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宁波盐业史研究
13520700000031

第31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宁波盐业(2)

在平晒制卤时期,因制卤周期长,制取卤水量多,宁波盐区就采取在滩田中间设置卤池办法来保卤,减少雨水对盐业生产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宁波盐区出现了平顶卤池和地下保卤池,并在结晶区内逐渐替代地面有盖卤池,成为宁波盐区的主要保卤设备。平顶卤池结构是在卤池四周砌上石墙,在石墙上平盖长石板,石板高于池面。地下保卤池是将平顶卤池再往下移,建在池子下面。其结构是在卤池四周和中间砌筑石墙,在石墙上用石板封顶,石板上再覆盖厚20厘米左右的盐田土,压实后与滩田平整地连在一起,在卤池的一端有一边长40厘米左右的方孔,以便放入提卤泵提取卤水。地下保卤池建在滩田内,其顶面与滩田平,可制卤、开晒,增加了蒸发和结晶面积。其中,鄞县联胜盐场自1982年开始建造地下保卤池,至1986年结晶区内全部保卤池实现地下化,1993年蒸发区第6步滩田以下全部改建为地下卤池,成为宁波盐区地下保卤池设备最完备的盐场。

1991年,鄞县联胜盐场开始采用冬季制卤不制盐的方法,以提高盐的产量和质量。具体做法是在每年的12月至下年度的二三月间,在盐业生产中只蒸发制卤,而不结晶产盐。实施该方法的前提是盐场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地下卤池,因大量已产制的饱和卤水需在地下卤池中储存,并要做到饱和卤水不渗漏、减少和掉度。其优点为:一是冬季不制盐,能集中劳力和精力,高标准整好滩田,为盐业的旺季生产作好准备;二是解决冬季气温低,薄膜易损的问题,延长薄膜的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三是消除冬季产盐易产出羊芒硝盐,严重影响盐质量的问题,提高盐的质量。

结晶工具在解放前仅盐板一种。1964年,慈溪盐区从象山及温州乐清等地引入了以碎缸片铺设结晶池的技术,至1980年曾发展到686.7亩。后又推广一种0.1米×0.1米见方的烧制缸砖,因成本需要每平方米5元,推广不多。截至1983年,慈溪盐区盐板全部被淘汰,都改用其他材料的结晶池。

与此同时,宁波盐区又积极开发新品种。1980年,从舟山盐科所引进日晒特制细盐与滩晒精盐技术,经过消化改进,在宁海得到推广与发展。

这个产品投入市场后,打破了30年来盐产品“一贯制”的局面,为宁海制盐向多品种、精细化方向迈出了新的一步。日晒特制细盐与原盐比较有3大特色:一是颜色白;二是粒度小而均匀(70%能通过0.5毫米筛孔);三是纯度高(氯化钠含量大于95%,水分小于3%,可溶性杂质小于0.8%)。日晒特制细盐与真空罐生产的精盐非常相似,但价格比精盐便宜。日晒特制细盐如再经烘干,可达国际二级精盐规格,称为滩晒精盐。

二、盐业电力及机械的推广

新中国成立前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制盐的各道工序均为人工操作,没有机电设备。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电网通到各县,除偏远盐场外,大多以市电作动力。以宁波象山县为例,1979年,象山县昌国盐场接通大电网。1980年建的白岩山盐场与当地民主钢窗厂合建35千伏变电站1座,并建设高压线12千米,低压线9千米,地埋线23.2千米。同年,新桥盐场建成1万伏高压线8千米,低压线22.6千米,地埋线3千米。旦门盐场高压线5.5千米,低压线6.8千米。花岙盐场因地处海岛,也建成了一条过江电线,从高塘乡把电力引入花岙盐场。再如宁海盐区,1977年秋,五七、红卫两场先后接通了大电网高压水电,电力线路实现地下化,铺设低压地埋线5千米。截至1986年,全县有变压器3台,285千伏安,高压线10千米。与此同时,多数盐场又陆续添置自备发电机组,供停电时补充使用。

以宁海为例,1986年,全县盐业拥有柴油发电机组4台,250千瓦。

提升海水和卤水,是制盐生产能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减轻盐民的劳动负荷,逐步引进机械设备。早在1971年,宁波市梅山盐场就首先开始使用提卤泵提卤。最初,是以小马力柴油机作动力,后均改为电动提卤泵。1974年,浙江省轻工业厅在宁波市梅山盐场对6ZL-80塑料轴流泵进行技术鉴定,并决定在全省盐区推广。其中,6时泵出水口径15厘米,其顶端是1只1.1千瓦电动机,通过传动轴连接下端的轴流式水泵,每小时抽水90立方米;4时泵电动提卤泵出水口径10厘米,配套电动机功率0.8千瓦,在2米扬程内,每小时流量可达70~95立方米,且有流量大、效率高、耐腐蚀、结构轻巧、使用方便等优点,比人工车水提卤能提高工效近10倍。这两种提卤泵是宁波盐区滩田提卤的主要设备,在宁波盐区迅速全面推广,一直沿用至今。

塑料薄膜苫盖是平滩晒制结晶中的主要防雨措施。1979年,宁波市梅山盐场在工业盐生产中,采用浮卷式薄膜收放机。其结构为在塑苫池的一端安装一只浮卷筒,苫盖用的薄膜卷放在浮卷筒上,在薄膜的另一端连一块浮板,通过电动机双向前后拉动浮板,实现苫盖薄膜的收放。1982年,宁波盐区全面推广活动式黑膜结晶工艺。1984年,宁波盐区防雨苫盖全部采用此方法。

旋卤打花操作是提高盐产品质量的关键。在晒制精盐过程中,需要每5分钟打盐花一次,原用人力拉动打花板往返打盐花。20世纪80年代起,宁波盐区开始使用电动打花机。具体有两种:一种是电动旋卤打花机。该机把旋卤打花由人工拉动绳子改为电动机械拉动。另一种是往复式旋卤打花机。该机是在结晶池中放置一浮板,用电动机械拉动浮板作往返来回运动来搅动结晶池内的卤水,解决人工打花的辛劳。不过,因这两种机械装置在结晶池边的池埝上有绳索,影响了盐工挑盐操作,最终未能在宁波盐区推广开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宁波盐区制盐的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据统计,1986年宁海盐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为:使用机动设备扬水的蒸发面积1333公亩,占100%,使用机动设备提卤的蒸发和结晶面积6796公亩,占100%,使用机动设备压滩的蒸发面积和结晶面积10375公亩,占100%,使用电动打花机旋卤打花占结晶面积约10%。该年,全县盐业生产机动车船有:拖拉机12马力1台,汽车5吨1辆,机动船7吨1艘,手拉车13辆,电动机单机61台160.7千瓦,柴油机3台264马力,机械动力配套抽水机152马力8台,配套电动提卤泵69台102千瓦,配套柴油机提卤泵2台6马力,压滩机10台69马力,离心脱水机2台15千瓦,电动打花机4台,水闸用电动螺杆启闭机3台。1987年慈溪盐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为:扬水工序为100%,提卤蒸发和结晶工序为99.03%,压滩工序为80.26%。该年,慈溪盐业生产拥有抽水泵74台373.5马力,配套电动提卤泵463台530.8千瓦,配套柴油机提卤泵4台21马力,配套压滩机33台209马力,离心1台5.5千瓦,手扶拖拉机13台60马力。1992年象山盐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为:机动扬水蒸发面积210.89公顷,占扬水面积100%,机动提卤的蒸发和结晶面积763.30公顷,占96.97%,机械压滩的蒸发和结晶面积1098.91公顷,占95.79%。1996年,奉化市东亚机械厂YJD型干法加碘机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开始用于宁波盐区碘盐加工。这些盐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力推动了宁波盐业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和现代化的步伐。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0年,全国海盐区的扬水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收盐、运盐和堆坨的机械化、半机械化达到60%,运输、装卸、包装和滩地维修的机械化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海盐区实现机械化的有效路径。

三、盐业科技队伍的壮大

新中国成立前,浙江省盐业工程技术仅土木工程和盐质化验两项,职称由盐务部门自定。1958年以来,盐业科技队伍不断扩大,人员主要来源为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和委托专业学校培训。1989年,在省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小组统一部署下,全省4个产盐市(地)在集体盐场进行农民盐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为此,浙江省轻工业厅盐务局组建了浙江省农民盐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浙江省农民盐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实施意见》。各地为贯彻落实这一意见,在当地农民技术职称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首先开展宣传,而后组织申报、业务技术辅导、统一考试、考核评审、审批。该年,全省培训人数1065人,参加考试者658人,及格者556人,免试人员229人。据有关资料显示,1989年浙江全省最终评定出各类技术人员计806名。

具体落实到各县(市),以象山为例,1986年,县盐业科技领导小组成立,各盐场与盐务所相应组建起科技小组。1989年,经县盐业专业技术职称考评小组评定,产生了社会主义第一代盐工(民)技术队伍,全县盐业系统共评出盐业技师、助理技师、技术员、助理技术员等133人。1992年,在全县1267名盐工中,有职称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9.52%。

随着盐业生产科学化和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盐业气象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974年,昌国盐场首建气象站并配气象仪器和专职人员。

1980年,庵东盐区建立了“711”气象雷达站。1984年,白岩山盐场添置气象传真接收设备和信号记录仪各一台。截至1988年,宁波各盐场都装置高频通讯设备,由气象站播放气象动态。

与此同时,盐业主管部门加强了专业培训工作,以提高盐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程度。1980年9月,浙江省轻工业厅在国营梅山盐场创办了浙江省盐业职工大学(原称721大学),学制3年,首届招收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在职职工50人入学,经1年预科学习(复习高中课程)即转入正式大专课程学习。1981年,迁址宁波市区。1983年,共有在读学生30名,分制盐工艺及盐化工两个专业。后经参加全省统一考试,有26名学生合格毕业,获得了省教委正式颁发的毕业证书,返回省内各地盐业部门工作,成为技术骨干力量。其中,30名在读学生中有15名是宁波的在职青年职工,26名合格毕业中宁波占8名。与此同时,浙江省盐业公司又主办了生产技术人员(大专程度)、原盐质量检测、科技档案管理等培训班,使职工较为全面地掌握制盐工业科技理论知识。这些对提高盐业职工文化、技术素质,推进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省局举办的培训班外,宁波各县(市)也多次举办过此类的训练班。

1990年2月21日至2月27日,宁波市盐业局和宁波市盐学会在宁波市轻工中专举办了市第一期海水制盐培训班,全市有54名盐场和盐业公司的技术骨干参加培训,学习内容有盐场管理和制盐工艺等。同年12月,宁波市盐业产品质量检测站举办了有17名基层检测人员参加的盐质量检测培训班,并对学习优秀的12名学员颁发了盐业检测人员上岗证书。上述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实验考查,提高了学员们的制盐技能和盐检测水平。

为广泛开展盐业科技研究,1976年6月,浙江省第一轻工业局决定组建浙江省海盐工业科技情报站,下设5个情报组,分别由宁波、台州、温州3个地区级盐业局和岱山县盐业局担任组长单位,盐化工组由浙东化工一厂担任组长单位。浙江省海盐工业科技情报站不仅加入了全国海湖盐情报网络,还编印了内部刊物,交流和指导省内外制盐技术。与此同时,为适应科技兴盐形势的需要,1981年11月,浙江省又成立了学术性群众团体盐学会,组织联系全省盐业科技工作者,举办多种形式的科学技术活动,开展省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最初,盐学会属省科学技术协会领导的省一级学会。1985年,省轻工协会成立后,盐学会即归属二级学会。1986年11月18日,浙江省盐学会宁波分会成立,有会员56人。1992年10月26日,宁波市第一次盐业科技会议在镇海召开。盐学会宁波分会的成立以及盐业科技会议在宁波的召开,为普及盐业知识和推动盐业技术进步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