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爱的哲学:这本书帮助你明白什么是爱
13520600000046

第46章 宗教与爱有什么关系?(3)

自觉,是对自己的爱。觉他,是对他人的爱。因此自觉”、“觉他”,与基督教的“自爱”、“爱人”的思想是十分相似的。

菩萨的含义也可以理解成普度众生”。普度众生是佛教的根本宗旨,普度众生就是要求对大众的热爱与解救。

声闻、缘觉,则是四圣道中的最后两者。他们是尚未觉悟的众生,他们只有自觉,而没有“觉他”,也就是没有对他人的爱。

佛教以佛与菩萨作为佛教徒修行的最高目标和榜样。既然佛与菩萨都是“自觉、觉他”、“普度众生”,因此佛教明白地教导人们,应当做到爱自己、爱他人,还要广爱大众。

由此能理解,爱是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

传到中国的大乘佛教有四大菩萨,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

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在中国山西五台山有文殊菩萨的道场。

普贤菩萨是贤德的代表,他的道场在四川的峨眉山。

观音菩萨是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象征,在中国受到广大群众的爱戴。印度佛教中菩萨的形象都是中性的。观音菩萨传人我国后,人们赋予她女性的形象,她的救苦情怀与人世间母亲疼爱子女的慈悲之心一脉相承。观音菩萨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

地藏菩萨关注大众的幸福。他发愿担荷一切艰难苦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令大地五谷丰登,万物茂盛,除去众生疾病,度尽地狱众生。”他宣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此,地藏菩萨也是人类之爱的象征,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三、佛教的道德戒规与爱

各种佛经中,都有许多佛教的戒规,这些戒规实际上就是佛教的道德要求。主要是:

1.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2.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邪见。

3.四摄。

布施:对贫困大众施予恩惠;

爱语:对大众善言开导;

利行:作有利于大众之事;

同事:与大众同处,对他们进行教化。

4.四无量(无量是不限量)。

慈:无量地对大众给予慈爱;

悲:无量地消除大众的悲痛;

喜:无量地为大众的功德而欢喜;

舍:无量地舍去自身利益,而为大众谋利益。

5.六度(六度是指:从生死轮回之此岸抵达涅槃寂静之彼岸的六种修行途径)。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这是修行的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要从乐于布施开始,在布施中要遵守各种戒规,要忍受各种屈辱,从而可以有精良的进展,然后需要坐禅静思,而得到大彻大悟,得到智慧。

六度的基本精神是要将爱人与爱己相结合,或从爱人出发,而达到自己的根本性觉悟,这是真正的爱己。

四、佛教的不杀生与自然之爱

佛教教义中有一条独特的原则是不杀生。

不杀生,被列为佛教的五戒与十善之首,可见佛教对于不杀生原则的重视。

在佛经上,对不杀生的教规也有许多阐述,如:

《大乘人楞伽经》卷六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

《梵网经》说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

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的佛教僧侣们,包括许多在家的佛教徒,普遍遵循这条规,只吃素食,拒食荤食。素食成为佛教信仰者的重要标志。

不杀生的原则,在其他宗教都没有强调,在现实生活中也难以推行。那么,这条原则有它的伦理价值吗?

这个问题,到20世纪,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1965)发表了《敬畏生命》的名著,才得到世界各国思想界,以及生态学家、环境学家的广泛重视。

他将伦理学的范围从人类内部扩大到整个生命界,成为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指导方针。他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敬爱生命》一书提出的理念是:人类不仅要对人的生命,还必须对一切生物和动物的生命,保持敬畏的态度。保持生命,促进生命,就是善;毁灭生命,压制生命,就是恶。这是道德的根本法则。

施韦泽对于佛教的“不杀生”原则,给予高度评价。

他指出不杀生不是目的本身,它必须从属于更高的目标,这就是‘人道’,‘爱’和‘同情’。敬畏生命本身就包含这些德行: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

这与佛教的思想是一致的,佛教同样认为:不杀生并不是目的,而是培养慈悲意识的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难以做到完全不杀生。在满足人类生活所必须的前提下,人类有可能做到尽最大可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物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从人类爱的角度看,佛教的“不杀生”,是将人类之爱扩大到自然界,扩大到其他生命,这是佛教对于人类之爱的独特贡献。

道教中的爱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在世界上影响并不大。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有很大影响,至今中国还有许多道教庙宇。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必须了解道教。

与其他宗教相比,道教的信仰系统颇为庞杂。它有一个多达10个等级的神仙谱系。

道教的最高神是玉皇大帝。位于高层是有三清和四御。三清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四御是:昊天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

道教的经典也很多,老子的《道德经》是道教的圣典。汉代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其他重要经典有:《阴符经》、《度人经》、《清静经》、《玉皇经》、《三官经》、《北斗经》、《太上感应篇》等。历代都有《道藏》,汇集道教的经典。

道教的思想体系也较混杂,它综合了《易经》、老子、庄子、儒家、阴阳家等各种思想。

从人类之爱的角度来考察,道教有以下几个基本信仰。

一、长生成仙与自我之爱

虽然老子的《道德经》中,以“道”作为宇宙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对于一般信徒来说道”的概念是抽象的,他们需要有形象化的崇拜对象。因此,玉皇大帝(最高神)就是“道”的代表或象征。

道教信徒们修养的目标,是长生不老,成为神仙。

这是在世界各种宗教中非常独特的信仰。应当说,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追求。

基督教的要旨是:人有原罪,在得到基督的救援后,可以赦免罪行,而进天国。

佛教的要旨是:人间太痛苦,应信仰佛祖,彻底觉悟,而达到涅槃。

它们都将最高的幸福寄托于人的生命结束之后;而道教不同,它要在现实的人生中追求长生,成为神仙。

中国的主要哲学——儒学,也完全是人世的,而不是出世的。儒学是寻求自身的道德修养,谋求人间社会的和谐。道教则着重寻求个人的幸福,即长生成仙。

儒道的结合,成就了中国历代许多人(特别是士大夫)的人生目标。中国两千多年的灿烂文化,与这两种思想体系是分不开的。

应该说:道教的长生与成仙的思想,是一种积极的自我之爱。

在人类之爱的体系中,自爱(不是自私),应该是各种爱的基础。真正地爱自己,就会爱家庭、爱他人、爱祖国、爱事业……

尽管成仙是一种难以实现的想象,但是,长寿或长生(不是永生)是完全可能的;在思想意境上保持积极乐观,似同成仙,也是可能的。

我们需要领悟道教思想的积极因素。

二、“以德养生”与大众之爱

道教的思想并不是只要自爱,而不考虑对他人之爱。它的“以德养生”思想,就是以对大众之爱,来达到自爱。

《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万物都是“道”所生的,而万物又需要用“德”来养育。“尊道贵德”是道教的基本教义。

道教的人生目标是长生成仙,而要达到长生成仙,必须有德行。以德行来养育“长生”。这就是“以德养生”的含义。

道教经典《墉城集仙录》中说长生之本,惟善为基。”做善事是长生的根本。

道教在德行与为善方面,大量吸收了儒家的教诲。例如道教经典《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要求人们:与人君言,则惠于国;与人父言,则慈于子;与人师言,则爱于众;与人兄言,则悌于行;与人臣言,则忠于君;与人子言,则孝于亲;与人友言,则信于交;与人妇言,则贞于夫;与人夫言,则和于室;与人弟子言,则恭于礼。

意思是:做君王的,应关爱国家;做父母的,应慈爱子女;做老师的,应爱护学生;做兄长的,应友爱弟妹;做官员的,应忠爱君王;做子女的,应孝爱父母;做朋友的,应有信义;做妻子的,应贞爱丈夫;做丈夫的,应亲爱妻子;做弟妹的,应敬爱兄长。

道教经典《度人经》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意思是:成仙之道,在于尊重生命,在于尽一切可能去帮助大众。

明代道学思想家吕叔简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道教经典《西升经》指出:‘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

以上论述都说明:道教是以德行作为自我养生的首要条件。而所谓“德”,就是“仁爱”,即对大众、对他人的爱。

总之,道教的思想是:以爱人来达到自爱的目的。将自爱与他爱密切结合。

三、“道法自然”与自然之爱

《道德经》是道教的圣典,是道教理念的最高来源。

《道德经》的教导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的意思是:道是宇宙的最高法则,而道的形成,又是来自大自然。大自然是宇宙的永恒存在,而道就是大自然的内在本质或基本运行规则。

这样的思想,事实上和现代自然科学的理念是一致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大自然,自然科学所要探求的就是大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律(即老子所说的“道”)。

“道”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依存于大自然之中的。因此,也可以说,大自然是“道”的母亲,当然也是自然万物的母亲。

道教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因此,道教是热爱自然的。

道教经典《度人经》说:‘仙道贵生”,意思就是:道教重视一切生命,尊重一切生命。

道教出于“长生成仙”的人生目标,必然会有建造人间仙境“洞天福地”的理想与实践。历代道教都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形成了许多名观胜境,如道教著名的十大洞天、五岳仙境,等等。山东青岛的崂上、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三清上、四川的成都西部的大邑鹤鸣山、都江堰青城山,等等,都是道教的著名胜地。到这些胜地去游览,你不能不感叹道教对于祖国山河保护之功绩。同时也能领悟到道教的伟大的对自然之爱。

当代世界各国都在关注地球生态和环境的保护。人类对自己唯一的家园,由于以往只知道开发、利用,不重视保护,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道教的热爱自然的理念,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小结

从以上各章所介绍的各种宗教的教义来看,世界上几种主要宗教,虽然在信仰的具体对象上,在经书上,是有许多不同。但是它们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最主要的相同之处是两个方面:

一是它们都有共同的终极存在的信仰,并且都要求信徒们信仰并热爱终极存在。

二是它们都有共同的关于爱的教义,即:自爱与爱人相结合。

总之,爱是世界各种宗教的共同根基。