以对虾放养为主。以象山为例,1979年象山昌国盐场利用361亩咸水库试养对虾成功,为全县盐业开创了一条养殖之路。

20世纪80年代后期,白岩山盐场推广应用“一水多用,立体养殖”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盐场养殖业的逐步发展,盐业养殖技术、经验也在不断提高和丰富,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1990年,白岩山盐场已形成对虾产、供、销一体的适度规模经营。该年,产对虾146吨、蛏100吨,加工各类水产品400吨,出口创汇480吨,产品远销日本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获宁波市人民政府出口创汇奉献杯奖、省轻工业厅海水养殖先进集体和中国盐业协会盐业养殖先进集体。截至2009年,象山的水产养殖面积已有20.5万亩,水产养殖产量19.5万吨,产值10.8亿元。同时,该县通过推进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伸渔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基本形成了一个涵盖冷冻保鲜、鱼粉、鱼糜、鱼油和海洋生物等多层次的水产加工体系。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宁波全市海水养殖产量27.57万吨,比上年增长0.30%,海水养殖产值3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宁波盐区的种植业以水果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宁波各盐场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利用边角杂地,种植柑桔、棉花、黄豆等经济作物。以象山为例,1980年象山新桥盐场利用建滩后的边角地11.2公顷,种植柑桔1334株,由专人承包管理,1987-1990年的4年,共产无核桔350吨,产值40.6万元。又如,1992年,白岩山盐场利用废地发展农业,种植棉花15公顷。再如鄞州联胜盐场,1992年,种植柑桔0.67公顷。1994年,在盐场东部纳潮河留青地种植小竹0.87公顷。2000年春,与高标准海塘工程相配套,在海塘内护塘堤上种植白象牙竹、哺鸡竹及湿地松、爬山虎等4公顷,既保护海塘,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些盐场种植业的开展,大多数是利用当地资源,根据市场需要发展起来的,不仅增加了盐场的积累,而且增加了职工的收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的通知,鼓舞了盐业职工多种经营的生产积极性。1981年至1985年,宁波盐产区各地市、县盐业公司、国营盐场及部分乡办集体盐场为发展多种经营,又先后筹资兴办公司、工厂、商店、餐饮旅馆等行业。例如,20世纪80年代,象山县白岩山盐场在原设备维修小组的基础上,组建了象山县白岩山盐场盐业设备厂,有职工25人,至1990年共创产值57.35万元,利润4.09万元。再如,1984年,梅山盐场成立劳动服务公司,经营服装加工、客车运输、日用品经营等业务。2000年,梅山盐场8名职工自行投资建造了2艘125吨级的铁壳机动船,替代原来已陈旧的木制运盐船,承担起盐场的盐、盐化产品等运输业务。由此,宁波各盐产区多种经营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呈现多种经营发展的兴旺局面,给宁波盐业的转型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

与此同时,在急于求成思想的指导下,由于忽视了客观条件的可能,加之管理能力未能及时跟上,宁波盐业的多种经营也出现了部分效益较差甚至亏损的情况。其中,少数企业在深化经营体制改革中改由个人承包、租赁,多数则关停歇业,尤其是集体盐场所办的小企业关停较多。例如,在宁波盐区水产养殖的初期,由于水产养殖正常年景的经济效益明显好于晒盐,加之又得到外贸、金融部门的积极扶持,一些盐场一味盲目放养,造成盐虾争水、争人、争地,出现了被群众喻之为“虾吃盐”的局面。又如,1985年,象山花岙盐场在场边角杂地种植柑桔1000余株,因栽培管理不善,成活率低而被废弃。再如,1991年,梅山盐场投资开办了塑料厂,开展塑料制品的加工业务,采用注塑和吸塑工艺为用户加工塑料零部件,但发展至1996年终因经营管理不善出现严重亏损而停办。

但总体而言,宁波盐化工业的推进与多种经营的开展,对发挥盐业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增加企业收益,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多种经营范围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宁波盐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制盐、盐化工、多种经营三个支柱的产业结构,一个多行业、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的经营生产结构已经形成,并较为成功地实现了由单一原盐生产型向多种经营型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